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澳门 部分3
铜框镶玉卮西汉
通高14.5、卮高126、口径8.6、厚0.3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以铜框为架,镶嵌九块玉片组成。铜框铸出,婆金,三蹄足。外表皆刻勾连菱纹和云鸟纹。侧附玉制的单耳娶嵌入棱柱中。玉片长方形,扁平,青玉。外表饰勾连涡纹,内平素,长短稍异。卮底为光洁圆形玉片,直径8.3厘米湖绿色,有绺裂痕。盖为殊漆木胎,顶部原有一对立纽,已缺失。盖边缘嵌三枚弯形玉饰
铜框镶玉盖杯西汉
通高16、杯高14、口径7.2、璧厚0.2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直口,短把,圈足,带盖。杯体为上侈下敛的圆筒形铜框,分为八格,每格上下缘有浅槽镶嵌玉片,构成一个圆口八棱筒形的喇叭足座杯。铜座上镶嵌五枚花瓣形玉片。盖框亦为铜质,中嵌圆形玉块,碾琢成三层,逐级收缩如螺纹。有两块镶嵌杯身的玉片缺失。
角形玉杯西汉
高18.4、口径5.8-6.7、口缘厚0.2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白玉,温润致密,呈半透明状。口部和底有黄褐色斑块,有两绺裂痕。仿犀角形、用一块整玉碾琢而成。口椭圆,腹中空,杯底的端部反折往上加转。内壁磋磨光滑,底里有管钻痕。外壁布满卷云纹,延向杯口。杯口缘下浅浮雕一只夔龙,身体修长,振翼而立。尾羽为勾连卷云纹,缠绕回环,连绵不断,满布杯身。在纹饰的隙地琢刻勾连涡纹作补白。
铜承盘高足玉杯西汉
通高17、铜承盘高5、径23.6厘米 杯身高7.8、口径4.2、底径2、壁厚2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整器由铜承盘、玉托架和高足玉杯三部分组成。高足玉杯由杯身和座足两节组成,接合面两边各钻出小孔,塞入竹钉,把身与座贯连。杯为青玉,湖绿色,莹润有光泽,呈长圆筒形。杯身下部有一玉质杯托,为花瓣花尊形,中为有突棱的圆孔,高足杯即套入孔中。杯托由一个三条金头银身的龙形托架举起,平置在铜承盘上。
六博棋子西汉
长3.4、宽2、厚1.3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与水晶各六枚,同为长方形。玉质的六枚皆碧玉,深绿色,有黄白色斑,致密坚硬。选料相同,大小一致,打磨平滑。
玉兽首衔西汉
通长18.2、兽首长11.3、宽13.8、厚0.7、璧径8.9、孔径3.4、厚0.4 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浅黄色,有褐斑。大部分受沁严重呈白色,已失光泽,仅兽鼻及玉璧部分温润透亮。由整玉雕成。主纹为近方形的兽首(铺首),透雕,怒目横髭。兽鼻中有登孔,衔璧。兽首右侧透雕一只螭虎,立姿,头朝下。独角,尖嘴竖耳,尾部蜷曲。
玉剑首西汉
面径6.7、底径6.4、厚1.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质黄中透青,边缘微损。器体厚硕,正面纹饰二区,内区正中为漫圆隆起,中央刻一菱花纹,以四朵云涡纹相绕∶外区饰突起涡纹,边缘有一斜向突棱。底的中间凸起如平圆台面,中有一圈凹槽和二小斜孔。外区饰勾连云纹。
玉剑首西汉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剑首西汉
面径55、底径5.3、边厚0.4 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湖绿色,透青。形制特别,正面顶心下凹,中心钻出一个不透底的小圆洞。内区纹饰为隐起的五叶花瓣纹;外区饰勾连致。底部微凹,如漏斗状。光素无纹,中心有一铁箍。
玉剑首西汉
面径6.4、底径6.2、厚1.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白色,洁净透亮,内含絮状纹斑。顶心漫圆,饰云涡纹,外饰突起涡纹。器底的圆台面上装有铁箍,台面上还有斜向穿孔。
玉剑首 西汉
面径5.1,底径4.9、边厚0.6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
表有黄斑,玉质莹润。正面周缘凸如箍,当中高浮雕三只形态各异的螭虎,神兽,嘻戏于圆框内。螭虎二、尖嘴冲兽三兽韩曲身,各伸一爪,抓住一条云带,构图活泼情趣,背面阴刻勾连云纹,正中有桶形铁箍、为装柄所用。
玉剑首西汉
