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能人全死在能耐上

“能人全死在能耐上”这话乍一听就觉得前后矛盾。所谓能人本就是指在某个领域的特殊才能。正是具有这种别人没有的能力,让其他人受到别人的夸奖和崇拜,能人本身更是以其具有该能力为荣。

反观冯骥才的这句“能人全死在能耐上”,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话出自的是冯骥才的一篇小说名为《大回》。

一、大回是个钓鱼能人

这故事说的是,以前有一人本是姓回,但长得人高马大,大家都爱称他大回。久而久之,大回的本名就被人遗忘,只留下大回这一称呼。这名字能被人记住,也是因为大回本就是一个能人。他非常擅于钓鱼,什么样的饵都能穿,什么鱼都能钓上来。

说起他的钓鱼手段,也是让人啧啧称奇。仅仅用个竹竿就能作为钓鱼竿,一根针敲弯就变成了鱼钩,一根细线就变成了鱼线,一片鸽子羽毛栓在绳上就是鱼漂。

这些物件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是在大回的手里,经过简单的组合,却变成了具有神奇能力的钓鱼利器。用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能把一池塘的鱼钓得连鱼苗都不剩,更别说他钓王八的手法了。

狡猾的王八,一般在意识到自己咬住鱼钩后,往往会用爪子抓住草。普通的人就会急忙往上提鱼竿,如此,不仅王八钓不上来,鱼线也会随之拽断。

大回却不同,一钓一个准。在王八抓住草之后,大回丢一铜环,顺着鱼线下去。王八一看,不知是什么物件,下意识就用爪子去挡。大回蹭着这个空挡,就把王八稳稳地钓上来了。这技艺也是无人能敌了。

2、大回有个“鱼绝后”的外号

天津卫人有个风俗,便是每到过年时,把一条活鲤鱼放生。放鱼时会在鱼鳍上栓一条红绳,做个记号。如果第二年打上来这条鱼,就再栓一条红绳;第三年照样就再栓上一根。

相传,把栓了三条红绳的鲤鱼放进河里,这条鱼可以跃龙门,放生的人也会获得一系列的好运财富。

这种鱼在人们心中总是可遇不可求的,鱼本是十分精明的动物。在上过一次钩后,往往不会再上第二次,大回却有办法钓到。每年都有人跟他预定这种系三条红绳,带来好运的鱼。

他会用栗子大小的面团,扔进鱼道里。鱼刚开始也会试探,吃了几次没事之后,就觉得这面团稀松平常了。然而就这样经过十天半个月后,大回再用鱼钩勾面团下去,栓一条红绳的大鲤鱼就结结实实地上钩了。

但鱼也是不傻,这法子只能钓到两条红绳的鲤鱼。再用面团下去,鱼就不会咬钩了,于是第三次大回就用小孩的便便做鱼食,这个办法可谓是惊为天人,却实实在在的让大回钓到了三条红绳的鲤鱼。

虽然大回擅长钓鱼,也爱钓鱼,哪里的鱼多,哪里的鱼肥,大回都是比谁都清楚。但是他却从来不会把一个鱼塘的鱼钓绝。小鱼不钓,让它慢慢长大;母鱼不钓,因为要生小鱼,这是他的原则,因为这样鱼塘才能生生不息。

因此他也获得了“鱼绝后”的称号,这个称号并不是骂他,相反却是在夸他,说他明事理。

3、大回之死

转眼时间到了一年夏至后的一天,大回和往常一样钓了一天的鱼,倍感疲惫。酒足饭饱之后,他提着一篓子的鱼摇摇晃晃地走回家。兴许是累了,走不动了,他就迷迷糊糊地趴在大街上小憩起来。路上来了一辆装货的大车,司机正打着盹。

好巧不巧的是,当天路上的灯也灭了几盏,根本看不清这辆车。车夫没看见大回,大回也没看见车。

第二天大回被发现时,已经被压成了纸片。诡异的是旁边地上却放着完好无损地,装满鱼的鱼篓。事情不单单是这样,经过细细查探,更让人惊奇地是,当晚压死大回的马车,恰好是一辆装满鱼的马车。

