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必须记住的9个概念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看太阳的仰角。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最高时的太阳高度,即当 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2.地方时、时区与区时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注意: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2)时区:时间区域,即使用相同时间的区域。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共同的标准时,即区时。
3.热力环流
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空气冷热不均。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4.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
(1)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它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其性质和方向,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5.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如背斜、向斜、断层。
(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谷地与山岭。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所以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质构造,通过构造地貌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
6.地形与地势
(1)地形: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
(2)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形、地势都表示地表的外部特征,前者强调形态特征,后者突出高低起伏状况。
陆地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五种类型,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和海沟等。
7.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逆城市化: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城市化主要是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从而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从而造成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
8.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指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生态破坏:指自然环境系统中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即自我平衡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造成的;环境污染则是由于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可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但生态破坏不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9.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合理人口容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合理人口容量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