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五:良知良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①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③,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④。”

——《尽心上》

|注释|

①良:指本然的、天赋的。

②孩提之童:指两、三岁之间,知咳笑,可提抱的幼儿。孩,“咳”的古字,小儿笑。提,提携怀抱。

③亲亲:爱其亲人。前一个“亲”字为动词,后一个“亲”字为名词,指父母。

④无他,达之天下也:没有其他原因,因为普天下的人都具有仁义的善性啊。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做的,是生而具有的善的能力;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生而具有的善的知觉。两三岁还需要提携怀抱的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没有其他原因,这是普天下的人都具有的良知良能啊。”

|评析|

孟子指出:亲亲的仁,敬长的义,就是人的良能与良知。他并且认为,良能与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

孟子先是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为例,论证了这种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能力,是未经后天的经验学习,在人性中本来就有的,是一种本然的善。接下来,推导出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亲亲与敬长,就是人本身先天具有的道德。正如他在《告子上》中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结论是,“无他,达之天下也”,这是普天下的人都具有的善性。

孟子提出的良知良能,只具有抽象的道德概念的性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发展了孟子的思想,提出“致良知”这一重要命题,从而使良知这一概念在伦理学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含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