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小知识——翡翠等矿物的紫外荧光反应
众所周知,历史上遗存的老坑翡翠在一些检测机构那里不能被认定为天然翡翠的一个理由就是因为有紫外荧光反应。那么,真正的、无可置疑的明清时代的翡翠到底有没有紫外荧光反应?是全部有还是部分有?除了翡翠,其他矿物有没有紫外荧光反应?是全部有还是部分有?
到目前为止,众多藏家的收藏实践经验来看,明清时代的翡翠全都有紫外荧光反应。偶尔有人声称他持有的明清时代的翡翠就没有紫外荧光反应,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拿出令人信服的实物证据来(如果您有,希望与大家分享)。而且,不仅仅是翡翠,其他矿物有的也有紫外荧光反应。因此,有的矿物有紫外荧光反应是正常的、具有共性特征。
按照教科书式的知识,无机矿物一般不该有紫外荧光反应,而上述的明清时代遗存的翡翠,包括老坑巴山玉、东陵玉、水沫子在内的的确确存在紫外荧光反应现象。那么,是谁错了呢?是哪里错了呢?发现了错该不该订正呢?
首先,先看一些比较容易确认年代的明清时期遗存的翡翠的情况。
这些老件翡翠的确都有不同程度的紫外荧光反应。
下面再看看翡翠的一个近亲——巴山玉的紫外荧光反应情况。什么是巴山玉?巴山玉和翡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先说翡翠,翡翠主要由钠铝辉石矿物组成,钠铝辉石的化学成分是钠铝硅酸盐,翡翠必须在少硅(二氧化硅不足)的地质环境以及在一定的温度及高压的条件下生成。(2)再说巴山玉,巴山玉则是在翡翠矿体的边缘附带生成的,它的生成地质环境不缺少二氧化硅,所以成分上二氧化硅含量比翡翠高,而钠铝辉石矿物即钠铝硅酸盐比翡翠低得多,翡翠的三氧化二铝不能低于大约24.5%,低于这个比例就不算翡翠了。化学成分决定了矿物的性质,巴山玉的密度、硬度、韧度等物理性能都达不到纯正翡翠的水平。所以,某种意义上讲,巴山玉和翡翠之间的差别在于关键成分的多寡,因此可以把巴山玉当成低品级的翡翠来看也未尝不可,这是个人之见,随便说说而已不必纠结。
例如,中科院王春云博士就对明代巴山玉做了紫外荧光反应观察, 如下:
(明代早中期巴山玉插屏)
(明代早中期巴山玉牌子,重量22.605g,密度2.914)
吉祥富贵插屏和连年有余这两件巴山玉件从纹饰题材、琢磨工艺以及材料特征上可以确定为明代早中期的作品,当时是当做翡翠还是什么其他玉石看待的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本文探讨的焦点在于明代的巴山玉也都有紫外荧光反应,并且和我们看到的所有的老坑翡翠的紫外荧光反应特征完全一样,都是在紫外线长波、短波下发出蓝白色荧光,如果地子是白色的话则荧光反应强度明显增加。
下面再看看水沫子和东陵玉,也有有紫外荧光反应的。
水沫子,紫外荧光反应。
上面4张图片的镯子全部都是清代东陵玉,奇怪的是在紫外荧光下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完全没有紫外荧光反应,一类有很强的紫外荧光反应。为什么会有“泾渭之分”,请有识之士赐教!
上述的物证说明了老坑的翡翠、巴山玉、石英岩这些无机矿物普遍存在有机物紫外荧光反应的事实,这些事实完全排除了现代人为干预的可能性。既然这些无机矿物的有机物荧光反应不是人为造成的,那就是天然形成的,科学家们就应该对他们做出科学的解释。从目前不完全的调查结果来看,可能是无机矿物的水料都有有机物反应,凡是山料则都没有有机物反应。
中科院王春云博士认为:
(1)明代开发利用的缅甸巴山玉也是水料,也就是老坑,即在雾露河河床上发现和开采的。巴山玉的原生矿是翡翠原生矿的伴生矿,在最近一百年里原生巴山玉矿还有陆续的发现,但都是山料而不是水料,例如1880年代英国科学家的发现和1960年代瑞士古柏琳博士的发现,以及1983年现代人发现的新矿脉等等。
(2)明清以来至民国时代广泛利用的东陵石玉如果不呈现紫外荧光反应,根据目前的实物调查可以认为是山料,属于原生矿。如果呈现紫外荧光反应,则一般可以认为是水料或叫做老坑,属于次生矿。
(3)老坑翡翠普遍呈现紫外荧光反应,这是有机物沿着翡翠毛细孔和裂纹渗入并在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或许更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演化的结果,这是老坑翡翠的特殊天然属性。
(4)翡翠科学应该切实地研究老坑翡翠有机物紫外荧光反应的分子机理,道理很简单,新坑翡翠炖石蜡一般不会产生有机物紫外荧光反应,而一旦使用了天然蜡就必然产生有机物紫外荧光反应。这个启示应当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5)已经发现的老坑翡翠、老坑巴山玉、老坑东陵石玉都呈现有机物紫外荧光反应,这是因为这些无机矿物组织结构有一个共性——都有晶间空隙(或叫毛细孔),有的可能还会有微细裂纹,细菌等微生物类就可以沿晶间空隙或微细裂纹缓慢地、微量地渗入矿物组织内,从而导致紫外荧光反应的产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凡是从河床里出来的原石全都是本文说的“水料”,真正意义的水料是从母体矿脉分离后滚落进入河道的地质历史时间尺度是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或许更久远的程度。而所谓山料,则指的是从母体矿脉尚未分离或分离后滚落进入河道的地质历史时间尺度尚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