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前,各参与方的战斗力怎么样?

七国之乱,参与方包括:

1、汉,代表人物:汉景帝。

2、吴,代表人物:刘濞。

3、楚,代表人物:刘戊。

4、诸齐,代表人物: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5、梁,代表人物,梁王刘武。

6、赵,代表人物,刘遂。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所以,本质上是老刘家的内斗,用马列主义解释,这就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爆发

今天,我们大概聊聊各参与方的实力,下周一就详细讲这一场大战。

刘邦,传至刘盈,再到高后。刘恒在诸吕之乱后登上最高权力舞台,传至景帝刘启。这是汉朝廷一脉,是最高皇权的守护者。

他们的实力,自不必说,诸侯封国之外,大量郡县都归他们直接统治。而诸侯封国法理上也必须奉他们为天下共主。

除非天下如贾谊所说,陷于土崩之势,不然,汉朝廷对任一诸侯王封国都可以碾压。

刘濞则是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大的。

他的吴国,坐拥秦三十六郡中的吴、会稽、豫章完整三郡,实际上可能还包括秦东海郡的部分,也就是在长江以北(现在扬州这块)还有领土。

此外,古来吴人剽悍善战,是当时的战斗民族,项羽用之无往不胜,现在都可以作为吴王刘濞的优质兵源。

文帝又下放了铸币权,吴国坐拥豫章郡的铜山,得以大量开采铜铸钱,吴国因此富甲天下。

再者,吴郡基本跟现在的苏南重合,会稽则跟现在的浙江重合,在两广福建没有充分开发之时,天下鱼盐之利,吴国占了一半。

刘濞不是要造反,实在是实力太强大,不允许低调。

齐国本来至少是诸侯王实力第二强的。

刘肥最初称王的地盘,据《史记》讲是全齐七十余城——刘濞才五十三城。

各位回想下乐毅伐齐,当时的齐国也是七十余城,也就是说,战国中期以前东方第一强国田齐有的,刘肥的齐国全都有。

齐鲁多壮士,又是孔孟之乡,文武兼备,同样有鱼盐之利,所不及吴国的仅仅是缺少铸币权。

如上图,全齐大概是右上角山东半岛的绿色区域。

如果在七国之乱爆发时,齐国还是一个完整的齐国,那齐、吴两路大军对汉朝廷的威胁会增大许多。

不过,早在文帝时期,齐国就被一分为七。

城阳王,是平定诸吕之乱有功后,文帝从齐国抠了一块儿地封给刘章的。

齐国从刘肥传刘襄,再传文王刘则。刘则去世后,没有儿子,按照规矩齐国就没有了。

但当时基于各方面考虑,文帝随后又恢复了齐国。

只不过,他一口气封了6个,刘将闾在临淄附近继承了齐国。其他人,刘志、刘辟光、刘贤、刘卬、刘雄渠各自分得一块土地。这样,加上刘章一脉,原来的大国齐,分成了七个小国。

那么,本质上,齐鲁大地就成了一盘散沙,很难在对汉朝廷发难时,握成一个拳头打出去。

赵国和楚国的实力相近,都有较大的封国地盘。

赵国大概四个县,主要继承了战国赵的南部疆域,都城在邯郸。

楚国则基本上继承了秦国三十六郡中泗水郡的大部分,都城在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

这两个诸侯王国,全部动员,基本上都组织得起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军队。

也因此,七国之乱中,吴国之外,数赵、楚给汉朝廷的压力最大。

说完了齐、赵、楚、吴这些反方势力,再回头看正方势力。

最最要紧的就是梁王。

这是孝文皇帝在继位第11年时布的一颗重要的棋子。来自贾谊的建议。

贾谊本身有两个建议,一是扩大梁国封地,二是扩大淮阳王封地,然后,封文帝的儿子为梁王和淮阳王。用梁国来防备齐、赵,用淮阳国来防备吴、楚。

不过,文帝只采用了一半,也就是搞出了个大梁国,封地包含了四十余城,把刘武迁到梁国为王。

这个微妙的安排,我猜测背后有窦太后的影响——窦氏只有两个亲生儿子:一个是刘启,封了太子;另一个就是刘武。

大梁国给刘武,窦太后没意见,大淮阳国给刘参或者刘揖,不是一个妈生的,关键时刻很难一条心。

或者,文帝在分齐为七之后,已经觉得齐地不足为虑,那么一个刘武就够了。而且,谁都不能保证刘武未来不会学刘濞。

刘武徙封为梁王,是文帝中期的事儿,等到景帝继位,已经经营梁国十余年,那么,当七国之乱前,梁国的真实实力如何呢?

