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用紫苏经验集锦

紫苏叶

【药材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以叶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传统功效】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宣肺化痰,解鱼蟹毒。
【现代功效】解热、降温,镇静、催眠,镇咳,祛痰,平喘,抗血小板聚集,止血、促凝血,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突变,致敏。
【主治病症】风寒感冒,夏月感冒,咳嗽呕恶,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炎,痞满,鱼蟹中毒,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宫颈出血。
【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
【应用经验】
龚士澄经验
紫苏之苏,有舒散之义,故凡气弱表虚而无风寒外感以及出血证患者,均应慎用之。
治咳血《泗溪医案·痰喘》记载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咳血症,又感冒风寒,竟成痰喘,不能平卧,日夜俯几而坐。徐大椿诊断为“小青龙证”,逐投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等品而效,谓“急则治标”。咳血症又因风寒痰喘,不避辛温发散而效,并未动血,对我们启迪较大。
在临证中遇到外感风寒咳嗽,痰中带血者试用紫苏叶5~6g,蘸醋以后,炒干,入煎剂,既散风寒,亦止痰血,取效较捷。是取紫苏叶“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胰理”,以代麻、辛、桂、姜,取醋之酸收,以代小青龙汤中之五味子也。如率投阴柔药止血,则留邪,病必纠缠。
治喘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主药,治疗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之证。据临证观察,斯证多因外感风寒所诱发,所以我喜用紫苏叶,不用紫苏子,取其散寒、宽中行气:用桂枝不用肉桂,取其走肌表而无须温肾纳气。对于“风寒咳嗽痰涎喘”,疗效益佳。疾乃变原方之降为散矣。
按:荆芥、防风、紫苏叶,均属辛温表散之品,惟同中亦有云异。荆芥轻扬走肌肤,止咽喉痒;防风祛风胜湿,入肌肉,治胸中痒;紫苏叶味辛入肺,色紫入血,外散皮毛,内舒胸膈,解郁利气。三味俱能解毒,然亦各有侧重。荆芥长于解疮痒之毒,防风长于解流感之毒,紫苏叶善治鱼蟹之毒。用药时应加区别,不宜混同。(《临证用药经验》)
配伍桔梗开痰气壅塞 风寒兼痰浊哮喘,咳嗽亦剧,痰涎雍盛,用散寒、化痰、降气、平喘之剂乏效时,我们的经验是欲降先升,以升求降。常在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中用苏子10g,降气平喘,伍以桔梗8g,升浮开提,使方剂降中有升,升而后降,则壅塞顿开,痰豁气顺,喘咳速平。
润通下行之路、以平上盛之喘 在临证中每遇到哮喘患者既见痰气郁逆上盛之势,又存在饮食积滞、里实便秘,因腑气不通,纵服降药,上盛之势终不能下降,我们的经验是“求北风,开南牖”,用上病下取法,用炒苏子、苦杏仁各10g,降气润肠,炒莱菔子9g,麸炒枳壳8g,行滞消积,服后2日内,大便畅通,痰喘即平。
可代食用油 炒苏子,芳香油润,无毒性,可食用。甄权《药性本草》有苏子“研汁煮粥,常食令人肥白身香”的记载。在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无大米、面粉,主粮仅有少量秫米粉或山芋干充饥,由于日常无油,大肠干燥,食后即便秘,肺亦失润,亦常病喘而不得平。
当时中药可供食用的如蜂蜜、薏苡仁、山药、赤小豆等,早已当食品卖空,我们令患者用炒苏子碾细,每次30~40g,掺入秫米粉或山芋面内,打糊食之,果然可以润肠通便止喘,于是一相传,药店苏子也销售一空。(《临证方药运用心得》)
 
