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嘉诚全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024-08-03 06:12:30 《李嘉诚全传》个人读书心得我觉得还是先从李嘉诚的童年讲起。因为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太大了,无论这个人的一生是贫穷还是富有,童年对他的影响都是挥之不去的。而且,具体到李嘉诚来说,他的很多习惯都是童年养成的。这些习惯有生意上的,也有生活上的。香港有很多研究相术的人,他们说李嘉诚走路时步子迈得很大、双臂左右摇摆,有这种特点的人绝非凡人。这种相术是否精准见仁见智,但李嘉诚的这个习惯确确实实是青年时养成的。刚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为了省钱,李嘉诚从不乘出租车,要么乘公共巴士,要么就步行。我们很难从他快步如风的行走中看出他是那种性情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他的时间太紧了,既要省出租车费,又要讲究效率。事情一办完,就差不多到中午了,李嘉诚再急如星火地赶回筲箕湾,检查完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连餐桌都没有,大家都是七零八落地蹲在地上。为了省成本,长江塑胶厂最开始招聘的都是一些农民,连最简单的生产和操作流程都需要进行培训,厂里用的机器都是其他塑胶厂不要的破旧设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香港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个穿着廉价西装,健步如飞、形色匆匆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李嘉诚。虽然很多大佬起家时都饱尝辛酸,但像李嘉诚这样,早年创业时既当操作员又当业务员,整天和工人们一起睡在厂子里的,还是少之又少。对于当年的李嘉诚来说,最苦的还是不知道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是否有前途。虽然此后长江塑胶厂推出的塑胶花风靡全香港,但当时,李嘉诚自己也不确定塑胶行业有没有前途。这和现在马云、王健林这些大佬不同。虽然他们创业时也吃过不少苦,但得益于信息资讯的发达,他们至少知道自己从事的行业大有前途,只是以何种方式取得成功的问题。至于后来,李嘉诚廉价收购地皮,进军房地产业也是偶然,至少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李嘉诚的创业路上没有人指路,一切全靠自己摸索。从这一点,就可以有力地驳斥那些“李嘉诚起家是沾了舅舅庄静庵的光”的论调。那种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沾了某某人的光的论调,是最没有出息的人的自我安慰。因为只有这么想,他们才能为自己的失败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转型做房地产之后的李嘉诚,确确实实靠资本运作和搞人际关系将长江集团做大了。但他早年的起家,则毫无疑问靠的是自己的奋斗。1957年,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畅销全港,小小的工厂的营业额也因此突破了1000万。从这一刻起,李嘉诚彻底告别了贫穷。但如果这样下去,他此生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工厂主,最多是中产阶级里的中上层,和富豪两个字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如今,百亿身价的超级富豪有一半都是地产商。可当年并非如此,财富更多诞生于在金融、航运、贸易、零售、能源等行业,富甲一方的地产商并不多。这意味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房地产是不被看好的行业。能够下决心进入不被人看好的行业,这无论如何都需要超常的魄力和眼光。世上绝大部分渴望成功的人,当你让他进入一个普遍看好的行业时,他说“这么多人看好,竞争一定很激烈”;当你让他进入一个不被看好的行业时,他又说“如此不被人看好,风险一定很大”。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成功,这怨不得任何人。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建造了一座大厦。那时,香港正处于地产业的低潮,自己建造厂房比租赁便宜、实惠。李嘉诚看到,香港社会情况比较稳定,正从转口贸易港逐渐迎来工业大发展的新阶段。港岛居民的增长率在快速上升,商贸业也在迅速发展。而香港面积不大,有许多土地还有待开发,香港市民需要大量住房、工业厂房和商住楼宇,发展房地产业将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这时,他手里已经积聚了有一亿港元的资金,必须主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发展新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他开始问津地产业,向地产业进军。事实上,当年李嘉诚要想投资,也只能选择地产业。李嘉诚起先只是一个小工厂主,没受过完整的中学教育,英语水平也不好,肯定无法从事金融业,而科技含量高的精密制造业他也不懂。站在历史的后来者,很多人批评李嘉诚是什么地产霸权。