看《资治通鉴》的一段记载。

梁孝王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馀城,居天下膏腴地。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招延四方豪俊之士,如吴人枚乘、严忌,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蜀人司马相如之属皆从之游。

司马光本意,是要展现梁王的奢侈、僭越,但对我们分析七国之乱前的形势,却从侧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城坚、粮多、钱多、人才多

梁国会让七国如鲠在喉!

(0)

相关推荐

  • 【景帝】四、吴王的串联

    时间到了汉景帝三年,伟大的政治家晁错同学为了进一步彰显自己的伟大作用,制定了打压诸侯王权力的三十条法律.这三十条无上大法的内容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因为这样的法律还没来得及贯彻实施,诸侯王们就反了.关键是 ...

  • 【酱香通鉴】公孙弘略动唇舌,主父偃惨遭诛族

    衣赐履按:今天讲武帝刘彻中央集权的一个大动作:推恩令.前面我们多次讨论过,皇权要求高度集中,封国要求高度自治,这个矛盾不解决,政权不可能稳固.武帝刘彻,这哥们儿比较任性,当然要削弱封国,此时,冒出一个 ...

  • 汉武帝“推恩令”,堪称最强效削藩阳谋,拆得诸侯王一地鸡毛!

    阴谋,是私底下偷偷摸摸搞的小动作,见不得光.阳谋相对于阴谋而论,是光明正大的,被针对的那一方即使看出其中的害处,也不能不按照对方划定的路线走,否则结局会更惨. 相比之下,在世界范围内,汉武帝的推恩令都 ...

  • 吴王濞列传(一)

    读更多美文,敬请关注黄河歌者:微信公众号huanghegezhe,<简书>搜索"黄河歌者".每天为您推送有特色的文章.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被刘启拍死,晁错激进的" ...

  • 资治通鉴:树敌太多等于找死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景皇帝二年 前155年 及楚王戊来朝,错因言:"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及前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6)文帝钦点的真将军

    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 文帝命宗室刘礼为将军,屯军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军棘门,河内郡守周亚夫驻守细柳. 三军警备,以防匈奴入侵. 文帝比较厚道,总搞形象工程,亲自去劳军. 到了灞上和棘门,文帝一行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5)景帝削藩

    文帝死后,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仍在释放着强大的惯性. 因为他将"黄老之术"交棒到了他的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 窦太后不像当年的吕太后那样强势,她对于政策的影响力是依靠持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2)釜底抽薪

    刘恒继位稳定政局后不久,体现他命好的第一个环节出现了,他遇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贾谊. 这个人,可以说是西汉最终能成功转型的总设计师. 贾谊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三年,但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文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1)新领导如何空降虎狼单位

    这场战争,水平不高,但名气不小. 在人们对西汉历史的印象中,似乎刘邦一死,就是吕后虐情敌,然后大忠臣周勃陈平挽救革命,后来就是周勃他儿子周亚夫再次拯救刘家危局. 说的跟刘家要死一样. 周勃跟周亚夫,这 ...

  • 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 年(汉景帝三年),吴.楚等地诸侯王反叛朝廷. 焦急万分之际,汉景帝刘启脑中立即闪过父亲文帝临终前的嘱咐:"我死后,如果国家有什么紧急事故发生,你可派周亚夫统率汉兵,平定乱事.& ...

  • 西汉七国之乱: “清君侧,诛晁错”以吴王刘濞为首七王起兵叛乱

    西汉七国之乱是发生于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二年),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一起起兵叛乱,故又称之为"七王之乱&qu ...

  • 七国之乱是政治原因,还是皇室私怨?谈七国之乱的深层政治背景

    景帝三年,汉帝国爆发了一场以吴王刘濞为首的,旨在推翻中央政权的藩王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叛乱就被周亚夫平定,时间虽然不长,却暴露了汉帝国初年,中央政府与藩王之间不可调和 ...

  • 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五胡乱华?

    西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乱的大一统王朝,因为他的内斗直接导致了汉民族几近灭亡.那到底西晋做错了什么,导致了八王之乱摧毁西晋呢? 其实每个王朝都会有内部的动乱,只要是流着皇室血脉的后代,都会为了至高无上的权 ...

  •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

    背景 郡国并行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