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中等技能困境
个人的幸福感来自追求卓越过程中能力的持续提升,我们希望的进步曲线是图中的A:
但实际的进步曲线往往是B。
我们发现真实世界的进步路径通常是这样的三段式:
从「不能做」到「能做」,最后有可能到精通(专家)阶段。我们一生中掌握的大部分的技能都处于「能做」这个阶段,起初通过模仿,或在旁人指导下或费力的完成,再通过长期的练习使用,熟练的完成。
生活中大部分技能到这个阶段也就够用了,也没必要再提升。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提供别人没有的价值,就需要少数几项技能要突破中等技能瓶颈,能够精通,达到专家的水平。
什么样的水平才算精通,具有专家水平呢?
美国图书策划人 Kathy Sierra 在《用户思维+》一书中说:
在一个领域中,给定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任务,专家的完成情况更好、更可靠。
这就意味着对于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专家的输出更稳定,结果更确定,可预测,技能已经被内化。
我们知道,不断练习能让技能更熟练。但我们也看到,有些人想要提升自己的一项技能,达到精通,他们在频繁的使用和练习,可就是在能做「阶段②」徘徊不前,甚至还有倒退的现象。
或许我们说,这是练的不够多,我们都知道1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现在也不成立了),有的老司机开了20年车了,加起来可能都不止1万小时,但开车技术还停留在驾校刚毕业的那个阶段,提升不大。刻意练习不是:
更努力的练习
更长时间的练习
而是目标清晰、形式明确,行之有效的练习。「刻意练习」是有意识的从不会到精通的最佳途径,有时候甚至是唯一途径。(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另一个有效途径)。
刻意练习的要点
1.一定在要在熟练阶段练习很长时间才能精通吗?
有没有一种方式直接从阶段①起步,越过阶段②,直接到阶段③达到精通呢?
这个捷径是有的,在后面我会解释。
2.通过降级来实现更深刻的精通
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有些我们已经精通的技能会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再难进步。此时不妨后退一步到阶段②,重新练习就能突破原来的瓶颈。如下图:
记得在大学上乒乓球课时,跟体育老师对打了几圈后,他说我打球的姿势不对,建议直拍改为横拍。直拍握法可是我从小学就开始练的,降级后,横拍从零开始练。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了一小段时间后,横拍技能提升很快,以前我直拍打不过的同学,也可以较量几局了,降级让我的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还有一个原因是,技能并不是用进废退,假如精通后不再练习和精进,任凭大脑自动驾驶,大脑会试图降低能量并减少反馈,对外界的反应会变得迟钝。很多练习还有锁定效应,如果在阶段②练习过多,技能就锁定在了这个水平,很难升级到③。
3.正确的刻意练习原则:
1)不要在阶段②堆积过多的技能
2)精通半个技能远胜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
3)一次只练习一项子技能
4)以更小的颗粒度练习
多小才算小呢?Kathy Sierra 给出了这样一个标准:
经过一到三组45-90分钟的练习,就能达到95%的精通度。
如果无法满足这个标准,那就说明技能太难或太大,需要再细化成更小的技能点。
4.不是所有的练习都是刻意练习:
玩乐或表演不是刻意练习
教程式学习不是可以练习
项目型学习不是刻意练习
精通的捷径:感性接触
前面我们说了,有一种方式可以越过辛苦漫长的刻意练习阶段②,花很少的时间直接从①到③。这就是感性接触的训练方式。
做过电话销售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神奇体验,当我们有了一定的通话经验后,打过去或者接到的电话,只聊几句,就能准确判断这单生意能不能成。
如果面对面,我们可以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判断,但是在电话中只能听到声音,这就是大脑感性的模式识别能力。
这种感性知识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总结什么样的客户能成交,我们是总结不出来的,但就是能通过简单的几句交流判断出对方的想法和成交意向,我们的大脑能够学到我们学不到的东西。
所有的专家都在学习和利用这种无意识的感性知识,大脑的这种感性,无意识的学习也是可以训练的。可以用这两种方式训练:
1.使用大量的、高质量的、表面有差异但性质完全相同的实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也就是这个意思,通过高质量的实例来训练大脑的感性认知,潜意识的学习。
2.创建一种特殊的场景,让学习者的大脑自己发现模式
水库论坛建议炒房者实地看房200套,自然就知道哪些房子能炒,哪些不能炒了。在实地看房,就是一种特殊的场景,我们的大脑在这种真实的场景中会发现和识别出模式。
3.感性训练失败的可能原因
实例不够多
实例的多样化程度不够
感性接触与获得反馈的间隔过长
特征或模式过于细微,大脑难以察觉
如何摆脱中等技能困境
最后,让我来回答标题中,如何摆脱中等技能困境呢?
我们给出了两种方式,
正确的刻意练习
大量的感性接触
据此结论,我们对上面的图片完善一下,如下:
注:这篇文章是《用户思维+》的笔记,如果你看了我的笔记后,意犹未尽,就读一下书,与其说这是一本用户思维的书,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自我教育和成长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