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中国十大天价的“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题材绘画

浓缩了处于历史特定时期的

人们心中难以抑制的激情与理想

记述了那一光辉岁月里

人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要求

以及对于视觉艺术的理解

红色题材绘画

是几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

其图像意义与题材价值

远远超过了其在艺术处理上的影响

它们所反映出的深厚的历史背景

正是今天仍引人注目的重要方面

也是今人喜之收藏的重要原因

今天就一起重回经典

在中国天价红色经典绘画中

回首那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共同感悟红色时代

留给我们那些的感人瞬间吧!

靳尚谊《毛主席在炼钢厂》

靳尚谊

拍场纪录:2009年,中国嘉德秋拍“新中国美术”专题夜场拍卖,靳尚谊油画《毛主席在炼钢厂》以 2021.6万元 成交。

靳尚谊《毛主席在炼钢厂》

这幅工业题材红色经典人物群像画是1969年,靳尚谊在参加教改小分队到北京南郊木材厂做学工时,为建设中的北京地铁站画一张大油画,当时定的主题就是毛主席在炼钢厂。

细节高清图

6、7月靳尚谊专门去上钢三厂参观并画了速写,回京后找木材厂的工人做模特,大约画了两个月,这张画也是他个人完成的唯一一张工业题材的油画。

“看着这张画,就像面对历史,画中的人物充满革命的简单性,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靳尚谊与《毛主席半身像》

其实,在文革期间,一边劳动一边搞运动的靳尚谊也创作了很多其它广为人知的革命历史画,

在众多革命领袖画像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毛主席像,且影响颇大,大多是为博物馆的展览而创作和收藏的。

1967年,靳尚谊先生应邀,为某大礼堂绘制的《毛主席半身像》巨画,作为“文革”期间的艺术见证,也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受到很多藏家的青睐。

沈尧伊《革命理想高于天》

沈尧伊

拍场记录:2012年嘉德春拍“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中,红色经典巨制——《革命理想高于天》,以 4025万元成交,当时创造了画家本人画作最高拍卖纪录。

沈尧伊《革命理想高于天》

出于对于长征精神的无限向往和崇拜,1975年,正值青壮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画家沈尧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征题材的创作,并身体力行,用三个月的时间重新走了一趟长征路。

归来后,他画了连环画《跟随毛主席长征》,之后开始着手大型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并于1976年完成。

局部高清图

这幅以“三突出”为指导的作品,题材上切实做到了对英雄人物激昂的歌颂,同时在描绘手法上,它也具有 “红”“光”“亮”这样鲜明的时代美术特点:

画中人物形象强壮健康,红光满面;

绘画技巧上写实、逼真;画面整体色调虽然较暗,但在篝火的衬托下温暖、鲜艳。

这幅格调激昂豪迈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油画写实技法,同时画家沈尧伊感情真挚的描绘了长征路上的故事,其浪漫的艺术追求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感人的。

局部高清图

附:“三突出”为中国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

1.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3.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陈逸飞《黄河颂》

陈逸飞

拍场记录:2007年中国嘉德秋拍,

陈逸飞油画《黄河颂》以 4032万元 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内陆油画拍卖最高纪录。

陈逸飞《黄河颂》297x143.5cm

陈逸飞这位爱在画幅中呈现宁静和平和氛围的画家,除了爱画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美感的江南水乡与女子肖像外,其红色题材画《黄河颂》也十分引人瞩目。

《黄河颂》局部细节图

《黄河协奏曲》在1969年问世数年后,《解放日报》美术编辑洪广文需要借调人手绘画宣传画作。

1972年,年仅25岁时任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的陈逸飞。也奉调参与《黄河》油画组画的设计。

钢琴协奏曲共成4个部分,这组画也分为4幅,陈逸飞负责画第二乐章《黄河颂》,并于1972年完成。

《黄河颂》局部细节图

《黄河颂》,是陈逸飞早年成名作品中第一幅独立创造的巨幅宽银幕式油画。

这幅作品1977年在全军美术展上首次公开露面,作品的构图、色彩以及高超技术引起了美术界广泛关注,也是陈逸飞“自认为最得意的作品”,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有关资料显示,《黄河颂》曾在199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亮过相,当时以128万港元成交,此次以4032万元拍出,12年价格上涨了30多倍,令人咋舌。

