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八旬老人的运河“船”缘

《姑苏晚报》2021年04月09日 A04版

  本报记者 姜锋

  今年86岁高龄的张德兴从小生长在运河边,小时候就常坐船游玩,长大后亦常乘船出行,和船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酷爱收藏的他,耗时30多年,收集了运河两岸居民自己雕刻的近百艘船模。

  张德兴说,希望通过这些船模,让更多人感受到江南水乡富有浓郁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船文化底蕴,为运河留下点点“帆影”。

  爱上船模他花了半辈子来收集

  张德兴在苏州收藏圈子里,是公认的鉴定高手。他1985年开始收藏古玩,那时古玩的收藏和交流刚刚兴起,从小爱好研究历史和古籍的张德兴如鱼得水,在收藏上颇有收获。“一开始我主要收藏钱币和瓷器,苏州人玩这些的特别多。”张德兴说,一次到乡下“铲地皮”时,发现一艘居民自己雕刻的渔船模型,觉得挺有趣,就收了下来,从此打开了他收藏船模的大门。

  “我们苏州很多地方有雕刻船模的习俗,有普通百姓做给孩子玩的,也有名家匠人专门打造的,都体现了我们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和船文化。”动了心的张德兴开始留心各种船模,不仅向水乡居民购买,还专门跑到上海、嘉兴、宁波的古玩市场去收集。时间长了,他的很多收藏界朋友也知道了老张爱收藏船模的事,在别处看到精美的船模时,就会留意一下,帮他带回来。

  “记得十几年前,在文庙古玩市场的一家古玩店,我曾看中一艘牛角做的船模,雕工非常精美,不过老板一口咬定500元,我过了几天再去,结果船已经被别人买走了,很是郁闷。”张德兴说,收藏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快乐,尤其当发现自己还没有收藏的船模品种时,想方设法也要把它拿下。也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他收藏的船模,但都被他一口回绝。

  30多年过去了,张德兴已收藏近百艘各种各样的船模,当朋友看到他,喊一声“航运公司老板来了”,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大开眼界近百艘船模琳琅满目

  商贾辐辏,百货骈阗,舟船点点。运河岸边,船舶与生活向来息息相关,张德兴收藏的船模,也与生活紧密相连。

  记者看到,这些船模从种类上来分,有春秋战船、郑和宝船、画舫游船、漕船、渡船、渔船、龙舟、竹筏等;从材质上来分,有银制、铜制、木制、瓷制、石制、竹制、牛角制等;从大小来看,最大的长45厘米、高60厘米,最小的仅有葵瓜子大小。这些船模或精美,或简朴,有的已有百年历史,有的“年龄”还不大,但其原型绝大部分都曾在太湖和运河上行驶过。

  在张德兴众多的藏品中,一艘三桅大船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郑和宝船舰队中比较小的一艘,虽是模型,甲板平整,风帆高悬,纵目游之如汪洋在侧,几有雷霆万钧之势,容不得一丝狎玩。600多年前,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海上舰队从太仓起锚,7次下西洋,先后到访37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有文献记载:“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而在停止下西洋后,传说这些宝船中大型的搁置在船坞,小型的进入了太湖作运粮船使用。

  张德兴收藏的小型船模同样让人大开眼界:一艘精致的灯船画舫里,摆放着一套八仙桌,可以想象置身其中,徜徉在山塘河上,听江南丝竹、昆曲评弹,与文人骚客把酒言欢,感受江南水乡的婉约繁华;一艘乌篷船上,鱼鹰伫立,目光敏锐,仿佛随时准备下水捕鱼,船身还有机关可打开,匠心独具;一艘葵瓜子大的渔船,置身在绝壁万仞之侧,耸立于碧波万顷之上,却给人从容不迫之感,让人宛如见到一派太湖好风光……

  置身于张德兴收藏的船模前,犹如乘一叶小舟,徜徉在船的世界里,自有气象。近百艘舟船各有姿态,是从古籍字句、丹青墨笔中透纸而出,又因缘际会在时光罅隙中尽数停泊此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大心愿想为运河留下“帆影”

  吴越地区是中国舟船活动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橹声欸乃的江南水孕育出了苏州特有的船文化,造船业也是苏州古老的手工制造业之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乌篷船里,文人骚客留下的千古绝句;“推板”“脚踏两只船”,这是苏州方言中至今保留的因船而生的俗语;五月初五胥江河和金鸡湖有龙舟竞渡,这是民间盛行的与船有关的习俗……数千年来,苏州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才俊人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带有苏州人特有的舟船情结。

  “若没有当年那些桨声帆影和汽笛马达,就没有今天的苏州。”张德兴说,多年前,他曾经参观过嘉兴船文化博物馆,众多精美的船模让他很震撼,反观苏州,类似的博物馆和成规模的船模展览非常罕见,因此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要把自己的藏品展示给大众,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苏州辉煌的船文化,为运河留下点点“帆影”。

  目前,张德兴收藏的船模、袖珍鞋、洋画正在苏州市收藏家协会举办的“江南水乡民俗文化展”上展出,地点在文庙古玩城1区4楼。张德兴说,古运河里,来往的船只是流动的文化遗产,苏州要做强运河文化,船文化不能被遗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