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死后:头骨裂成三块,日本夺走一块,中国只留下一块
作者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成为了中国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而唐僧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带着四个徒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往西天拜佛取经,终成正果。
唐僧在《西游记》里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唐僧这个角色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真实的原型,那么他是谁呢?这一位最终取得了真经的得道高僧生前有着怎样的经历?在他死后,他的头骨被四分五裂,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曲折离奇的事情呢?
圆寂 遗骨迁供辗转多次
《西游记》作为一部虚构的神话小说,孙悟空等三个师兄弟都是虚构的人物,只有唐僧这个角色是却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人物。唐朝的玄奘法师就是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人物。
后来《西游记》被改编成电视剧,更是让唐僧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形象。
唐僧作为唐朝的得道高僧,又名玄奘法师,他在印度留学十七年,带回上百本经书,为佛学在东方国家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玄奘法师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如此之巨大,连近代的鲁迅都把他称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玄奘法师以一己之身,不远万里,不畏艰险,西行印度求得佛经的真实事迹,在当时对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公元664年,六十三岁的玄奘法师因取经回国后,长期钻研经书,整理文稿,积劳成疾,在二月初五这一天圆寂在长安城的玉华寺内。
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听闻玄奘法师去世的消息,哀叹道:“众僧失其导师,佛门失其栋梁,而朕失去了国宝!”,唐高宗虽悲痛不已,仍按照佛教习俗来好好安葬玄奘法师。
据史书记载,佛教中的重要人物或得道高僧在圆寂之后,均采用火葬。用特殊的香木焚烧掉尘世所拥有的一副皮囊,然后再将骨灰下葬。
但人们有时会在骨灰中发现一些大小不等的结晶体,大多呈现出灰褐色,但也有的结晶体五彩缤纷,十分坚硬。它们在佛教中被称为“舍利子”。
现代科学对舍利子的研究结果是,它们只是骨骼被焚烧后的一种钙化物,一些高僧在活着时长年吃素,其骨骼因缺乏脂肪而无法燃烧,焚烧后这种钙化物就会被遗留下来,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舍利子”。
所以只有那些素食时间长且寿命长的僧尼死后被焚烧,才会留下“舍利子”。这也被认为是高僧留给人世的宝贵遗物,是修行得道的见证。所以人们对舍利子非常尊重,奉为圣物。
正是由于佛教的这一传统,玄奘法师的遗骨竟然不可思议地被保存下来,到今天保存了一千三百多年。但也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历经多个朝代,玄奘法师遗骨也丢失了大部分,仅存的头骨也是曲折坎坷,三言两语也无法说尽……
玄奘法师在生前去印度取经的路上,将其唐朝人的身份经常挂在嘴边,所以他也被世人尊称为“唐僧”。唐僧逝世于唐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64年。
唐高宗是最早为唐僧安放遗骨的皇帝,唐僧圆寂后的两个月,唐高宗为他举办了场面隆重的安葬仪式,据说当时有三万多人守护在他的墓旁,几天几夜不愿离去,而唐僧的遗骨被唐高宗安排葬在白鹿原,下葬当天前来送葬的人超过了一百多万人。
唐高宗又用五年的时间在终南山紫阁寺建成了一座玄奘遗骨塔,落成当日再次为唐僧的遗骨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迁葬仪式。自此,玄奘的遗骨静静地长眠在终南山中,这一躺就是二百多年。
到了唐朝末年的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发生战乱,唐朝的沙陀兵与黄巢义军在长安城厮杀交战,数百里内双方士兵燃起战火,紫阁寺在一片火海中倒塌损毁,唐僧的遗骨也从此去向不明。
战乱平定之后,一百多年过去了,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当时的建康(今南京市)长干寺的一位叫可政的僧人因为对玄奘法师当年的壮举有着深深的个人情结,于是千里迢迢赶赴终南山寻找他的遗骨。
所幸的是,存放唐僧遗骨的骨塔尽管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个僧人还是找到了他的头顶骨并将其背回到他所在的寺庙长干寺(后来的天禧寺),虔诚地收藏于寺内的“三藏堂”。
随后一直到明朝,到这座寺庙来朝拜唐僧的信徒数不胜数,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建大报恩寺,同时也为唐僧的遗骨建了“三藏塔”。至此,唐僧的遗骨被当作是长干寺的镇寺之宝。
非常不幸的是,清朝末年,长干寺又在战乱中遭受破坏,再次被毁,唐僧遗骨从此再无下落。每每提及玄奘法师,世人心中皆隐隐作痛。
发现头骨 珍贵圣物一分为三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国民党军队从南京撤退后,侵华的日军进攻南京。1942年,日军高级军官高森介隆带领日军攻占了南京雨花台附近的一个兵工厂:金陵机器制造局。
日本人信奉参拜,于是选了工厂的后山一块地准备用来修建稻垣神社,在施工挖掘时发现地下的土质层看起来很不寻常。请了当地的地质专家们进行研究,并继续往下挖掘,在地下3.5米深处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石椁。