面径6、底径5.4、边厚1.8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透青,有白斑,局部受沁。形体厚重,正面中心圆凸鼓起,饰云涡纹;外缘高浮雕双螭,由外侧缘往上爬行,前半攀至顶面,头朝外,后半身及卷索形的长尾贴附于侧壁,间以浅浮雕云纹相衬。器底中间微凹,成平素圆形台面,中心有一道凹槽,边上刻规整的勾连涡纹。
玉剑首西汉
面径4.6、底径4.1、厚0.7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温润有光泽,边缘受沁呈白色。顶如菌形,下连圆柱高出器表。上浅浮雕等分五叶花瓣,正中花蕊圆凸,阴刻云纹∶外周高浮雕两只奔驰的螭虎,作嬉逐状。底分两区,内区平素,有二圈沟槽。外区饰凸起勾连涡纹。
玉剑首西汉
直径4.6、厚1.4、边厚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西村石头岗出土,现藏于广州博物馆。青白玉,有土沁。蘑菇形,正面中央光素,外区以多重弦纹分隔纹饰,由内区往外为四匝席纹,最外一圈是卷草纹。底面浑圆,中央有一圆形突起,有三个均匀分布的小孔,外圈有凹槽。
玉剑格西汉
宽6.1、中高3.3、中厚2.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色黄白透青,玉质致密。中峰突起,两面都饰兽首纹,但各不相同。一面在兽首之侧即两耳处饰团转的勾连云纹,另一面的构图稍异,兽首的眉部刻成三角纹。
玉剑格西汉
宽6.7、中高3.6、边高2.5、中厚2.6、边厚0.7、登口长2.8、宽0.9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两面皆为几何图形的云雷纹。在中脊的两侧各有一"X"形纹,四端有各异的云雷纹,有圆有方,有尖状。整个构图与漆器图案格调相同。登部的凹槽留有钻孔痕。
玉剑格西汉
宽6.9、中高3.5、边高2.6、中厚2.1、边厚0.6厘米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质精美,呈半透明状,于黄色中透见白色"冻"斑。两面饰吾首纹,兽首的眼框、眼 珠、胡髭等用阳线表达,与一般兽面的阴线刻划有别。签孔.下部的凹槽加工痕未曾磨去,仍留有清晰的钻孔痕。两边各有六个圆孔,从边到中间,圆孔由小至大排列整齐,形成一菱形槽状,可卡固剑身。
玉剑格西汉
宽6、通高6.6、边高7.15、边厚0.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有黄白色斑。装在铁剑上。中部峰状特别尖长,中脊凸起。以脊为中线,两侧坡对称浮雕兽首纹。两面纹饰相同。
玉剑格西汉
宽6.2、中高4.1、边高3.7、中厚2.4、边厚0.4 厘米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黄白色透青,玉质致密坚硬。体形较大,中脊突起,前聚如尖峰。构图以中脊为轴,中部饰兽首纹、两侧以双面透雕手法,镂空一双凤鸟(鹦鹉),对向。鸟喙、羽毛和云头等弯卷的末端有如利钩,表里均打磨光洁,平滑如镜。
玉剑格西汉
宽6、中高1.6、中厚1.9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色黄白闪青,莹润有光泽。形体较小,峰部低矮,略如横条形。正面高浮雕一螭和一兽。螭虎作前行状,小兽两目瞪圆,双手紧抱虎尾,着力朝螭虎相反的方向拉扯。姿态生动,神情兼备。另一面琢隐起兽首纹。
玉剑格西汉
宽5.6、中高1.9、边高1.9、中厚2.1、边厚0.3、鳌长2、登宽0.8 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西村凤凰岗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乳白色,玉质温润。中脊突起。两面纹饰相同,琢刻阳纹兽首,在兽首的眼、口等空白处,阴刻席纹。器孔长圆形,内有朱砂痕。
玉剑格西汉
宽5.5、中高1.4、边高1、中厚1.2、边厚0.3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形体较小,呈横条形,卡在剑体上锈胀破裂。正面高浮雕一蜿蜒的螭虎;背面饰勾连雷纹。
玉剑璏西汉
长13.1、宽2.3、厚0.6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象牙白色。个体较大,底有狭长。正面饰突起勾连涡纹,刻有阴线界格。底光素无纹。
玉剑璏西汉
长5.8、宽2.4、高1.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西村石头岗出土,现藏于广州博物馆。浅黄色。形粗短,表面光滑。正面的边缘刻两条头部相对的夔龙,龙体把表面分成两部分,内浅刻斜方格纹,方格内浅浮雕谷纹。背面有方形。
玉剑璏西汉