《黄河颂》局部细节图

多年后陈逸飞文字中回忆说:“《黄河颂》最初的构想,是画一个羊倌,扎着羊肚子头巾,扛着头,仰天高唱信天游。

反复思量后,发觉这种表现方式几乎是在诠释《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便毅然舍弃。

转而改成一个红军战士,站在山巅,笑傲山河。

创作过程中,我把山顶明亮如炽的光感复还到画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

我在红军战士的步枪枪眼里,画了一小团红布,

形同一朵盛开鲜艳的小花,还在他的脚下,画上一行斜飞南行的大雁。”

《黄河大合唱》部分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陈逸飞笔下的江南水乡与中国女人

刘文西主笔《幸福渠》

刘文西

拍场记录:2010年11月21日,北京华辰2010年秋季拍卖会上,

领袖题材作品《幸福渠》以 4592万元 成交,创下当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

刘文西主笔《幸福渠》

《幸福渠》创作于1974年,当年由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集体完成、刘文西主要执笔,

作为重要革命历史创作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幸福渠》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映上个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书记处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延安枣园居住期间,领导全党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

此作一经面世,便广为流传,红极一时,是刘文西人物画创作的巅峰之品。

对于中国画而言,这样大幅的创作,如果没有天才的统揽全局的能力、高超的造型本事、娴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生活经验等等,是难以完成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

▼ 刘文西笔下的毛主席:

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

吴作人

拍场记录:2013年嘉德春拍之“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家专场”,

吴作人博物馆级巨作《战地黄花分外香》(1977年)以 8050万元 刷新当时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

《战地黄花分外香》以超大尺幅(长175.5厘米,宽118厘米)、全景式构图、以及单纯热烈的革命浪漫色彩,将诗人当时革命主义式的激昂与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未来新世界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想象。

其将西方绘画追求空间、立体、感性的真实性,与中国画的笔法、诗意、境界巧妙结合,正是吴作人一生艺术趋向和艺术抱负极佳的概括。

作品展览实物

作品主要以略显横阔的视野取景构图,由近及远依次将向日葵、油菜花、水塘、梯田、水闸以及掩映在丛林中的宝塔、工厂和遥远的群山,

收揽于画面的前、中、后景,由于作者对处于纵深空间中的自然景观经营有方,景物取舍有度,所以尽管描绘的内容比较多,但并不令人感到充塞。

特别是在作者不拘泥季节特性的作物整合和错落有致的艺术处理后,使画面格外呈现出了那种引人入胜的“分外香”的诗情画意。

李可染《长征》

李可染

拍场记录:2010年11月22日,中国嘉德2010秋拍《长征——大师们的笔墨征途》专场,李可染的中国画巨制《长征》以 1.075亿元 成交,创下“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拍卖纪录,打破当年春拍张大千《爱痕湖》以1.008亿元人民币创下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

李可染《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是画家常用的创作题材之一。

此幅《长征》中,景物横向展现,重山叠积,如犬牙高低,参差错落,雄奇壮丽。

红军队伍沿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

画家成功地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浪漫色彩视觉化。

画中山体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

从深浓墨色过渡到留白,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

全幅结构规整,笔墨精严,气象万千,是一帧文学性、艺术性与时代意义结合的精品佳作,是新中国美术史中的里程碑,也是画家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代表作。

李可染《韶山》

李可染

拍场记录:2012年,当年的《韶山》重现拍场,

在中国拍卖市场普遍缩量减价的调整期,拍出了 1.24亿元 的价格。

李可染《韶山》曾是1996年秋季中国嘉德《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的封面作品,是16年后再次现身嘉德。

李可染《韶山》

该作品创作于1974年,尺幅巨大(141.5×243.1cm),构图完整,经过多次加工。

在红色山水绘画中,“韶山”是画家们描绘最多的地方,而李可染此幅《韶山》尺幅最大,堪称画家的巅峰之作,也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和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该作品表现来自全国的工农兵高举红旗到韶山参观的场景。

画家巧妙地将参观的人群分成数组:

有的正走向故居,有的已参观完毕,

有的正合影留念,有的则席地而座,

不同人群点缀了整个画面,让画面丰满而鲜活。

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

傅抱石

拍场记录:2011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傅抱石“山水第一佳构”《毛主席诗意册》以 2.3亿元 高价成交,创下当时傅抱石书画作品拍卖新纪录。

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局部)

《毛主席诗意册》是傅抱石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其艺术生涯最后的杰作。

作品呈现时代精神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以大胆而富于变化的构图、瑰丽而沉毅的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名篇。