石椁尺寸为59×78×57厘米,石椁中放着一口石棺,石棺的尺寸为51×51×30厘米。打开石棺用砖瓦制成的外盖,石棺的两侧刻着数行文字,一边是北宋天圣五年的葬志,另一边是明洪武十九年的葬志。
石棺里除了发现玉石、铜器、瓷器、古货币,还发现一个精美的铜盒,铜盒内放着类似人体头盖骨的物件,宽约二寸,长四寸左右,除了头盖骨还发现了一小包骨灰。
而在铜盒内,专家们也发现了关键字迹,铜盒上部的“唐三藏”三个字依稀可见。专家基本确认,此处发现的头盖骨就是玄奘法师一千三百多年的前的遗骨。
高森介隆第一时间向日本指挥官稻田大佐报告了此次的惊天大发现。日本人当时只想秘密地将唐僧的头盖骨运回日本。
日本也是一个奉行佛教的国家,所以玄奘法师在日本的影响也很深远。玄奘法师在世之时,还有一名叫道昭的日本僧人慕名来到大唐,找到长安城来拜他为师。
日本人偶然获得玄奘法师的遗骨,自然是如获至宝。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侵略军会想要将唐僧遗骨据为己有了。
但日本内部还是有人走漏了风声,这个消息传出之后,当年2月23日的《申报》迅速刊登了一条新闻:“日本高森部队于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旧址内发现地宫,内有玄奘法师遗骨及佛像、法器等。”
获得消息的南京市民沸腾了,严厉谴责日本不可告人的自私行为。当时的汪精卫伪政府急需舆论的支持,于是将北平名士白隆平派往南京,与日方正面交涉。
白隆平与日方进行一番唇枪舌战之后,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唐僧遗骨分别由中日双方分别供养,以弘扬佛教之法。
在中日双方的见证下,唐僧的这块头盖骨一分为三:
一份被留在了南京,供养于玄武湖的五洲塔内;一份由白隆平带回北平,放置弘福寺内供养;一份则由日本人带回了日本,苍村秀峰法师亲自来到中国迎接唐僧遗骨,并将其头盖骨带回日本琦玉县的慈恩寺内供养。
1956年是中国与印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年,周恩来总理受邀访问印度,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了表示与中国的友好情谊,打算斥资修复玄奘法师曾经在印度取经的那烂陀寺,并成立玄奘学院。
也正是有了这个时机,尼赫鲁提出要求,希望可以将玄奘的遗骨供奉于那烂陀寺内。从和平共处和友好发展的外交关系层面考虑,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答应了印度的这个请求。
1957年,中国将存放于天津大悲院内的玄奘头骨赠予印度,同时还一并赠送了玄奘翻译的佛经一部。
受赠的印度政府将这一份玄奘法师的头骨供奉在那烂陀寺中的一个水晶钵内,再将水晶钵安放在一个高约40厘米高的黄金佛塔中。
玄奘高僧的头顶骨就这样被分成了三份,由三个不同的国家各自供奉。玄奘法师的头骨四分五裂,散落在几个国家,于其本人而言,多少有些悲凉,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佛学文化之间的交流。
头骨分供 佛法名扬天下
也许大家对于玄奘法师被尊称为“唐三藏”,不是太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只因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所以才有了这个尊称。他还是法相宗的创始人和佛经的权威译者,与鸠摩罗什、真谛合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
在世人的眼中,玄奘法师的这一生虽短暂但也绚丽辉煌,充满传奇色彩。玄奘法师自小就聪明好学,上进心强。他青年时期不断走访大江南北,遍访名师,一心想在佛学方面有深入的钻研。
四处游学的玄奘法师积累了大量的佛学知识。但他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佛教各学派的学说都存在差异,他反而越来越困惑。为了让自己的心中困惑解开,玄奘法师决定前往天竺求学取经。
唐太宗的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求取佛法的征途,一去就是十七年,修学佛法,潜心钻研。他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回到大唐,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法师带着一身的佛法精髓回到长安。
玄奘法师的这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由于他的西行求法,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才得以增进。他回到大唐之后,又指导徒弟辩机和尚抄写并翻译大量佛教经书,为中国佛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般的读者,我们都知道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这件事,后来变成了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玄奘法师用毕生的精力和绝学撰写的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本书共十二卷,记录了他西行取经所去过的110个国家的所见所闻,对于每一个国家的地理、物产、习俗等有着详尽的记载。
本书也为后人研究古代西域和古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
结语
人曰:佛法无边。但一代高僧的头骨却在数千年间多次迁移,辗转各地,最后散落在世界各地。毫无疑问,这个历史传奇人物的头骨属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但唐僧遗骨何时才能回归圆满,暂未可知,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
玄奘法师用一生的时间为佛学文化做出了贡献,完成了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壮举。西行5万里,游学110个国家,回国后的他还翻译了75部、1335卷、共计1300多万字的佛学经典。培养出号称“奘门四哲”的四位弟子。
玄奘法师对中国佛学和佛教的影响可谓千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