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渔村,现在竟产值近2亿,村民收入超100万
千百年来,在海边生存的人们,早已掌握了涨潮打鱼、落潮赶海的规律。他们依靠大海谋生,从大海中获取各种资源。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更多的人才能有幸吃上来自海洋深处最鲜活的美味。
纵观历史演变,这是海洋文化中最生动的部分,同时也是时代的缩影。
阳江这座城市,之前我介绍过几次。
很多人听说过阳江,是因为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作为广东省的辖地级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城市,阳江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并且山海兼有,风光秀丽。
鸡乸㙟村是阳江的一条小渔村,距阳西县城10公里。这里有一个天然避风港,所以渔家风情尤为浓厚。
早年间,鸡乸㙟村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纯渔业自然村,村民们享受平淡的生活,也习惯了平淡的生活。村子中的渔业以人工摇橹船、帆船、划桨船为主,到浅海、洋边河从事鱼、虾、螺捕捞。
辛苦不说,也挣不到太多钱。
1985年,鸡乸㙟村的渔业迎来了一次发展。
村中一对林氏兄弟,发动村民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购船,并且把其他一些买不起船的村民也带动起来,成立渔业合作社。他们想到,既然要靠海吃海,那么势必要有很强的工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林氏兄弟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淘汰木船,购买钢壳船,装备先进的捕捞设备。远海是他们新的目的地,那里有更丰富的海获。
村子的很多细节都能体现海洋主题,比如民居上的壁画。你看这里,就是两艘船在远航的场景。虽然这些壁画并没有多高的绘画技巧,但难得的是这份质朴也很动人。
村子里还有三代民居的展示,每一个年代的民居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从中可以发现时代变迁的烙印。
村子有两处,可以特地去看看。一处是渔家文化馆。
馆内中央直接是一只木船,木船摆放在黄色沙子上,在室内营造出了室外的真实感。
而渔家文化馆的意义,一方面是给不了解鸡乸㙟村的人们,一个了解过去的机会,同时也是提醒现在的村民们,永远不要忘怀过去吧。
走进内里,才是别有洞天。古朴的民居,充斥着古早的气息,讲述了鸡乸㙟村的民俗故事。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