这么多的巧合,让整个事情想起来,不免使人心生寒意。好多人都议论大回之死就应了那个“鱼绝后”的外号,说平时大回钓了太多鱼,这是报应。

4、能人全死在能耐上

故事的最后,冯骥才给出的结语就是这句,“能人全死在能耐上”。大回的死确实让人唏嘘不已,他也正是应了这句话,自己是钓鱼的能人,却死在装鱼的车下。仔细咀嚼这句话,会发现这句话同古人常说的“物极必反”,似乎相互印证。

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反而会带来不好的结局。现实中是因为突出的能耐,带来风光无限,最后“树大招风”,落得众矢之的下场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和这话是同样的道理。

不仅仅是单单对微观的事物而言,冯骥才这句蕴涵深意的话,放在当下整个宏观的社会,也似乎在给人们敲着警钟。现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已经越来越强大。

从以前的对大自然怀抱敬畏之心,到现在的征服自然的野心,人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换句话来说,就是人类的能耐越来越大了。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有限的。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索取资源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界的平衡。

树木的减少,动物的濒临,全球的变暖,种类的灭绝,环境的污染严重。这些都是随着人类能力的增加,而产生的可怕后果。同时,大自然也带来了它无情的报复,沙尘暴,雾霾,季节的错乱等。

这些大自然的反击,迫使着人类不得不反思。或许随着人类的文明的不断进步,开疆扩土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后也会被毁坏。到那时我们将无法生存,这么可怕的结果,也同样印证那句“所有人都死在能耐上”。

(0)

相关推荐

  • 抓鱼旧事

    天热,一个字都不想写,几年前在QQ空间里的一点儿文字拿出来解暑. 潘家口水库清理了网箱养鱼,水面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 人们吃鱼又回到了最初的撒网.钓鱼...... 暑天热,在老羊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年的 ...

  • 用多大的鱼钩钓鲫鱼或鲤鱼比较合适?

    用多大的鱼钩钓鲫鱼或鲤鱼比较合适! 我是一个做了十年来年渔具生意,也有十几年钓鱼经验的钓友,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懂的. 那我们就先说说钓鲫鱼怎么选钩,钓鱼来说季节性很重要,春夏秋冬季节不一样,用的钩也有 ...

  • 冯骥才《我们共同的日子》:谁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

    我们共同的日子 (<我们的节日>序言) 文 / 冯骥才 <我们的节日>丛书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 ...

  • 母亲节分享幸福 | 冯骥才《母亲百岁记》

    母亲百岁记 文 / 冯骥才 ღ 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小而好看的长命锁.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边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这四个字是世世代代以来对一 ...

  • 【 大爱无疆 】母亲节分享大作家冯骥才的《母亲百岁记》

    [ 大爱无疆 ]母亲节分享大作家冯骥才的<母亲百岁记> 周游太虚幻境 11分钟前 阅读 8 关注 来自话题 #亲情故事在身边 2.6万篇 [ 导读小引 ]近读冯骥才先生的<世俗奇人& ...

  • [转载]冯骥才笔下的巴黎

    原文地址:冯骥才笔下的巴黎--法国的风情与浪漫作者:夏日清泉 读了作家和画家冯骥才笔下的<巴黎,艺术至上>,很喜欢他写的游记和拍摄的照片.从一个作家和画家的角度观察生活,比我们普通人的视角 ...

  • 跟冯骥才聊聊“小桥流水”和“人家”

    ■记者 陈抒怡 西塘古镇 "毛豆.蝴蝶,这回没有遇到,因为现在游客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不是能遇到其他的细节,很难说."近日,在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召开的传统村落保护国际研讨会上,近8 ...

  • 冯骥才:一个民族不怕犯错,就怕记不住教训

    冯骥才,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 ...

  • 冯骥才《艺术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艺术家 冯骥才 四月初已进入春天的时光,窗外所有树木的树芽都在逐步变成生气十足的新叶,绿叶才是春天开出的花.清晨的风还有一点凉意,吹在楚云天身上叫他神清目朗,分外清爽. 他把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在临时搭起 ...

  • 《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冯骥才谈传统村落保护

    时光如白驹过隙,2006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第一份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宣言"--<西塘宣言>正式发表,到如今已经整整15周年了.15年前,天津 ...

  • 作家名片 | “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冯骥才:文学通往作家心灵最深处

    编者按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