祁振华经验
祁老认为,苏叶性温入血分,少用不发汗而能解肌散风,如外感风寒三四日不解,常用荆芥穗配苏叶,解表散寒。若表证兼胃寒者,用苏叶可起宣肺散风寒、芳香止呕、温中和胃作用。(《祁振华临床经验集》)
吴少怀经验
吐衄之病,吴氏发前人所未发,认为冲为血海,冲脉之气上逆多致吐衄,治疗此病,多配用平冲降气之苏子。(《吴少怀医案》)
陈笑夫经验
紫苏叶茎治疗腹泻 紫苏叶,除了常用于治疗感冒风寒,作为发散药之外,还偏重于用来治疗某些腹泻(相当于过敏性结肠炎),而收良效。这种腹泻,在急性发病后,往往余“毒”未清,常因饮食不节,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遂致酿成慢性。该药的适应范围:主要是患者有可追忆的食物过敏史;并曾有类似急性胃肠炎的发病过程。这些引起发病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中的虾、蟹、蛤类及某些鱼。
急性发病时,肠鸣,腹痛,腹泻,呕吐,并有恶寒发热等。重用紫苏叶茎30g,配陈皮10g,加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六曲10g,炒苍术10g,姜川朴10g,干姜5g。本方以紫苏叶茎为主药,配陈皮,每方必用。一两剂可获显效。但治疗必须彻底,方可免于导致慢性。
到了慢性阶段,腹泻时发时止,一日数次,夹有黏液,肠鸣,腹痛绵绵,食欲减退。治疗用药,仍以紫苏叶茎30g为主药,配陈皮10g。并可因证选用温中、补阳、理气等药。获效后,仍要耐心服药,以固疗效。用青木香3g,玉桔梗9g,淮山药20g,莲子15g,炒白芍15g,干姜3g,甘草9g,紫苏叶茎30g,陈皮10g,服至症状全部消失。
无论急、慢性腹泻,紫苏叶必须与茎同用,并须配陈皮。获效后,必须忌口,由哪一种食物引起发病的,就忌哪一种食物。(《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
郑惠伯经验
郑师曾用达原柴胡饮加紫苏、荜澄茄,治愈多例小儿霉菌性腹泻。他用紫苏、荜澄茄治疗霉菌性腹泻:是受民间制作泡菜经验的启示而得到的灵感。四川人爱吃泡菜,泡菜水生花(即霉菌繁殖)时,置入鲜紫苏叶或革澄茄,很快白色真菌消失。生大蒜可防治霉菌,当腹泻久愈时,大蒜生吃或烧半熟吃,均有止泻的作用。(《杏林真传·全国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独特经验精华》)
郝现军等经验
紫苏醒脑开窍 紫苏味辛性温,功能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临床发现紫苏具有良好的化浊醒脑开窍作用。治疗肝性脑病时,在清热解毒药中加用紫苏可起到防治肝性脑病的作用。用量20~30g。[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
 
