​想起家乡老莜面

       想起家乡老莜面
           马守喜

      克什克腾旗广大农村曾是莜麦的生产地,以莜面为原料制作的各种面食花色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可说起家乡的老莜面,现在的年轻人却不熟知,但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就是六七十年代的来说一定也不会陌生的。
  老莜面曾是以往年代里家乡城镇乡间人的主打面食,从我记事起,几乎每天都要吃一顿莜面饭,莜面,是莜麦磨成的面粉,它的历史沿革,做法上了克旗志。莜面有水淘面和干蹦子两种。水淘面是莜麦用水淘去砂杂物后再炒熟而磨成的面粉,干镚子面即不用水淘,干炒磨制而成,水淘面性柔软,有筋骨,吃着特别筋叨,多用来做细面,如莜面蒸鱼子,蒸瓦拢,包大个(莜面蒸饺)。干蹦子面适于苦力、大王。
  家乡人家大多有个饸饹床子,这里为压莜面饸饹准备的,面用开水和,用那木质饸饹床子轧成细条,置锅中蒸熟,另做菜卤浇而食之。很多家庭不用饸饹床子,而是用手工搓莜面鱼子,蒸鱼子面用开水和好些,放到板上,用手搓成粗如香样的细条,熟练的人可以左右手同时搓,又快又匀称,蒸后配上各种卤子,那种可口的味道,总让你回味无穷,鱼子还有种煮鱼子,用手搓成寸之小扁鱼,兑好菜汤煮,吃着又香有滑溜。
  家乡人吃莜面可谓形式多样,其中瓦拢子也较为普遍,用开水和好后,用手在菜刀上或瓷砖上推成薄片,有的干脆撸起袖子在胳膊上推,卷成筒放在笼篦上蒸,拌上肉卤好吃极了。
  那时每天早饭家家几乎都是打莜面苦力,锅中放适量水烧开后,将莜面撒于锅中,要特别细撒均匀,稍煮十分钟后用筷子搅拌成碎小面弹,盖锅后文火熥一会,每隔三四分钟用饭铲翻一下,翻过三、四次后就熟了。为了使莜面苦力更有味道,有的加山药(土豆),叫山药苦力,有的加葱花,放油,叫葱花炒苦力。
  家乡人还有的用莜面做锅贴、单饼、烙糕子。莜面炒面那是人们的必用粮,用莜面烀熟后炒干磨面,叫烀炒面。那时无论城镇或农牧区,赶牛车的较多,往往带上几十斤莜炒面当做路上的主食。
  记得五六十年代,我们上小学时,作息时间基本上是早九点半上课,下午二、三点放学,没有午休,午休半个小时吃个干粮饼即可,家家都是每天吃两顿饭,又在学校除了上课,基本课余时间是尽情玩耍,但都不觉饿,原因是老莜面苦力垫底。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正是各地“瓜菜代”的年代,由于天不遂人愿,总是干旱少雨,连续大旱,尽管“天大旱,人大干”的动员口号遍地喊,但大片渴望雨露滋润的农田只是广种薄少,而家乡人靠着这老莜面渡过了艰苦岁月,没听到家乡有饿死人的现象,就连久旱无雨的西沙窝子每年莜麦照样丰收。吃着家乡的老莜面,走出了许多廉洁奉公的好干部,人民子弟兵,大中专人才,老莜面,是家乡人的救命粮,凡是生活在这里的人,谁会忘记老莜面的养育之恩的呢?
  现在,人们吃大米白面吃多了,大鱼大肉吃腻了,总念叨着天然绿色食品,有的饭店又开始把莜面鱼子,瓦拢子请到饭桌上,让人们换换口味,吃着久违了的老莜面苦力等我感慨万千,谁曾想过,过去困难年月里用此果腹的老莜面如今被当做稀罕来尝鲜了,家乡的莜面用家乡的水做,才有真正莜面饭的味道,现在到饭店再也吃不出那原汁原味的家乡莜面饭的味道了,老莜面伴我度过童年,中青年时代,永远让我回味无穷,想到老莜面,更难忘当年亲人辛勤劳作的养育之恩。
作者马守喜,回族,内蒙古克旗人,多年从事教育、新闻工作。2002年在赤峰日报传媒集团退休,有多条稿件见诸报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