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 ≠ 瞎捂,4个部位别冻着,3个要点要遵守
很多老年朋友对于“春捂秋冻”这句老话牢记于心,到了春天生怕“不捂生病”,有春季保暖的意识是非常好的,但是,老年朋友的春捂不能盲目“穿得多”,春捂可不等于瞎捂。春季常发生“倒春寒”的情况我们首先先要学会“春捂捂哪里”
四个部位别冻着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这个穴可是“培元固本、回阳就脱、和胃理肠”的要穴,胃部怕冷、经常腹泻的人,在春季可在家常热敷此部位,如果出门,可以多穿一层背心护好腹部。
人体阴阳之本在于肾,而“腰者,肾之府”,肾阳虚时会有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症状,所以保暖腰部就很重要,腰眼处有肾俞穴,可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在家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外出时外套不宜太短,露腰。
人的背部关系到人的脊椎以及背部经络,与心肺相通,如不保护好,容易让风寒之邪透过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年朋友可以穿件马甲护着前胸后背。
中医认为,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多因肝阳虚所致,需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捂哪里”我们知道了,但是如何才能“捂得对”呢?遵守三项原则,告别盲目“春捂”。
医学家发现,春季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才能适应气温,衣物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即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
“春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但不出汗为好。过度的春捂容易使蓄积于体内的阳气外发,若内藏阳气过多,就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
春捂要分人。关节疾病患者、冠心病管着、妇科疾病患者、体质偏寒的女性春要春捂;而对于小男孩和青壮年来说,春捂的需求可能不是很大。
您学会春捂了吗?
- 一周两次 分享专业、有价值的养生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