长9.7、宽2.5、厚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象牙白色。两端垂卷,背有番。正面阴刻一长身长尾的爬行螭虎。虎头超出框线之外。抛光未全,有的部位琢刻痕清晰可见。
玉剑璏西汉
长5.4、宽24、厚0.5、登长3.3、宽2.3、签口长2.5、宽0.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土黄色。体较小,造型特别,略近长方形。两侧翼很短,端部不弯卷。底有长方形签于正中。琖的正面雕镂一只扭头曲身的螭虎。头部镂空,伸出壁外,脑后连一长曳的独角。头部以下为浅浮雕。方签面有阴刻勾连雷纹,模糊不清。
玉剑璏西汉
长1ll、宽23、壁厚05、番长4.35、登口长3.4、宽2厘米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黄白色。长方务形,面较宽,两侧下弯微卷,背有签。正面高浮雕群兽,中间以云纹为界分左右两半。左半部一兽一猴,神兽狭验尖嘴,脖上套绳箍,极力向前爬行;一小猴及手抓绳,仰身后扯。右半边的兽已缺失,仅残留着地的兽爪痕和一截尾巴。背面光素。
玉剑璏
玉剑珌西汉
长4.25、上宽2.2、下宽2.1、中厚0.7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泛白色。长方形,中脊隆起,横截面如榄形。素面。底有一圆孔,与鞘套接。
玉剑珌西汉
长6.4、上宽2.7、下宽2.4、中厚1、大孔径0.7、深1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西村凤凰岗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褐色。扁平六棱体,呈上宽下窄之等腰梯形。光素。纳鞘处有三个圆孔,中间圆孔较大,为直钻边圆孔较小,斜钻,与中孔相通。
玉剑珌西汉
高6.2、上宽6.5、下宽5.6、中厚1.75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黄色,玉质佳。正视长束腰梯形。两面的主体纹饰相同,都是减地隐起方折勾连云纹,仅细部阴刻的补白略有差别。
玉剑珌西汉
高6.9、上宽6.9、下宽5.3、中厚1.6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湖绿色,质地润泽,表面部分受沁。两面纹饰相同,以中脊为界,两侧的图样作对称布局。纹样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简化兽首纹;上部饰侧视龙纹,昂首朝外,张口獠牙,作腾跃状。龙脚踩一朵浮云。顶面有"T"形雷纹和阴刻草叶纹。底有三个钻孔。
玉剑珌西汉
高7.3、上宽6.2、下宽4.8、中厚1.5厘米
厂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湖绿色,玉质较好。形体较长,两面纹饰相同,中有轴线,对称用减地隐起和阴、阳线结合,琢刻兽首纹和勾连雷纹。顶面阴刻草叶纹。底部有三个钻孔。
玉剑珌西汉
高7.1、上宽6.4、下宽4.9、中厚1.3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玉色黄中闪青。正视为长束腰梯形,两面纹饰相同。随形开光,中饰突起涡纹,周缘以"T"形勾连雷纹绕成一方框。顶面平素,底纳鞘处有三孔。
玉剑珌 西汉
高34、上宽74、下宽6.6、中厚1.8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湖绿色,闪青,温润有光泽,短束腰梯形,两面都饰螭虎纹。一面用高浮雕手法琢刻出一幅L单图.一只威猛有力的螭虎与一尖嘴狭腮,似狐们狼的神兽对峙,背面高浮雕琢一只腾跃同前的螭虎。底皆有卷云纹,珌顶为隐起的方折云雷纹和草叶底面纳鞘的登孔,中间由一个等径的钻管并连钻成,器边成连弧形,两侧各有一斜向透孔。
玉剑珌西汉
高3.4、上宽7.4、下宽6.6、中厚1.8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湖绿色偏黄,玉质甚佳。为不规则梯形,镂雕出两虎与一兽相互嬉闹的立体图案。一面圆雕一只"过墙"式螭虎,前半身攀援,越过秘的边缘,探身到另一面,与另一高浮雕的螭虎相呼应。"过墙"虎的身后还有一只浅浮雕的小熊,双掌拉着虎的尾巴,并伤在口中,往相反的方向拉扯。两面都琢隐起的云纹,翻滚续绕于虎、兽之间。
玉剑珌 西汉
正面高49、背面高4.3、上宽6.6、下宽5.2、中厚 1.8厘米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青白色,局部受沁发白。正面高浮雕一只穿行于云霭间的螭虎,目视前方、张口呼啸,身躯盘曲到最大限度,抬前行。虎体下局部已别秀离地,近乎圆雕。背面饰减地隐起的兽首纹。秘顶面与通常的不同,由正面斜向背面,饰云级。底有一个钻孔。
