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太极拳接手这些事
太极拳以独特的练习方法而著称于世。然而,今之练拳者,多满足于养生保健,而很少研究太极拳的技击。其实,做为一门武术,技击才是太极拳的灵魂。练习太极拳不可不研究太极拳的技击作用。
谈到技击,首先要研究太极散手。首当其冲是接手问题。接手的质量往往决定技击的成败。有人觉得,太极拳慢吞吞的,在应对快拳时肯定会吃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太极拳练时慢,用时快,静心慢练,全身心放松。至高级阶段,主要是心意的练习,进入一种虚静的境界。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才能做到因敌变化示神奇。
太极拳散手是在推手的基础上练成的。推手练的是沾黏连随,听劲懂劲的功夫。只有具备了懂劲功夫,才能过渡到太极拳的散手练习。
散手第一关就是接手,接手是散手搏击的关键和基础,要求稳准狠,在接手的瞬间感知对方来力大小、方向及作用点的变化,感而即应,应之自如。无论何种拳术,作为格斗或搏击的技艺,都必须经过接手训练方可至用,太极拳亦不能免此而另求近途。简单地说无非就是:直来横挡,横来直迎,避实击虚,闪中定横。
然而,太极拳接手,不同于一般散打的接手。在散打比赛中,一般是一防一攻,进退躲闪,比的是力量、速度和灵敏度。而太极拳的接手却不是简单的招架,而是包含着刚柔、阴阳等丰富的内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懂劲,和外家拳相比主要区别是劲别不同,太极拳用的是内劲,刚柔相济,运化无端,循环其间,螺旋缠丝,忽隐忽显,变化莫测,精妙难言。然而,拳劲一途,求之最难。自古教拳不教劲,学者求劲,全靠自悟,得之者如凤毛麟角,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实际应用中,太极拳接手可分为两种:即软接手和硬接手:
1、软接手。
即用柔劲来接对方的刚劲。柔者,圆润,柔韧,轻灵,松活。而非软弱无力。拳谚云:“刚劲易得,柔劲难求”,关键在火候,劲力的把握。毫厘之变,功效迥然!触点用意不用力,自然撑合,松沉以对,如弹簧之应物,把对方之力引进落空,使其身体失去平衡,所用之力,化为乌有。此时即可得机得势。在对方“落空”的一瞬间,“合”即出。所谓,柔运化,刚落点。意到气到劲到,将全身之力合于一点,威力巨大。所以说,软接手是以刚为后盾的,并非一味地松柔,其关键在于,缠丝之法的巧妙应用。一是接手后顺势捋采;二是避实击虚,即接手后的瞬间,对准对方的薄弱部位进击。使之反应不及,回天无力。这是一门高深的技艺,非功久不能。
2、硬接手。
即用刚劲来接对方的刚劲。然而太极拳的刚,乃是一种沉劲,内劲,非硬劲,僵劲也。硬接手非硬顶硬撞,而是以柔软为基础的坚刚,而非僵拙较力。接手的瞬间则施以弹抖动作,刚中有柔,柔中寓刚。以极小的圈化解来力,并利用对方的力,积聚能量,瞬间爆发,将对手击倒。也就是紧--松--紧的过程。所谓的“颤中抖”,并非出手较劲,仍是松沉出手,精妙在于接点骤然的紧松,可克刚克柔,关键在于运用巧妙。这种发力富有弹性,可使对方来力触之即出,犹如枪之连发,刚柔瞬变,周而复始,无形无端,随意而作,不发则已,发必惊人!所以说,硬接手非硬,而是以柔软为基础的坚刚,硬在一瞬而柔在其后,谓之阴阳互为其根!其劲虽短而势雄,具有冷、脆、刚、猛、暴的特点。
总之,太极拳接手之技系之于阴阳变化之精妙,所以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拳经云:“彼用长拳来打我,跟身到胁是良方”。接手之后,就用沾粘连随,舍己从人的方法去控制对方,粘住对方的身体,捆住对方的手脚,紧贴着对方打,使对方的招式,速度,力量无法发挥作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有诗为证:
松紧紧松太极功,顿挫循环无始终。
太极接手易松紧,千变万化不离宗。
拳者若明此中理,悟透阴阳自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