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受伤的红军战士落难在全州绍水镇膏田村的故事

唐德友,江西瑞金人,记得我们村老一辈人都叫他“红军老德”。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一个年少的战士也在红军的先头部队中昂首前进,他就是17岁的少年红军战士唐德友。

1934年11月红军主力由湖南道县、灌阳文市和新圩进入全州。蒋介石实行“铁三角”围堵红军,企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之滨。为保证军委纵队顺利渡过湘江,红一军团唐德友所在的红五团抢占脚山铺阻击湘军,在两天的连续激战中,唐德友的左腿负伤。红军撤退时,他们沿大堂屋.田心铺、高田、大渭洞、韭菜园,计划翻清明界到资源与主力会合。

1934年农历11月16日傍晚,大批身穿灰色军服的红军、聚集在今绍水镇膏田村”文祥公祠。他们稍作休息,次日天不亮就急匆匆往大渭洞方向而去。

清晨,膏田村唐治智老人,扛着锄头到田间劳动,走到堆子脚田里.突然看见田矿下的草垛边,睡着一个人,他走过去一看,是一个穿灰色衣服佩着红五星的兵。他晕迷不醒,只是缓缓地出着气,大腿上流着血,红肿发炎,眼看就有生命危险,放下锄头,想把他扶起,忽然听到前面传来哼哼声,抬头一看不远的另一个草垛下还躺着一个穿灰军服的小兵,跑过去一看,他腰部在流血,二话不说,转身背起前边的小兵往村里走。当走到村口,想着把他放到什么地方,家里就两间破旧的房子,一间两口子住,一间又做伙房又是柴房,边走边想。我该把他放到哪里?此时已是11月天气比较寒冷,必须找一间能挡风避雨的地方,当他背小战士转过一条小巷时,他看见前面“文祥公祠”,他马上停住脚步,想就把红军伤员放到这里面。

公祠房屋宽敞.又能遮风避雨,但这里是膏田村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乡邻是否同意,哎,管不了那么多,先把人放下再说,进去一看里面很杂乱,来到里面一间小厢房,虽然堆着一些物品,但还半间空着.就把他放这里吧,又出去抱来一些禾草,安排他睡下,又急忙跑回田间背回另一个小兵,赶忙回家烧来盐开水,为他俩清洗伤口,他妻子王美凤看他急急忙忙的样子,悄悄地跟着来到祠堂,看到他是在救治二名伤兵小伙子,也积极地配合着,提茶送水,当村民们发现他是在救治两名受伤的小伙子、也没有提出异议。不知什么时候另一个伤员也就是唐老友被本村的唐彰动领去救治,后接收为抚子。

一个月后,在唐治智两口子的精心护理下,唐德友已清醒过来,能开口讲话,但不能行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能慢慢拄着拐棍行走,唐治智夫妇俩,在自己的屋旁搭了一间小矛房把伤兵小伙子接到自己的家。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小伙子的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一天晚上围着火炉问及小伙子身世、小伙子看两位老人可亲的面孔,潸然泪下,把自己的经历说了出来,他是江西瑞金人,两年前参加红军,家里没有父母,只有一位叔叔,比他年长几岁,也参加了红军,他没有名字,在家排行第七,大家都叫他七宝仔、问他怎样受伤时,他说记得当时国民党军围剿瑞金,战斗很激烈,也不记得是怎样突围出来的,几天后过湖南来到广西湘江畔,后面国民党军紧追不舍。

跟着接到上级命令要红5团迅速从金堂渡过湘江,占领一个叫脚山铺的地方去阻击从湖南过来的湘军围堵,掩护军委纵队从界首渡江。两天的激战“我受伤了,撤下来.不知怎样倒在田埂下,被您二老救起”。当问到他今后怎样打算时光,他一张稚嫩的面孔,望着两位老人说“我家没有什么亲人,只一个叔叔,现在也生死不明.家隔千山万水我怎能回去,”说着说着,突然在二老面前说“您二老就收下我做你们的儿子,你二老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二老也正有此心,急忙把他扶起来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们的亲生儿子,为感谢乡邻的厚德,怀念你牺牲的战友,你的名字就叫德友吗:“双方笑脸颜开。