玉剑珌西汉
高4.2、上宽8.2、下宽7.1、中厚1.8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青玉,湖绿色,有白斑,局部受沁。体形厚重,正视为短束腰梯形,截面如菱形。高浮雕一龙,蟠踞于侧边,身躯跨越两面。此面还浅浮雕一龙。二龙之间有云气纹相绕。秘底开一长方形孔,孔口缘和底有排列整齐的管钻痕迹,分三行,每行五孔。
珠串饰东汉
玛瑙珠最长∶8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龙生岗出土,现藏于广州博物馆。
形状、大小不—,计有.管状玉饰件,为长圆纵穿孔;浅红色扁圆形玛瑙橄榄形棕色的截子玛瑙,中间有乳白色纹斑∶透明的方形水晶珠,晶莹剔透,浅黄色的玛瑙狮子;长圆形的案色水晶珠,不带瑕疵,方胜形玉饰件,背面有串绳用的红,还有圆形、扁圆形的蓝色、浅蓝色、紫色琉璃珠。
金星石兽东汉
长1.1、高0.8厘米
广东省德庆县大辽山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黑色,光泽闪亮。形似狮子,伏卧状。腰际有一小穿孔,为珠串饰之一件。
金柄玉环汉代
玉环直径4.7、孔径1.7厘米,金柄长2.5、宽0.8 厘米广东省肇庆市北岭松山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浅黄白色。内外有齿校。饰云纹,一面阴刻,一面为凸起的阳纹。金柄作长方形,镶嵌于圆环上,柄端有签,签内装三楼形铜条。
玉组佩唐代
分别长2.5-6、宽1-3、厚0.4-0.5 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龄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7件在白色,秦面,形态不一,有梯形、蝙蝠形、如意形和半月(璜)形等样式。制作不精,表抛光,可见细磨锉痕。
玉猪唐代长5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皋蔡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青玉。以简练刀法刻出卧猪形态。
玉棒唐代长6.8 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皋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青玉,玉质莹润,颜色泛青。呈三棱形,三面磨光。与玉猪同出,可能也是玉握的一种
蝶形玉佩 明代
长5.宽2.4、厚0.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中员村岗顶出土,现藏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白玉,黄色半透明。椭圆形,下半部镂空如环形,上干部正面雕球一只蝴蝶,双眼镂孔,双翅及腹部三纹以阴线刻划。顶端系丝带。
玉铲 新石器时代晚期
长16.2、肩宽11.2、厚1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乔建镇大龙潭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玉铲 新石器时代晚期
玉玦战国
直径1.7-3.8、厚0.1-0.5 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青白色,土沁严重。无角的三件,大小不等。一面平,一面稍凸起;有角的三件,廓外缘有对称花芽角饰。
高足玉杯 西汉
高11.3、口径4.5、底径3.3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
直口平沿,圆简形,细把,足展空心。纹饰分四组,上圈为宽带方折云纹,中圈为突起勾连涡纹,再一周宽带方折云纹;下圈减地隐起卷云纹。
玉印西汉
高1.5、边长2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2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青黄色。桥纽,正方形。印面有边栏和纵格,阴刻篆书"夫人"二字。
"宜子孙日益昌"玉璧新莽
高27、宽18.3、厚0.6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环城乡黄泥岗1号墓出土,现藏于合浦县博物馆。
