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沉默的背影
以前年少轻狂,不识愁滋味,也不喜欢满纸都是愁苦的文章。现在经历过的事情越来越多,很多事情按理说应该是看淡了,反而变得更加容易动情,更看不得愁苦悲伤的文字。
现代的悼亡文章中,很多也很动情,最让我看一次流一次眼泪的,有一篇是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巴金和萧珊两人在风雨飘摇中相互扶持,到了暮年萧珊生病离去,巴金先生用真挚而朴素的语言,肝肠寸断地回忆萧珊,没有刻意的赞美,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这样一个平凡的人。虽然我看过太久,细节都不记得了,但是看这篇文章时候的心情还记的,眼泪还记的,它就像心地上的古老的地标建筑,经历沧海桑田,依然岿然耸立。
另外的就是三毛回忆荷西的文章,我一直也觉得写得特别好。将《三毛全集》看了几本,也是将近十年前的事情了,这两天重新拿起,从第六册开始看,写的也刚好是荷西离世前后的事。有的篇章是之前,有的是之后,之前的三毛洒脱而任性,之后的三毛悲痛欲绝而自私放纵,文章的转化和对比之间也容易让人泪目。
其中写的最好的篇章是《背影》,用了朱自清先生名篇的题目,很容易引起共情。三毛的这一篇,并不仅仅是写自己丧夫之后的悲伤,也写了父母不远万里赶来料理丧事之后家务时的感伤,而这时候相互怜惜、相互珍爱,却不愿用言语表达的感情,最为动人。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用煽情的语言去向自己的父母进行表达。即便是恋爱中的人,过分煽情和华丽的语言,只会让人觉得虚伪和隔膜。反而是简洁朴实的语言,甚至是不涉及感情的语言,更加能够打动人。
三毛的母亲去买菜,七十来岁的老人提着重重的袋子,在海浪和大风中艰难的挪着步子,因为担心三毛,即便是三毛要求要送她回去,她也固执地不答应,强硬地说:“不要,你去办事情,我可以走。”不管三毛怎么抢夺,她都牢牢抓住手中的东西,不想给悲伤的女儿增添负担。然后依然决然走进大风和海沫中,沿着海堤走进迷雾中。
也不由得想到电影《你好,李焕英》中,鹅毛大雪飘飞的天气里,李焕英送女儿贾玲去大学的画面。在汽车站,将女儿送上车,女儿一再交代,要坐车回去,不准走路。李焕英满口答应,装作理所当然要坐车回家,并且上了回家的公共汽车。当载着女儿的车开走后,李焕英赶紧从车上下来,裹着围巾走进风雪中。为了节省钱供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她舍不得花车费,宁愿在大风雪中艰难步行。
多少父母都是这样!多少的情感都是这样!“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前年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孩子,各种焦虑和疲惫压在心头,我的脾气也变得异常暴躁,对外人只能好言好语,只有面对自己父母的时候,才不愿再让沉重的枷锁去约束自己,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吼大叫。而他们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从来不与我争吵什么,在我脾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只是默默地走到一边。
每到吃饭的时候,我总是照顾孩子先吃,他们总是固执地给我买好饭,一再提醒我趁热吃。因为焦虑,我也往往吃不下东西,剩饭和剩馒头让他们拿去丢掉,他们没有一次真的丢掉,都是躲在病房外我看不到的地方自己吃完,当做一顿饭,不愿让自己浪费掉一分看病的钱。
那时为了防止感染,只有我一人待在病房里,其他人都在门口递东西给我就离开。我偶尔到阳台上倒水,看到斜对面楼梯间的窗口有一个身影,恍然间抬头,看见父亲正站在窗口,花白头发,脸色蜡黄,胡子拉碴,满脸皱纹的对我笑。我心中一暖,也一酸,很想说什么,也很想回应一个什么表情,但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更加笑不出来,只是对视了一眼,匆匆离开。而这样的情形我遇到很多次,不知道他有多少次站在那个可以看见病房的窗口,看着这边空荡荡的窗台,守望着,担心着。
那时他们经常劝我吃饭,而他们总是要等我吃完后吃我剩下的。有一次不忍心,我说:“妈,我和你一起出外面吃饭。”
然后两个人默默地走出去,我走在前面,她挪动着苍老的身子走在后面。那时我也多想走在她身边,像电影电视里面的一样,搀扶着她,和她说话。但是有多少年我都没有和她一起走路了,母子两个人一起走路都变的这么生分。
那次吃饭,气氛并不融洽,场面并不奢华,只是简简单单的两碗粉,她依然推说自己不喜欢吃鱼,把鱼肉全都夹给我。两个人都是默默地吃饭,满腹心事的我也没有刻意去说话调节氛围,而是匆匆吃完饭赶回了医院。等到有空看手机时,才发现从来不怎么会用微信的母亲竟然发了朋友圈:“有二十来年没有和欢一个桌吃饭了。”
我当时不以为意,也认为这二十年的说法不准确。等到一切好起来之后,我再仔细想想,这二十年恐怕是真的。我上大学时候,奶奶去世,之后母亲就开始负责全家的一日三餐。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回家的次数从两三个月一次,渐渐变成半年一次,到了广西之后更是变成一年一次。这二十年间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
每一次回家,母亲都是在厨房忙碌,等我吃完饭她才能忙完,我却从来没有在意过。那一次沉默的吃饭,真的是二十年来第一次和她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母亲并不煽情并不华丽的这句话,变成了我一生的灵魂拷问,也变成了我今后永远也无法释怀的痛。
对于父母,我年轻的时候不愿意去懂,等到想懂的时候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父母更是垂垂老矣。于是在我的印象中,父母总是那么老,仿佛一直都是那么老,因为我从来没有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沉重的生活,成了我唯一用来辩解无法膝下尽孝的借口。
2021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