画作绘于1964-1965年间,共计八开,

包括“韶山诗意”、“芙蓉国里尽朝晖”、

“虎踞龙盘今胜昔”、“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寥廓江天万里霜”、“登庐山诗意”、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风展红旗如画”。

韶山诗意(1964年作)

写韶山冲全景:山峦、丛林、溪桥、农田、村舍和点缀其间的人物活动。

韶峰耸起一段苍翠,抱石先生用加墨的石绿。

溢发出生机的色彩。

乱麻皴与墨色的点厾、渲染融为一体,繁茂清逸。

芙蓉国里尽朝晖(1964年作)

天空、水面,相互映照着虽淡犹浓的绯红。

借之于水彩画的渲染,让画面充满亮丽朝晖。

墨味朱点的桔林、石绿铺染的田野、往还的水中舟楫及岸上喧腾的厂矿,绘出新时代的生机勃勃。

虎踞龙盘今胜昔(1964年作)

“龙蟠虎踞”,是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对孙权形容南京地形的用语,毛泽东借以入诗,傅抱石立意于“今”,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与浩荡的长江组成丰富的画面。

江面上,桥墩远远地矗立,正在建造的长江大桥,记录一个历史的真实景象。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964年作)

图写北戴河海域秋景:倾盆大雨,滔天白浪,可谓淋漓洒落之至。

与之相乎应的是,风雨中的秋木红叶,摇曳着、呼啸着……

作者有力的挥洒点层,撼动着读者的心。

远方,岛影渺渺、风帆片片,画中有诗地境况出曹操的遗篇与毛泽东的词章。

寥廓江天万里霜(1964年作)

写风霜洗礼后的山水层林——一个染尽朱丹的世界。

空白在上为天,在下则为水,天水一色,是秋的寥廓。

墨色交融的破笔点层,是作者表现秋木丛林的本色,深具力度和速度的把握功夫。

“登庐山诗意”

(1965年作)画面近景为“飞峙大江边”的庐山,简单而具磅礴气象;

累累风雨中的是开阔的长江、江上的行舟和江岸的港口、厂矿。

其虚与淡,正用“山色有无间”的妙处,亦是抱石先生所独具的。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1965年作)大片的墨块充塞着画面,这是散锋乱麻皴和泼墨的结合。

虚处仅一线,是江流,点缀着穿行其上的火轮和照明的灯火,大片的墨山因之有了声色,也有了生意,这是黎明前的峡江。

形似迫塞而虚在其中,即设险又破险。

“风展红旗如画”(1965年作)

群山叠嶂,丛林如织,全用破笔泼墨及散锋乱麻皴,是典型傅氏本色,造就了莽莽苍苍的丰富世界。

军行其间缀以点点红旗,呼应着画的主题。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

拍场记录:2011年12月5日,北京保利“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久违的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毫不含糊的以1.5亿起拍,

1分钟之后价格就飙升到2亿,随后喊价进入胶着阶段,

2.3亿落槌之际有新买家加入,最后以2.32亿的价格落槌,

以 2.668亿 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价格记录。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以“九州无事乐耕耘”为此巨作的题目,并送给郭沫若,自有一番巧妙的用意:

郭、徐二人亦是“儒臣”,却都有着一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的文人侠客之心,以此砥砺,共同为建设新中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

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如作于1950年的一幅曾由黄养辉收藏的《农民》油画,不过以国画为媒介创作的农民图并不多。

“九州无事乐耕耘”引用的是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一诗中的颔联,并对原句稍加修改。其原诗如下:

《寄秦州田元均》欧阳修

近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

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

梦回玉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

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

局部高清

李可染《万山红遍》

李可染

拍场记录:在北京保利2012春拍“近现代书画夜场”中,李可染力作《万山红遍》以2.55亿落槌、加佣金 2.9325亿元 成交,刷新李可染个人拍卖纪录,成为今春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北京保利2012春拍2.9325亿元拍出

李可染创作于1964年的《万山红遍》,可谓其积墨山水艺术创作的巅峰。

该作题材取毛主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意而成,是成就李可染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地位的重要里程碑式画。

据悉,1962年至1964年间,李可染偶得故宫内府朱砂半斤,便大胆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

▼其它六幅《万山红遍》

1999年中国嘉德407万元拍出的《万山红遍》

中国美术馆收藏《万山红遍》

李可染家属收藏《万山红遍》

北京画院藏《万山红遍》

北京荣宝斋藏《万山红遍》

2015年11月15日晚嘉德拍卖拍出的1964年作品 《万山红遍》75.5cm×45.5cm

RECOMMEND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