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受伤的红军战士落难在全州绍水镇膏田村的故事
唐德友,江西瑞金人,记得我们村老一辈人都叫他“红军老德”。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一个年少的战士也在红军的先头部队中昂首前进,他就是17岁的少年红军战士唐德友。
1934年11月红军主力由湖南道县、灌阳文市和新圩进入全州。蒋介石实行“铁三角”围堵红军,企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之滨。为保证军委纵队顺利渡过湘江,红一军团唐德友所在的红五团抢占脚山铺阻击湘军,在两天的连续激战中,唐德友的左腿负伤。红军撤退时,他们沿大堂屋.田心铺、高田、大渭洞、韭菜园,计划翻清明界到资源与主力会合。

1934年农历11月16日傍晚,大批身穿灰色军服的红军、聚集在今绍水镇膏田村”文祥公祠。他们稍作休息,次日天不亮就急匆匆往大渭洞方向而去。
清晨,膏田村唐治智老人,扛着锄头到田间劳动,走到堆子脚田里.突然看见田矿下的草垛边,睡着一个人,他走过去一看,是一个穿灰色衣服佩着红五星的兵。他晕迷不醒,只是缓缓地出着气,大腿上流着血,红肿发炎,眼看就有生命危险,放下锄头,想把他扶起,忽然听到前面传来哼哼声,抬头一看不远的另一个草垛下还躺着一个穿灰军服的小兵,跑过去一看,他腰部在流血,二话不说,转身背起前边的小兵往村里走。当走到村口,想着把他放到什么地方,家里就两间破旧的房子,一间两口子住,一间又做伙房又是柴房,边走边想。我该把他放到哪里?此时已是11月天气比较寒冷,必须找一间能挡风避雨的地方,当他背小战士转过一条小巷时,他看见前面“文祥公祠”,他马上停住脚步,想就把红军伤员放到这里面。

公祠房屋宽敞.又能遮风避雨,但这里是膏田村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乡邻是否同意,哎,管不了那么多,先把人放下再说,进去一看里面很杂乱,来到里面一间小厢房,虽然堆着一些物品,但还半间空着.就把他放这里吧,又出去抱来一些禾草,安排他睡下,又急忙跑回田间背回另一个小兵,赶忙回家烧来盐开水,为他俩清洗伤口,他妻子王美凤看他急急忙忙的样子,悄悄地跟着来到祠堂,看到他是在救治二名伤兵小伙子,也积极地配合着,提茶送水,当村民们发现他是在救治两名受伤的小伙子、也没有提出异议。不知什么时候另一个伤员也就是唐老友被本村的唐彰动领去救治,后接收为抚子。

一个月后,在唐治智两口子的精心护理下,唐德友已清醒过来,能开口讲话,但不能行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能慢慢拄着拐棍行走,唐治智夫妇俩,在自己的屋旁搭了一间小矛房把伤兵小伙子接到自己的家。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小伙子的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一天晚上围着火炉问及小伙子身世、小伙子看两位老人可亲的面孔,潸然泪下,把自己的经历说了出来,他是江西瑞金人,两年前参加红军,家里没有父母,只有一位叔叔,比他年长几岁,也参加了红军,他没有名字,在家排行第七,大家都叫他七宝仔、问他怎样受伤时,他说记得当时国民党军围剿瑞金,战斗很激烈,也不记得是怎样突围出来的,几天后过湖南来到广西湘江畔,后面国民党军紧追不舍。
跟着接到上级命令要红5团迅速从金堂渡过湘江,占领一个叫脚山铺的地方去阻击从湖南过来的湘军围堵,掩护军委纵队从界首渡江。两天的激战“我受伤了,撤下来.不知怎样倒在田埂下,被您二老救起”。当问到他今后怎样打算时光,他一张稚嫩的面孔,望着两位老人说“我家没有什么亲人,只一个叔叔,现在也生死不明.家隔千山万水我怎能回去,”说着说着,突然在二老面前说“您二老就收下我做你们的儿子,你二老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二老也正有此心,急忙把他扶起来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们的亲生儿子,为感谢乡邻的厚德,怀念你牺牲的战友,你的名字就叫德友吗:“双方笑脸颜开。
从此以后,唐德友一直久居膏田村,务农结婚生子,为人老实憨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在什么时候患上健忘,口吃的毛病。一九六七年特殊时期,有人说他是红军的逃兵,但膏田村都一致说他是亲眼所见的红军战士,保护了他。由于终生劳累、积劳成疾;一九八三年五月十六日,唐德友永远地告别了他的乡邻和亲人,当年时任绍水镇党委书记赵绍妹率团前来吊唁,并致悼词。他虽已去,他高尚的品格与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膏田村村民的心中。
撰文据长辈说,当时脚山阻击战,落下四位伤兵,两个不知去向,膏田村收留两位.另一位叫唐老友.已逝.由于没有子嗣详情不明.未在本文刊出。
德厚及梓里,友情峯火乾。
留下英雄史,芳传万民心。
村民口述 唐国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