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能人全死在能耐上
“能人全死在能耐上”这话乍一听就觉得前后矛盾。所谓能人本就是指在某个领域的特殊才能。正是具有这种别人没有的能力,让其他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和崇拜,能人本身更是以其具有该能力为荣。
反观冯骥才的这句“能人全死在能耐上”,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话出自的是冯骥才的一篇小说名为《大回》。
一、大回是个钓鱼能人
这故事说的是,以前有一人本是姓回,但长得人高马大,大家都爱称他大回。久而久之,大回的本名就被人遗忘,只留下大回这一称呼。这名字能被人记住,也是因为大回本就是一个能人。他非常擅于钓鱼,什么样的饵都能穿,什么鱼都能钓上来。
说起他的钓鱼手段,也是让人啧啧称奇。仅仅用个竹竿就能作为钓鱼竿,一根针敲弯就变成了鱼钩,一根细线就变成了鱼线,一片鸽子羽毛栓在绳上就是鱼漂。
这些物件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是在大回的手里,经过简单的组合,却变成了具有神奇能力的钓鱼利器。用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能把一池塘的鱼钓得连鱼苗都不剩,更别说他钓王八的手法了。
狡猾的王八,一般在意识到自己咬住鱼钩后,往往会用爪子抓住草。普通的人就会急忙往上提鱼竿,如此,不仅王八钓不上来,鱼线也会随之拽断。
大回却不同,一钓一个准。在王八抓住草之后,大回丢一铜环,顺着鱼线下去。王八一看,不知是什么物件,下意识就用爪子去挡。大回蹭着这个空挡,就把王八稳稳地钓上来了。这技艺也是无人能敌了。
2、大回有个“鱼绝后”的外号
天津卫人有个风俗,便是每到过年时,把一条活鲤鱼放生。放鱼时会在鱼鳍上栓一条红绳,做个记号。如果第二年打上来这条鱼,就再栓一条红绳;第三年照样就再栓上一根。
相传,把栓了三条红绳的鲤鱼放进河里,这条鱼可以跃龙门,放生的人也会获得一系列的好运财富。
这种鱼在人们心中总是可遇不可求的,鱼本是十分精明的动物。在上过一次钩后,往往不会再上第二次,大回却有办法钓到。每年都有人跟他预定这种系三条红绳,带来好运的鱼。
他会用栗子大小的面团,扔进鱼道里。鱼刚开始也会试探,吃了几次没事之后,就觉得这面团稀松平常了。然而就这样经过十天半个月后,大回再用鱼钩勾面团下去,栓一条红绳的大鲤鱼就结结实实地上钩了。
但鱼也是不傻,这法子只能钓到两条红绳的鲤鱼。再用面团下去,鱼就不会咬钩了,于是第三次大回就用小孩的便便做鱼食,这个办法可谓是惊为天人,却实实在在的让大回钓到了三条红绳的鲤鱼。
虽然大回擅长钓鱼,也爱钓鱼,哪里的鱼多,哪里的鱼肥,大回都是比谁都清楚。但是他却从来不会把一个鱼塘的鱼钓绝。小鱼不钓,让它慢慢长大;母鱼不钓,因为要生小鱼,这是他的原则,因为这样鱼塘才能生生不息。
因此他也获得了“鱼绝后”的称号,这个称号并不是骂他,相反却是在夸他,说他明事理。
3、大回之死
转眼时间到了一年夏至后的一天,大回和往常一样钓了一天的鱼,倍感疲惫。酒足饭饱之后,他提着一篓子的鱼摇摇晃晃地走回家。兴许是累了,走不动了,他就迷迷糊糊地趴在大街上小憩起来。路上来了一辆装货的大车,司机正打着盹。
好巧不巧的是,当天路上的灯也灭了几盏,根本看不清这辆车。车夫没看见大回,大回也没看见车。
第二天大回被发现时,已经被压成了纸片。诡异的是旁边地上却放着完好无损地,装满鱼的鱼篓。事情不单单是这样,经过细细查探,更让人惊奇地是,当晚压死大回的马车,恰好是一辆装满鱼的马车。
这么多的巧合,让整个事情想起来,不免使人心生寒意。好多人都议论大回之死就应了那个“鱼绝后”的外号,说平时大回钓了太多鱼,这是报应。
4、能人全死在能耐上
故事的最后,冯骥才给出的结语就是这句,“能人全死在能耐上”。大回的死确实让人唏嘘不已,他也正是应了这句话,自己是钓鱼的能人,却死在装鱼的车下。仔细咀嚼这句话,会发现这句话同古人常说的“物极必反”,似乎相互印证。
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反而会带来不好的结局。现实中是因为突出的能耐,带来风光无限,最后“树大招风”,落得众矢之的下场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和这话是同样的道理。
不仅仅是单单对微观的事物而言,冯骥才这句蕴涵深意的话,放在当下整个宏观的社会,也似乎在给人们敲着警钟。现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已经越来越强大。
从以前的对大自然怀抱敬畏之心,到现在的征服自然的野心,人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换句话来说,就是人类的能耐越来越大了。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有限的。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索取资源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界的平衡。
树木的减少,动物的濒临,全球的变暖,种类的灭绝,环境的污染严重。这些都是随着人类能力的增加,而产生的可怕后果。同时,大自然也带来了它无情的报复,沙尘暴,雾霾,季节的错乱等。
这些大自然的反击,迫使着人类不得不反思。或许随着人类的文明的不断进步,开疆扩土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后也会被毁坏。到那时我们将无法生存,这么可怕的结果,也同样印证那句“所有人都死在能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