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生猛!“荡妇”杜拉斯,一个被作家耽误的妓女!一生情人无数
“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就会是个妓女。”
“我爱男人,只爱男人。我可以一次有50个男人。”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迷恋是一种吞噬。”
说出如此直截了当震撼话语的是法国先锋女作家:杜拉斯。
生猛的杜小姐
杜拉斯真正享誉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女作家,是她晚年写了一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小说《情人》。多年过去了,少女时代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依旧历历在目。跟《百年孤独》那种世界级经典一样,《情人》一开头,即把读者的心给勾住了。
《情人》开头
好的作品开头就赢了。如此动人的表白,简直比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还动人。
1984年《情人》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而此时距离她少女时代,那段惊世骇俗的爱情,已经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
电影《情人》宣传照
1991年,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屏,由梁家辉和珍·玛琪主演。
同小说一样,电影唯美压抑又大胆热烈,宣扬着爱情的新定义:
没有道德束缚的近乎纯洁的欲望,才是爱最核心的本质。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对的人邂逅、相知、相恋是刻骨铭心的悲哀。因为在那样的时间和空间里,除了爱,什么也给不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爱才变得纯粹,窒息。
《情人》的男主东尼比简大12岁,他有钱但懦弱,英雄又奴性,“她的英雄气概,是我,他的奴性,是他父亲的金钱”。
电影《情人》剧照
他不敢反抗父亲,背叛家族,在财富和现实面前,爱情注定是个悲剧。
战后多年过去了,物是人已非,杜拉斯已经经历过几次结婚、离婚和生子,出版了一些不好不坏的作品《毁灭》《她说》《无耻之徒》《广岛之恋》《琴声如诉》《写作》等。
而他从在西贡办私立学校,已经成为当地富婆的杜拉斯母亲那里得知,她已经开始写作,成了作家……
于是,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然后怯生生地拨通了她的电话:“是我”。
仅这两个字,仅这一个声音,便能勾起55年前的那段闪电雷鸣。
电影《情人》剧照
他的声音依旧胆小,和过去一样,并且颤抖。
他对她说:“是我。你好。”
爱是什么?
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至死不渝。
记得拜伦的《春逝》吗?
若我还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该如何致意?以眼泪?以沉默?
还记得《廊桥遗梦》的那个家庭主妇与西部牛仔摄影师那触电般爱情的惊鸿一瞥吗?也许人的一生——绝对的爱情,有且只有一次。
《廊桥遗梦》剧照:撩人的摄影师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越南的胡志明市),父母是法国小学校长,母亲是小学的老师,他们都背井离乡来到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
母亲是个好强的人,当年之所以能从“优秀的种族”法国,来到印度支那那个“低贱的种族”,是为了发财,然后融入上流社会。
在杜拉斯7岁那年,父亲去世,成了这个本就不富裕家庭的转折点——因为他们家更穷了。
幼年丧父,贫穷破碎的家庭,也在她潜意识中埋下了“恋父”的种子。
童年的杜拉斯,已经是个美人胚子
15岁时,她被送去西贡公立的中学读书。
16岁遇到中国男人李云泰(越南名字“黄水黎”),而他就是小说《情人》中华侨富商独子东尼的原型。
李云泰的父亲是印度支那的房地产开发商,靠给当地人盖房子暴富,据说在当地拥有5000套豪宅。
2年后,18岁的杜拉斯回到法国,20岁在巴黎大学读书,攻读法律和政治经济学。
青年杜拉斯
1936年,出生于律师世家的男朋友罗贝尔·泰昂姆入伍,杜拉斯拿到了政治经济和法律学士文凭,在管理殖民地的信息处找到工作。
3年后,25岁的杜拉斯与罗贝尔结婚。
杜拉斯与罗贝尔
婚后第二年,她对美男子迪奥尼·马斯科洛一见钟情,“他是个美男子,非常美的男子。”如杜拉斯所愿,婚后第四年,她婚内与马斯科洛公开相恋了。
杜拉斯与美男子马斯科洛
三角关系持续了2年后,她的第一次婚姻宣告破产。
与美男子的激情,十年后也逐渐冷却,破产。
杜拉斯一生情人无数。66岁时,杜拉斯与27岁大学生杨·安德烈谈起恋爱。
杨·安德烈是杜拉斯的粉丝,在大学时代因为喜欢杜拉斯的小说,在签售会上曾要到杜拉斯的地址,从此以后曾锲而不舍地给女神写了五年的信。
五年,上千封信,上千封情书,一直没有收到过一次回信。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杜拉斯写信邀请他来自己家做客,并当晚留宿他在自己儿子的卧室。
后来,他成了她的最后一个情人。
杜拉斯与杨·安德烈
在文字中制造激情欲望的杜拉斯,晚年酗酒很凶,嗜酒如命的程度,每天至少5升,这让她双腿浮肿,有时候在家不扶着点什么几乎走不了路。
也许对她而言,只有这样,生活才足够刺激。也许是因为太清醒了,她需要找些东西来麻痹自己,打法寂寞。
过度地酒精,有时候让她成日成日地昏睡,不洗头也不换衣服,眼睛总是半睁半闭,她的身材肿胀地不再优雅,像一个落魄地流浪汉。
晚年的杜拉斯
她在《物质系列》中写酒精,把它美化文艺得要死:
“酒精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承受世界的空茫、星球的摇摆,承受它们在空间永不停止的转动,承受它们面对你的痛苦默然的沉默。”
虽然杜拉斯可以用文字给自己的嗜酒自圆其说,但酒精麻痹击垮她的神经,却是改变不了的。
过度饮酒除了让身材浮肿,更要命的是,她神经经常错乱:
把窗外远处地汽车当成母牛,在矿泉水瓶子里看见红色地金鱼……
好多次,小情人以为杜拉斯活不过当晚,他最后送杜拉斯去了医院。
但是杜拉斯却拒绝用任何方式来戒酒,她找各种理由让小情人接她出去,“为了酒,宁愿死”。
而在不嗜酒的时候,杜拉斯是个优秀的裁缝和厨师。
她和小情人住在山顶上,生活隐士而田园。她的闺蜜芒梭回忆道:
“常常透过玛格丽特的厨房看见她在里面踏着古老的缝纫机做衣服。天花板上吊着一个灯泡,洗碗槽很陈旧,柜子上没有任何小摆设,在这样的宁静中,她缝制出了跟密特朗坐飞机去美国时穿的背心,给小情人杨缝制的和服……”
芒梭也惊叹她的厨艺:
“二十三种材料做成的越南大色拉,西班牙汤甜猪肉,白菜包肉……”
杜拉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这就是一切》,跟她的晚年一样“超脱于世”:
“我的眼前一片空虚……除了空虚什么都没有……我们不是两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孤单单。”
1996年3月,在爱与欲里肆意飞扬了一生的杜拉斯去世,享年82岁。这个最后的情人陪了她16年,扮演她的情人、朋友、司机、护士、打字员、垃圾桶……直至终老。他在杜拉斯去世后也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我的情人杜拉斯》。
晚年杜拉斯与杨·安德烈
虽然杜拉斯一生的高光时刻是创作了《情人》,但在她生命的尽头,她却坚持认为《大西洋底来的人》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这部电影由杜拉斯导演,42分钟的电影里,只有杨一个演员,然后就是杜拉斯的配音。电影完成于1981年,是他们在一起后的第二年。
1982年,杜拉斯给杨的信中写道:
“我们彼此相爱,没有孩子,没有未来,你是个同性恋,而我们彼此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