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对西施的评价

历朝历代对西施的评价有同有异。如欲纵贯古今、网罗无遗,则力有不逮。下文以对西施评价较多的唐代为例,以引用唐代文人诗词为主,兼及其他,撷取时空的截面,从中窥见世人对于西施的评价。

第一种,西施是红颜薄命的女郎。此说以王维、胡幽贞、施肩吾等人为代表。

王维《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胡幽贞《题西施浣纱石》:“徘徊浣纱石,想象浣纱人。碧水澄不流,红颜照之频。自恃绝世姿,岂与众女邻。一朝入紫宫,万古遗芳尘。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

施肩吾《越溪怀古》:“忆昔西施人未求,浣纱曾向此溪头。一朝得侍君王侧,不见玉颜空水流。”

第二种,西施是越国的功臣,吴国的祸水。此说以鱼玄机、李绅、苏拯等人为代表。

鱼玄机《浣纱庙》:“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去相和。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

李绅《游灵岩》:“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

苏拯《西施》:“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

第三种,为西施鸣申不平,辩冤去诬。此说以崔道融、罗隐、陆龟蒙等人为代表。

崔道融《西施滩》:“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陆龟蒙《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元代杨维桢对此也持同样的观点:“西眺姑胥,台高见三百里……施、旦祸水果能沼吴之国乎?”而明崇祯年间,绍兴知府王期升在为《苎萝志》作序时评价西施:“越国多才,一女子犹能见奇,与娥江节孝并垂不朽。其称伟丈夫,雄视今古者。”显然,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武将的成功之路,而西施这一介浣纱女子,后人将其评价为“雄视今古”的“伟丈夫”,这当然是芳名博得百代崇了。

那么吴国的后人又是如何看待西施、郑旦呢?《吴郡志》为南宋范成大修纂,是对苏州有重大影响的专书。范成大是南宋绍兴年间的进士、名臣、文学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千古名句就出自他笔下。他在谈到吴国灭亡之因时,作了引经据典的评述:“越王句践,既以西施、郑旦献夫差。又饰美女八人,纳太宰嚭。曰:'子苟能赦越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按:此夫差君臣,皆为美色所蠱,以致破国亡身焉。”明朝后期几位进士出身的诸暨知县王章(武进人)、张夬(镇江人)、路迈(宜兴人)和绍府知府王期升(宜兴人)、宁波府推官李清(句容人)都是江苏人,这些到诸暨、绍兴任职的异乡人,按照过去所说是越国的敌对国家吴人也,吴国之灭与西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弘扬西施功绩,修祠撰志,不遗余力。崇祯六年诸暨知县张夬见苎萝山上西施祠庙荒芜,一片萧瑟,乃慨然感叹:“施岂巾帼中人哉,宜与少伯并杰千古矣!余景之慕之,而怆然于其旧里之萧萧也。为之辟其芜,新其址。峦之石台一座,麓之庐舍三楹。使千载忠魂有所栖止,且以使览胜者车尘马迹得是而暂憩焉耳。至于推而广之,在嗣后之同心者。”吴国后人对西施毫无怨言,满是敬仰之情。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西施除了“美人”这一特征始终不变之外,其余则随时代的变迁、写作手法的翻新以及作者的创作需要而不断取舍。就连她的碑刻画像,也随审美观念的嬗变而演变。准此,我们尽可以仁智各见地欣赏与评判她。( 陈侃章)

(0)

相关推荐

  • 西施:沉鱼之美,沉江之殇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西施:沉鱼之美,沉江之殇 文|王立 一 古越会稽山脉西麓的苎萝山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名不见经传,因遍植苎麻.葛萝,故名为"苎萝山".所谓山不高而挺拔.林不茂而 ...

  • 欣赏 | 返璞归真 古代文人的居舍文化

    当我们祖先的居室由浅陋的土穴走向"如翚斯飞"."作庙翼翼"的木土建筑时,住宅再也不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具有了审美功能.随着居室建筑向更高 ...

  • 古代文人嬉笑怒骂皆为诗

    诗词中总感觉古人是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的. 殊不知泥人尚有三分火气,佛陀也有怒目之时.古文人骂起人来了,那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虚伪 <诗经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 ...

  • 古代文人山水画的荒寒之境——于画是寂远廖阔,于心则一尘不染

    荒寒之境--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超然的意境表现. 尤其在古代文人画家笔下,山水画中的荒寒之境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超脱于笔墨之外的至臻境界. 王维(701-761) 唐朝著名诗人.画 ...

  • 香筒:古代文人的极致雅器

    掐丝珐琅鎏金錾花云龙纹垂恩香筒 香筒起源何时有待研究.唐代有名为薰笼的香气,白居易诗句:"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它是薰衣的香气,宫女能够依靠而坐,可见此笼较大.宋代范成 ...

  • 古代文人的“出世”和“入世”选择和外部环境影响

    要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出世和入世首先要了解一下儒家和道家等诸子百家: 出世即归隐,入世即致仕做官.两者一正一反,实际儒家和道家是紧不可分的,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学派,都是从诸子百家"厮杀&quo ...

  • 【国画大观】返璞归真 古代文人的居舍文化

    当我们祖先的居室由浅陋的土穴走向"如翚斯飞"."作庙翼翼"的木土建筑时,住宅再也不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具有了审美功能.随着居室建筑向更高 ...

  •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谁知片石多情甚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胡建君︱ 开辟鸿蒙,天地始分,人们在安如磐石的大地之上休养生息,在高山峻岭之中筑巢而居,也拣用散落的石块打制琢磨成各种石钺.石斧.石刀.石杵等谋生工具,善莫大焉. ...

  • 古代文人的奇趣对联

    [1] 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翻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抛 相传湖北有个叫"贼二爷"的穷书生,县官想找碴,故意请"贼二爷"和众乡绅到黄鹤楼吃西瓜,县官出了上联,无人 ...

  • 那些令人惊艳的古代文人雅称

    文人的别称,是文人生平的一个小小缩影,这些别称或代表着他们的性格.或代表着他们的文章风格.或浓缩着他们的信仰.或代表着他们的外貌······ 关于文人的别称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这些文人的别称,你是否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