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九个思考
对课堂教学的九个思考
刘向军
一、高度重视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上,只要可能,要尽可能地让实验走进课堂,或者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在实验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
教师不能因为怕麻烦、怕花费时间而放弃实验教学,相反,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加热爱实验教学。因为实验教学在理科教学中具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说,立足学生全员自主参与的实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动眼、动耳、动口特别是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学,具有让每一个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理科知识的神奇魔力。
实验最根本的学习特征是其自主探究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对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抽象的具化、对于记忆力的巩固、对于思考的推进、对于自主能力的提升具有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威力。
其实不只是理化生的教学如此,其它一切学科的学习无不如此。音乐、体育、美术其绝对的实验性、实践性且不说,就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学科而言,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中也绝对需要“实验”——广义的“实验”即“实践”——如果不想成为一个书呆子的话。
二、把多媒体的应用教给学生手中。
多媒体是教学的手段,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多媒体普遍地成为了教师更加强有力地控制课堂的手段——既控制学生,也控制教师自己。即便多媒体制作得无比丰富、精彩,它对学生的学习作用都有限。因为它是教师的创作,而不是学生的真正参与。
多媒体多感官、快节奏、大容量、可重复的优点麻醉了教师,也麻醉了学生。如果学生只是沉浸在形质兼美的课件中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的话,那是学习的灾难。
多媒体是且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这一点共识必须坚定不移。多媒体存在的根本意义是激发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吸引到老师的变相灌输之中。
三、教师要重视通过教学录像来进行自我打磨。
适不适合做一名老师,是否具有做教师的天赋,这在不同的教师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后天的教学努力、教学训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先天的不足,但是方法得科学,否则收效有限。因为教师日复一日地在课堂上重复着自己习惯了的言行、思维模式、教态模式,所以通过后天的教学行为来矫正已有的教学行为显得格外困难。比如教师纠正自己口头禅的问题。在绝大多数教师那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首先是因为教师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口头禅,其次,即便用每天用10分钟来矫正自己的毛病,但每天却会有200分钟时间来重复自己的毛病。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问题。如果仅仅习惯于“讲解式表达”的话,他就很难接受“叙事性表达”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教育思维习惯。
教学科技手段的兴起、进步,一个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录像的方法非常方便地记载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反复比较、对比和他人的课堂教学实录,找到不足,加以改进。在全球风靡的微格教学法其原理就是如此。在当下录像观看极其便利的科技手段下,教师自主地通过微格的方式来自我打磨完全具备了实现的可能。
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品质也有基本的要求,那就是知道什么是优秀的课堂教学并愿意向其看齐,愿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精雕细琢、提高自己,有勇气观看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毅力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表现中的一个个瑕疵逐点琢磨。
四、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核心标准是教师讲得好不好。现在变了,我们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核心标准是学生学得好不好,也因此产生了另一句话——课堂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都失之偏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很重要,课堂的精彩是师生共同的精彩,学生和教师互为精彩之源。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精彩”做出定义。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精彩”就是教师示范的精彩,激发的精彩,点拨的精彩,讲解的精彩,评价的精彩。对于学生而言,教学的精彩就是参与的精彩,自主的精彩,思考的精彩,个性展示的精彩,能力提升的精彩,自信满满的精彩,生动活泼的精彩。
五、永远不要忽视板书。
多媒体的使用使传统的板书处于极其尴尬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濒于死亡。有太多的老师已经习惯于在整堂课上不写一个字,以至于在参加某些课堂比赛时失去了基本规范的板书能力。这是当下课堂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
板书重要。无论是写在传统的黑板上,还是写在现代的电子白板上,板书都一样重要,而且,其规范性要求是一致的。书写要整齐,格式要规范,重点要突出,条理要清楚,表述要简洁。功利地说,只要考试还要求学生用笔来作答,板书就有存在的必要。教师要通过板书给学生呈现当下的学习示范,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板书即板演给全体同学提供即时性的教学案例。
还是那句话,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不是简单地取代,更不是所谓颠覆。
六、课堂教学不宜碎片化。
除了某些极少数、极特殊的课堂教学之外,如课堂知识教学知识竞答之类,狭义的课堂教学不宜碎片化,也就是说,一堂课上的教学问题不能太多、太碎、太杂、太乱,一堂课上的知识教学和训练也是如此。
碎片化的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结果是一头雾水,不辨东西。在课堂上感觉到眼花缭乱,走出课堂,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与碎片化课堂教学相反,板块化、整体化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板块化或整体化的课堂教学要求“主问题”明确,重难点明确、主训练明确、主精力集中、主评价明确,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追求断其一指。
只有课堂教学目标集中,问题才能深入,思考才能提升,收获才会具体。
七、评课应关注那表象背后的东西。
评课当然要关注课堂上具体呈现的知识,更要关注呈现知识背后的那些策略及其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关注“教什么”,还要关注“怎么教”,更要关注“教得怎么样”。在一堂课中,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培养激发,对学生后续发展是否有预留,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个性发展、创造性是否有激发,这是评课的关键。听课要既评老师的教,也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评表面上看得见的内容,还要评表面上看不见的深层次的内容。
八、重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就学生的喜欢程度、参与程度和听课教师的感受而言,无论哪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恐怕都不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对手”。我们说一首优美的诗歌,如同一首优美的歌曲,但诗歌本身必定毕竟不是歌曲。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以其变幻莫测的旋律之美引发听者的心灵共鸣。身处音乐的氛围之中,自然地就身处美好之中。
认真地上好音乐课,这是音乐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神圣职责。即便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比如语文、英语、体育,甚至物理、数学、化学,引入音乐教育的元素不只会让课堂变得更美,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发展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能力——关联、想象、联想、类比,也发展着学生的情商和审美鉴赏力。
九、重视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音乐的语言是音符,它的逻辑规则是轻重、快慢、强弱、高低。音乐符号合乎逻辑的组合才能形成音乐的美。语文和英语语言的单位是汉字和单词,合乎词法、句法、章法的语言逻辑才可能构成流畅、清晰、准确的表达。数字和公式是数学、物理、化学的语言符号,它们是对表象世界的纯理性的认知,它们具有更为独特、周密、严谨的抽象化逻辑,违背其逻辑则思维无法推演下去。
驾驭某一种语言,其实就在驾驭某一种逻辑。驾驭某一种逻辑,就在重塑某一种思维。因此,教师要成为语言逻辑性驾驭的高手,这是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
202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