鸡管日色。璧饰谷纹,边缘有斜向突棱,孔缘为平突棱。廓不上部透雕龙纹和文字,中轴线对称一龙,龙身有云纹缭绕,回自立足于吉祥语之上。吉语为"宜子孙日益昌"六个篆字。
玉蝉新莽
长6.2、宽2.9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环城乡黄泥岗1号墓出土,现藏于合浦县博物馆。鸡骨白,泛褐色。用粗犷、简单的刀法刻出蝉形,除蝉头五官外,腹部也阴刻腹沟线。
心形玉佩新莽
长65、宽4.8 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环城乡黄泥岗出土,现藏于合浦县博物馆。
白玉,部分土沁成赭黄色。用镂雕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在佩身局围透雕两条翻卷的纸螭纹和云草纹,并用阴线刻划喻场的角、嘴、鼻、眼、爪子和须毛。
玉带钩、钩环新莽
左∶长4、宽1.5厘米右∶直径4、孔径2.5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环城乡黄泥岗出土,现藏于合浦县博物馆。
白玉,浅黄色。带钩为雁形,素面,形态优美。钩环圆雕一条蜷曲的蟠龙,龙头和四肢高浮雕,躯体上的云纹等则以细线阴刻。出土时,子钩与母钩相互钩挂在一起。
水晶珠串饰 新莽
最大粒长2.5、宽1.5、厚1厘米最小粒长0.8 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环城乡黄泥岗出土,现藏于合浦县博物馆。
日色、黄色和绿色三种。有圆珠形、六角形、管形和不规则形诸种
水晶珠串饰 新莽
玉印东汉
高1.3、边长2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新村32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青玉,呈黄白色。覆斗纽,正方形。印面阴刻缪篆"危息"二字。印面残有印泥痕。
玉印东汉
高1.1、边长1.3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火车站74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青玉,棕褐色。龟纽,腹下有穿,正方形。印面阴刻"吕万年印"四字,缪篆。印文沟内残有印泥痕。
玉带
南明(1644-1645年)
长6-6.3、宽2.2-5.6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高望明桂王墓出土,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
7件。青玉,呈紫灰色。有长方形、桃形及长条形,主题相同,透难和镂空图案化的"寿"字和仙草。
玉熏炉清代
通高16.2、口径11.2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水车乡官庄村何如谨墓出土,现藏于灌阳县博物馆。
白玉,淡绿色。鼎形,两侧方形立耳,平底,蹄形足。以雷纹为地,腹部琢刻二组浅浮雕蟠螭纹,下部为三角纹。盖为覆碗形,圆雕龙形纽。雷纹地,主纹为变形夔纹。靠耳处有沁色,内外抛光,玉质柔润光洁。
玉杯请代
高3.6、口径6.7、底径4.3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水车乡官庄村何如谨墓出土,现藏于灌阳县博物馆
白玉,淡绿色。平直沿微散沿下部有一圈凹槽,圈足。杯腹甲睡孔钉纹。对称龙形耳,龙嘴衔杯沿。
玉饰商周时期
直径1.95、孔径0.9、厚0.25厘米
福建省福清市东张下湾墓地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灰黄色,色泽偏暗,质地欠佳。圆形薄片,中穿一圆孔,外圈为锯齿状,内孔为双面对钻,齿有23个,长短不一,中有一齿残损。磨制较精,器表光滑。
玉玦商周
直径26、孔径14、厚0.65厘米
福建省福清市东张下湾地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灰白色,质较松。玦口以线切割锯出,不规整。出土时,玦体残断
玉璧汉代
直径27.1、孔径6.2、厚0.6厘米
福建省浦城县金鸡山汉墓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淡青色,微透明,青色中大面积泛出白色,表面形成白色钙化层,质较细腻。体大平薄,制作规整。内圈为浮雕谷纹,外圈有四组阴刻龙纹。
玉带钩汉代
长14、高2厘米