但当年,房地产是个不被看好的高风险行业,而以当年李嘉诚的知识面和信息储备,他也只能将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看清这一点,就会明白,批评李嘉诚是所谓地产霸权的观点是非常可笑的。当然,李嘉诚不是神,甚至也不是什么超人。他的投资也有不少失败案例,而且,如果不是在关键时刻遇到贵人,他或许早就破产了,这也是没必要讳言的事。李嘉诚的贵人,第一个当然是他舅舅庄静庵,这个无需多言。李嘉诚的第二个贵人,是他的原配庄月明,这个也毫无疑问。李嘉诚的第三个贵人,则是船王包玉刚。1978年7月末的一天,在香港文华酒店一间幽密的客厅里,刚刚度过50岁生日的李嘉诚,秘密约见了60岁的“船王”包玉刚。两人迅速达成一宗交易,李嘉诚把自己在公开市场收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6元每股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作为交换,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一个决定两家英资龙头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达成了。从结识包玉刚开始,李嘉诚生意场上长袖善舞、善于结交权贵的特点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小富靠拼搏,大富靠人脉。这一点在李嘉诚身上体现得太明显了。这一点对他的次子李泽楷影响深远。在李泽楷创建盈科电讯以及推进“数码港”的事业中,好几次面临危急关头,李泽楷都亲自出面和董建华、默多克等政商界大佬洽谈,从而在生意场上夺得先机。这没有什么隐晦的,大生意都是靠人脉做成的,这本是常识。但这人脉背后,是李嘉诚从在茶馆当伙计时,学会的对各行业人们一言一行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的心理的揣摩和把握。很多人年轻时不把心思放在察言观色、体会揣摩人心上面,等人家成功了,又说他是靠人脉成功的。这不是很可笑吗?今天先分享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讲。 赞 (0) 相关推荐 曹德旺为什么看不起李嘉诚?这“三宗罪”令人不齿 谈到李嘉诚,玻璃大王曹德旺义愤填膺. 曹德旺说:"别拿李嘉诚跟我比,我不做房地产,我不为钱,我捐了八九十亿给国家,我赚的钱也是要捐掉,为什么要拿我跟他比!" 其实,对李嘉诚满腹怨言 ... 李嘉诚对马云说的这句话,老子也对孔子说过!你值得一读 李嘉诚和马云之间有一种师生关系. 2002年,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长江商学院,同年,马云成为长江商学院CEO班第一期的学生,还曾去香港拜会过李嘉诚. 同行的大佬还有郭广昌.江南春等30多位科技大佬. ... 李嘉诚办公室中这副对联,悬挂了数十年,说尽千古人生,建议一读 这幅对联读起来颇有中庸道理,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方法.据了解,这幅对联由晚清时期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所创,意在言处世.李嘉诚曾表示,这幅对联意境深远,在他创业之初就悬挂在办公室,陪伴了他数十年.我们一 ... 读微信:“香港首富92岁李嘉诚先生重病作《日落民謡》”有感 其一 深识沉疴道已穷,金山莫挽水流东.鹃啼泪冷三春绿,蝶梦烟消万树红. 一世劬劳争利益,九旬风雨换峥嵘.何思有酒今朝醉,将死方知大梦空! 其二 人世纷纭总不遑,你方唱罢我登场.称王作霸拼狼虎,夺利争名 ... 从容的拥有——读懂李嘉诚的“消费观” 多年蝉联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有听众提出:您作为首富,平日里怎么消费的呢?李嘉诚微笑答道:我买咖啡时,店员好心推荐,说买大杯更划算.我委婉拒绝,喝不了那么多,依然买小杯的.有一次买牙膏,导 ... 纸上生香——我读《李嘉诚的故事》 "英才出身寒门,英雄产自乱世",李嘉诚,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地产大王","香港首富",谁都对他的事业感到惊叹和佩服.可是,谁又能想到,现在叱 ... 假的!李嘉诚“又回来了”,系专家误读! 俺家也住楼房 昨天(12月31日)上午,知名财经媒体报道称:新加坡"ARA"接手上海商业地产项目,或与李嘉诚无关,更不能解读为李嘉诚"又回来了"! 根据上述报道 ... 李嘉诚办公室这副对联,悬挂了数十年,说尽千古人生,建议一读 著名的报刊<全球商业>曾刊登了一篇关于采访李嘉诚的文章 , 在采访中 , 李嘉诚向媒体引荐了他办公室的一副对联. 发上等愿 , 结中等缘 , 享下等福:择高处立 , 寻平处往 , 向宽处行 ... 这个“读心”技能,曾国藩痴迷,李嘉诚擅长,你没学过就太可惜了…… 2021.7.29 周四 知乎上有人问: 如果可以让你拥有一种技能,你希望是什么? 被cue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读心术. 这让我想起了职场剧<平凡的荣耀>中的孙弈秋. 一位职场菜鸟,却一 ... 做空中华,李嘉诚当不了首富!海外投资惨败,亏掉上1000亿 香港首富换人了!5月4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以345亿美元身价一举超过李嘉诚和李兆基,跻身首富宝座.网友评价,从李氏决定看空中华开始就注定要失去首富交椅. 早在2012年,李嘉诚就开始有计划的出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