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再留几分钟给学生
这是湖南省岳阳市的史春华老师讲述的一个教育故事:
这些年来,我常习惯课后在教室或走廊里再逗留几分钟,看那些稚气的脸,听那些古怪、琐碎、无所束缚的提问。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我越发感觉到学生是那样可爱,越发觉得肩上责任的重大。
以前,我遇到不顺心的事喜欢板着脸,甚至克制不住情绪训斥学生。训斥过后,又是久久的懊悔。一次,我忽然想到,应该多到学生中间走走,看看那被训斥的学生现在情绪如何,毕竟自己应该首先表现出决不计较的态度,好让对方放弃顾虑。这样,心结也能得到及时解开。
以后,我渐渐形成了课后再留几分钟的习惯。在这几分钟里,我询问同学们的感觉如何,听懂了没有,是否还有要补充的地方。我还有意征求他们的意见,看看这个课应该怎么上。学生回答得那么轻松自然,不像在课堂上,连对视几秒钟都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不自在。
现在好了,交流中还相互传达着一种令人信赖与愉悦的感觉。
课后是师生沟通的好时机,还可以解决课堂中可能遗留下来的疑问或遗憾。比如有一次,我叫一名女生回答问题,她把简单的问题搞错了,另一名男生就喊道:“蠢得像猪一样!”那女生当时很尴尬。
要是以往,我一定会训斥这男生,而现在,我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这位同学很聪明,她只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而已。”课后,我拉上那位男同学说:“我知道,你想责备那同学没有认真听讲,但怎么能这样数落自己的同学呢?”并假意对围上来的几位同学说:“你们评评理?”大家都笑了。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我用心去处理各种问题,哪怕是极细小的。
短暂的交流沟通了情感,师生关系也日渐融洽,等到下次上课的时候,心情自然就变好了许多。
读了史老师讲述的这个教育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刚从安徽调入杨浦高级中学教书的第一学期物理教学。
当时我担任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任务。我每天都是非常努力地备课、上课,但一个多月之后的小测验表明,我所教的几个班级的物理学习成绩在年级中仅处于中间的位置,和我自己的预期有不小的差距。问题出在何处?我反思了自己一个多月的教学工作之后,意识到问题就出在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上。
在安徽教书期间,中午教师都是自己回家做饭、吃饭,然后有一个简短的午休,这个习惯到了上海一下子很难改过来。所以每天吃了午饭之后,总是不由自主地犯困,总想在办公桌上趴一会。这样,和学生当面交流的机会就很少,主要靠作业中出现的情况来反馈他们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环节脱节了,学生学习起来的热情就不够高涨,学习成绩也就会打折扣。而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主要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产生对学科喜爱的情感,课后的自由沟通和交流更侧重培育师生之间的情感。
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我马上从两个方面做了改进:一是每节课下课之后,像史老师这样,不立即离开教室,而是在教室里站一会,看有没有学生问问题,或者在教室里走上一圈,听听学生对这节课的反应;二是每天中午到三个班级的教室里转上几圈,看看学生在休息的时候做些什么,和他们随意的聊上几句,对他们遇到的困难予以解答。
这样改进之后不久,效果就显现了出来。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我所教的几个班级的物理成绩全都名列前茅,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正是因为师生之间情感的投入,才有了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我继续担任他们的物理任课教师的故事。
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就会感受到更多的教育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