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曹颖甫:夏令病,我用桂枝汤!

华医世界

近代名医曹颖甫先生治病专宗仲景,深研仲景著作。

先生师古不泥古,不囿前贤近哲之所以自锢。运用经方,灵活变通,善用桂枝汤治夏令病。

经大量的临床验证,在“用之而取效者屡”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之说。

把桂枝汤誉为“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之第一效方”。运用古方桂枝汤治疗夏令病独辟新径。

今天小师妹将其经验分享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世俗有:“夏无伤寒”之说。

王叔和更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诫。

然曹先生对《伤寒论》第一方的桂枝汤却如此推崇,乃至认为“独于夏令为宜”,何也?对此,其有精辟论述:“大约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开,开窗而卧,外风中其毛孔,即病中风,于是有发热自汗之证。故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夏令时节,由于温度高,人们出汗增多,毛孔也为了排热而大开,虽然机体为了排热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我们还是觉得热,于是我们会选择开着窗户吹风,乘凉,放在现在就是吹风扇吹空调,这样就容易导致外风趁虚而入,从而导致我们出现发热自汗的症状。

先生正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将桂枝汤运用于临床的。

如下例医案一则

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

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复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患者怕热,开着窗户躺着,全身热得大汗淋漓,吹着风觉得特别舒服,于是就这样睡着了,到了半夜,突然冻醒了,于是盖了被子继续睡,然而盖着被子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冷了。)

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

(第二天,请曹先生看诊,患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上的汗不多,周身也没什么汗。)

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

由此可见,太阳中风证,并非寒冷季节所独有,夏令天气炎热,腠理开泄,汗出当风,更易得此。“夏无伤寒”之说实不可凭信。

笔者临证注意到,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类病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皆因空调的逐步普及,夏令天气炎热,腠理开泄,频繁进出凉风袭袭的空调环境,或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则易为风寒之邪所中而得病。

笔者引用桂枝汤化裁辨治此类“空调综合征”的患者,每每收佳效。

先生应用桂枝汤治疗夏令太阳中风证,其药味药量之变更与否,均视病情而定。

方证完全相合的,悉遵仲景原方原量,如上案。

若证情复杂时,加减出入,在所必需。

其曰:“一病一证之成,其病因每不一而足。……病人之证随时变化,决不就吾医书之规范,而用药可加减,又岂非吾医者之权衡”。

又“使更能明其孰轻孰重,加以权衡,则更善矣”。

如治叶君案一则:

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当时甚为愉快。

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

适有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

(大暑夜里,在大世界屋顶上的花园游玩,披着外衣挡风,喝着冷饮,非常愉快,没一会儿,就觉得怕冷,头痛,于是着急着回家,趴在枕头上睡着了,这时候刚好有人来家里做客,于是强迫着自己起来,前往客厅坐着与客人勉强交流)

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

(夜深了,客人才离去,背部感到更加寒冷,头更痛,于是自己煮了紫苏生姜汤服用,出了些微汗,但是还是没有好。)

次日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水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

(第二天请曹先生看诊,患者被搀扶着走到楼下,立即急呼关门,并呕吐了很多的绿色痰浊,应该是水饮造成的,两手臂有汗出,摸着潮。)

随疏方,用: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

一诊而愈。

本案示“风”之外,更有“冷饮”

外为风袭,内有饮遏,故见恶风寒,吐绿色痰浊,于桂枝汤中重用生姜,意在加强发散风邪,和中止呕之效。浮萍轻浮升散,善透达肌表而发汗。

“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

本案辨证准确,处方配伍得宜,故能一诊而愈。

先生之术高,可谓神矣。笔者借鉴先生经验,运用桂枝汤加减治愈“夏日好冷饮而得表证者”数十例。

每忆及此,深感先生之说,言之不谬,使人受益匪浅。

先生治病,始终是以客观脉证为施用方药的依据。不仅用桂枝汤治夏令太阳中风证,对其它夏令病只要符合桂枝汤证者,即“依证治之,虽三伏之天,不避桂枝”

又如治谢君案:

“谢君先是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汽水,畅饮鼓腹。及归,夜即病下利。三日不解,反增剧。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浃背,频频呼热,今先生重棉叠衾,尚觉凛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独其脉不沉而浮。

(谢君应好友宴请,享用西餐,冰激凌啊,汽水啊,开怀畅饮至肚子鼓鼓的。吃完回家了,晚上就患了拉肚子的病,拉了3天,不仅没好,还更加严重了。

正值三伏天,大暑天热得人汗流浃背,不断的喊热。但是谢君先生却裹着重重的棉被,而且还觉得寒冷非常,没有呕吐,但是一直拉肚子,一天要拉十几次,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脉象不见沉而只见浮。)

大论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本证似之

川桂枝钱半,大白芍钱半,炙甘草钱半,生姜二片,红枣四枚,六神曲三钱,谷麦芽炒各三钱,赤茯苓三钱。

服后表解利稀,调理而瘥”。

本案之所以效捷,是紧紧抓住了桂枝汤证的主要脉证,即恶风寒,脉浮。“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设太阴病遇浮缓之太阳脉,即桂枝汤证矣。

所以先生在评述该案时说“:本案桂枝汤证实为太阴病,盖桂枝汤为证见脉浮之本方,虽重棉叠衾,尚觉恶寒,有似麻黄汤证,不知桂枝汤证原有啬啬恶寒者,况脉浮而不紧,其不为麻黄汤证明矣。因下利之为食滞也,加六神曲炒谷麦芽,因小便短赤也,加赤茯苓,可以悟随证加减之法矣”。

综上所述,“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实乃曹颖甫先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学者若能融会贯通,临证时将大有裨益。

今天是正式进入小满啦~全国各地将陆续进入夏天,小满小满,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三满”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危害哦~

那么究竟是哪“三满”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