福建省武夷山市城村新园亭汉墓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玉为白色。钩首为龙首,器身上拱、下有凸纽。表面有凹弧曲变化,中间部位有线刻纹饰。
玉朱雀宋代
长6、宽1.8、厚0.5厘米
福建省建阳市大山坪农场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淡青色。圆雕,镂雕成朱雀,头成圆形,短颈,头顶三角形花冠。头、颈、尾部扁平,中间翅膀隆起,翅膀表面刻划交叉线条菱形网格纹。下部及足部附着铜绿色的污垢。
玉带钩 明代
长8.1、宽1.7、高2厘米
福建省宁德市金涵水库工地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淡青色,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土沁。钩头呈龙首造型,钩飚螺龙纹,螭龙四足着地,龙首与钩首相呼应,双卷尾。抛光精细
玉戒指明代
直径2.1、孔径1.7、厚0.5厘米福建省龙岩市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浅湖蓝色,玉质细腻莹润,半透明。戒面浮雕一只蝴蝶造型。
玉簪明代长13.5厘米
福建省龙岩市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青白色,质地细赋温润纯净。圆柱形。背部切割为弧平面,网5有核角。顶部雕刻一象形虎头,虎颈呈内弧状与柱体吻接,生路收成圆锥状。通体琢陈、地光圆滑、制作规整精巧。
钱形玉饰明代
直径8.6、孔径2.0×1.7、厚1.3厘米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淡青色玉,质较细腻致密,微透明。铜钱形状,两面纹饰相同。沿璧面边缘阴刻一圆圈,肉面阴刻四条对称弧线,线条粗放。厚缘有红褐色沁。边缘未打磨,可看到砣具加工的痕迹。
蝶形玉片明代
长3.7、宽26、厚0.2厘米
福建省龙岩市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淡青色玉,半透明,青色中泛有白色絮状物质。蝴蝶形,器身扁平,一面微隆弧,中穿两孔。蝶身上端对穿二个小圆孔,背面光素无纹,抛光好,以砣具修缘,呈刃边现象。
玉壁明代
直径5.6、孔径1.2、厚0.5厘米福建省南平市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淡青色玉,质较细腻,半透明。双面纹饰,一面如意云纹,布局较疏朗,另一面为蒲纹。抛光较好。
菱花形玉片饰明代
长28、宽2.8厘米
福建省龙岩市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3件。.白色泛青、质较细腻。五角菱花形,器身扁平,薄体。空雕刻,中穿一孔,每朵菱花近似如意云。可能钉附于某种器物上。
菊花形玉片明代
长2.6、宽2.6厘米
福建省龙岩市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淡青色玉。菊花形12瓣。中有穿孔,底面内凹,瓣面浮雕隆起。
六瓣形玉片明代
长2.3、宽2.3厘米
福建省龙岩市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淡青色玉,玉质晶莹剔透、六瓣花形。中穿一孔,底面内凹,浮雕瓣面。可能钉附于某种器物上。
玉握明代
长7.1、宽1.3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淡青玉,质细密,硬度高。素面,橄榄形。中间圆两端尖,通体磨制,抛光好。
玉鼻塞明代
长2.2、宽1、高2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快育玉,质细腻,半透明。马鞍形,素面。双柱用于堵塞鼻孔。
玉耳塞明代
长2.4、宽1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淡青玉,质地细腻温润,半透明。略呈圆锥体,小而精致,上窄下宽。通体磨光,素面。
玉眼罩别代
长39、宽2.6 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4.日色,泛出淡淡的黄色,质细腻莹润,半透明。扁平椭形,一面平整、一面微降起。光素无纹。
玉踏明代
长7.5、宽3厘米
福建省建瓯市水南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1对。白色玉,泛青,质较细腻,半透明。器身略呈斧形,扁薄体,上宽下窄。底面平整,表面微有隆起。通体磨光,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