徐青经验
紫苏为临床常用中药,有叶、茎(梗)之分:苏叶长于解表散寒,消痰止咳;苏梗长于行气宽中,解郁安胎:紫苏茎叶则二者兼而有之。此外,紫苏尚有和血止血之作用,只是近代常易忽视。其实,古代早已有紫苏止血的先例,我们可从《本草纲目》中找到此类记载。紫苏,《本草纲目》中又称之为“苏”。
李时珍说:“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日紫苏者,以别白苏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李时珍在说明紫苏茎叶的功用及主治时称其能'.和血温中止痛”',并在其后列举附方应用时记载有:“治诸失血病,紫苏不限多少,入大锅内,水煎令干,去淬熬膏,以炒熟赤豆为末,和丸梧子大。每酒下三五十丸,常服之。”(《斗门方》)“金疮出血不止以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 伤损血出不止以陈紫苏叶蘸所出血烂傅之,血不作脓,且愈后无瘢,甚妙也。”(《永类铃方》)
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紫苏茎叶内服或外敷均有止血之功。
通过实验,观察到紫苏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持续缩小微小动脉的直径,并能增加离体动物器官的灌流阻力。为临床运用紫苏止血提供了实验依据。而早在四百余年前,《本草纲目》就记载着紫苏有和血止血作用,真难能可贵。
紫苏茎(梗)叶,味辛而甘,辛则疏肝以利藏血,甘则益脾以助统血,行气和血,肝脾两调,使血有所归,故能治崩漏下血等出血病症。受此启悟,笔者曾以紫苏等参合二至丸组成苏桑二至饮,内服治疗月经量多或崩漏等出血病症,疗效颇佳,现简介如下:苏桑二至饮基本方为:紫苏(或紫苏梗)6~10g,冬桑叶20~30g,女贞子15~20g,墨旱莲20~30g,白薇10~15g,随证加减:阴虚明显者加生地黄、阿胶;血热甚者加青蒿或黄柏;夹有血瘀加赤芍、山楂;气血亏损加黄芪、当归;兼肾阳不足者加紫石英、鹿衔草等。
于某,女,48岁。1994年4月15日初诊。阴道出血、淋漓不净20天。曾做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见少数炎性细胞。先后自服归脾丸、杞菊地黄丸、血安及静脉滴注灭滴灵等治疗未好转。刻下走动转侧则阴道出血如崩,色鲜红,少腹隐痛,夜寐盗汗,头昏神疲,不思纳食。平素性情急躁,近又所愿未遂。
舌质淡红,有瘀点,苔滑腻,脉细数。肝郁脾虚,血热夹瘀。治以苏桑二至饮加青蒿20g(后下),黄柏10g,生黄芪20g,炒当归15g,仙鹤草20g,赤芍、白芍各12g,焦山楂20g,甘草2g.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1994年4月18日复诊:药后阴道排出少量血块,出血遂减,盗汗减轻,纳食渐增,惟周身酸楚,少腹有下坠感。舌质淡红,有紫气,苔白滑,脉细弱。遂于上方去黄柏加升麻6g,木瓜12g。续进3剂,药尽阴道出血停止,余症亦获改善。
由引可见,紫苏确能用于治疗漏下出血之病症,其和血止血治漏之功不可没,值得重视发掘。[光明中医杂志,1996(3):49.]
汪其浩经验
三子养亲汤止崩漏 处方:紫苏子10g炒黄,北芥子10g炒黄,莱菔子12g炒黄,共研细末,开水冲炖服,渣再冲炖服。
三子养亲汤属行气消导治痰之剂,是为老人痰多食少,咳嗽喘逆之证而设。
汪老用于止崩漏,一二剂即可止血,然后再根据病因进行辨证施治。本方不但治妇人崩漏有效,且用于治疗痔疮出血效果也好。其止血的机制何在?有待进一步探索。(《名医张琴松·刘保尚·刘曾言·黄叔承·汪其浩纪念集》)
俞正求经验
俞氏曾用单味带梗紫苏抢救2例鱼胆中毒患者,效果颇佳。
1974年俞氏客居浏阳西乡葛家公社谭某家。某日下午4时许,邻居张某,男性,年40余,突发腹痛,继之昏迷。其母急请俞氏前往诊视。病者昏卧床榻,面色晦暗,四肢不温,气息微弱,脉细微如丝,至数模糊,床前地上有呕吐稀涎物一摊,约400ml,询问病前所进何食?母曰:中午生产队分鱼,分得草鱼一尾,约2斤半。因病者素患眼疾,或谓鱼胆能医目疾,遂剖鱼取胆,尽食其汁,然后进午餐,稍后即发病如此。听其言,系鱼胆中毒无疑。
偏僻山村,无处寻药,因思紫苏能解鱼蟹毒;命取干紫苏连梗1斤,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加糖、盐少许,至有甜咸味即可。先盛3碗,候稍凉即灌入1碗(约300ml),旋吐,又灌1碗,复又吐,再灌,未吐。10余分钟后复煎紫苏,继灌汁2碗,但见患者大汗淋漓,精神顿振,面色转华,肌肤温热,小便清长。2小时后苏醒,自诉头晕、腹胀痛、四肢麻木胀痛,按脉细数。再取紫苏汁1碗,嘱其1小时后服。至晚间8时许,患者神识清醒,其脉稍数,诸症已减,即停紫苏汁,仅进糖盐水,并嘱加被安睡。次日如常。
上洪供销社经理爱人,买草鱼半斤1尾者12尾,尽收其胆,蒸熟后加油盐炒好,当晚食其约半。次日,急性呕吐,伴寒热头痛。遂送往公社医院,诊为急性胃炎。住院2日,其症加剧,出现黄疸。追问病史,乃知鱼胆中毒,急送往县中医院。经输液、护肝、强心,并结合中医清热利湿等治疗,仍无明显好转。见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巩膜黄染,时发呕吐,尿少,按脉细数、偶有间歇。即嘱煎紫苏1斤,加糖盐少许,2天分服。服后,汗出,呕吐止,精神好转,脉无间歇,尿量增多。后进参苓白术散加紫苏梗,调理治愈出院。
体会 
紫苏辛温气香,辛能透外,温能暖中。《木草纲目》谓其能“解鱼蟹毒,安胎”,《日华本草》谓能补中益气,治心腹胀痛,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通利大小肠。《图经本草》谓其通心经、益脾胃,煮食尤良。谢观等编《中国药学大辞典》载紫苏为“杀一切鱼蟹毒之要药”。俞氏认为紫苏之所以能解鱼胆中毒,还可能与其气香开窍醒脑、气温益肾健脾有关,使肝脏得以护卫,正气得以恢复,毒物得以迅速排泄。又鱼胆苦寒气腥,紫苏辛温气香,用以治鱼胆中毒者恰是对证下药。
本文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2):27.,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探生命之理  究自然之源

中医|中药|公益|干货|学习|临床|生活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打破思维的束缚

尽情遨游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明德初心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点击 参与讨论 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