从此以后,唐德友一直久居膏田村,务农结婚生子,为人老实憨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在什么时候患上健忘,口吃的毛病。一九六七年特殊时期,有人说他是红军的逃兵,但膏田村都一致说他是亲眼所见的红军战士,保护了他。由于终生劳累、积劳成疾;一九八三年五月十六日,唐德友永远地告别了他的乡邻和亲人,当年时任绍水镇党委书记赵绍妹率团前来吊唁,并致悼词。他虽已去,他高尚的品格与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膏田村村民的心中。

撰文据长辈说,当时脚山阻击战,落下四位伤兵,两个不知去向,膏田村收留两位.另一位叫唐老友.已逝.由于没有子嗣详情不明.未在本文刊出。

德厚及梓里,友情峯火乾。

留下英雄史,芳传万民心。

村民口述   唐国迪整理

(0)

相关推荐

  • 假如你哪一天来了足田…

    [徒步足田] 文:陈爱平 假如你哪一天来了足田,看足田的牌坊.戏台.朝门宗祠还有别墅群.如果时间充裕,我还可以带您往村后去走走:足田往东里许,上大偏岭,跨长安渠,登坳垄,往圈岭背斜行.一路斩草除荆,隐 ...

  • 文学看台1142 | 陈辚:羊牯岭上映山红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人民文学>采风团汕尾行集结号 欢迎关注公众号 这里有上千个文学文艺刊物投稿邮箱,值得你收藏 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赞赏归原创作者! 人民日报:" ...

  • 湘江战役旧址:红一军团部分行军路线及沿途古村概述

    文/蒋建刚 金竹山祠堂内部 拒绝暴利差价,源头一手翡翠玉石 广告 金竹山古民居 设计独具匠心 标准全州宅第 展开剩余94% 金竹山古民居 金竹山古民居 金竹山古民居 金竹山古民居 金竹山炮楼 金竹山石 ...

  • 菜里没有一滴油​——陈树湘三十四师部宿营湾井姚家村

    菜里没有一滴油 --陈树湘三十四师部宿营湾井姚家村 姚 思     1934年农历10月15日(公历11月21日),湾井姚家村门口已经陆陆续续过了一天的红军.中午时分,有一支数百人的部队在村里停了下来 ...

  • 红军长征经过之地广西全州咸水镇洛江村委老铺里风光

    马谡死之前大喊八个字,诸葛亮听了悔恨万分,将士们心寒不已 1934年红一军团红一师进入越城岭的古关口桐油关隘

  • 这两位红军战士结婚,40多年后再见面,人生已经完全不同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这两位红军战士结婚,40多年后再见面,人生已经完全不同 ----下面是文字版----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让人非常感慨.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王首道,建国后担任交通部长.政协副主席:女主 ...

  • 五五授衔时,哪两位红军师长仅获大校军衔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军首次对全体有军职的军队干部进行授衔,史称"五五授衔".其中此次授衔,全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 ...

  • 早期两位红军高级将领,一个当了叛徒,一个溺水而亡

    余姓开国将军真的不多,好像中将只有余秋里和余立金.但是说起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余姓倒是有两位很厉害的人物.只是可惜呀,行百里者半九十.他们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却半途而废,中道而止. 一位是余洒度, ...

  • 朱毛红军的“四骁将”,其中两位天妒英才出师未捷身先死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朱毛红军",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称谓,由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保留下来的部队会合组成.1928年两 ...

  • 两位红军团长,撤退双双溺亡,师长被追责撤职,主任接任

    暖冬特惠专场,低至8折 老山茶买200立减15!!! 香醇饱满.清甜回甘 柔和而细腻.绵长而持久 茶汤层次丰富且韵味深长 冬日必备好茶 点击下方立即购买 75个红军师74 作者:卡迪罗 在工农红军历史 ...

  • ​王红军,张恒溶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文学照亮生活! 作者简介    王红军,又名曾经一兵.南阳市唐河县郭滩镇人,一直以来视诗为伴,书画为侣,写作诗歌近万首,平铺直叙,欠缺含蓄, ...

  • 满都日娃,王红军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文学照亮生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满都日娃,蒙古族,汉名字白亚男,喀左人,现居辽宁,幼师,文学爱好者,曾在辽宁文学院第二届新锐班学习 ...

  • 王红军,霍霄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文学照亮生活! 作者简介    王红军,又名曾经一兵.南阳市唐河县郭滩镇人,一直以来视诗为伴,书画为侣,写作诗歌近万首,平铺直叙,欠缺含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