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吧啦 | 先嫁书,后嫁人
文丨吧啦
图丨吧啦
编辑丨韦宇教 媚小曦
(本文摘自吧啦的散文集《见素》)
【编者按】
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里曾有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事实上,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书,有的写满了清心寡欲,有的充斥着冠冕堂皇,有的成就了千古卓绝,有的留下了跌宕自喜。无论书里描摹了什么,它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如作者吧啦所言:“物质上的丰裕只是暂时的,没有定数,而精神上的财富却可以珍藏一生。”唯愿每一个喜书爱书,嗜书如命的女子,在世俗和现实的碾压下,在某个日暮翻弄着回忆时,可以在书里始终看得见最初的自己。
——编辑 韦宇教
回到家的这些日子,每晚临睡前必定会读一些至爱的书籍。这两天正在读兰格格的一本文集,书名颇让人感到惊异与欢喜,叫做《先嫁书 后嫁人》。
“先嫁书,后嫁人。”多么富于哲理与韵味的话啊!这话里也不无表达出了我对书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与书的姻缘,在我孩提时代便结下了,那种绵长的爱似乎早已深入骨髓。
说到我对书的爱,我想我不可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便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个名副其实的书迷,这话一点也不假。你若是来我家,必定会对一屋的藏书感到惊讶与羡慕。那几千册的书籍都是我的父亲几十年一本本积累下来的。父亲收集的书籍不仅仅是针对文学一个方面的,他的藏书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学科门类。比如说花鸟类,禅学类,历史类,艺术类……从小到大,父亲在我的眼里一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儒雅,他的风趣,他的德行无不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我。
只是因为父亲的命途多舛,怀才不遇,所以博学勤奋的他并未能实现他的鸿鹄之志。而今他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却只是小镇里一名普通的邮递员。父亲并不曾抱怨什么,而是把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
在我的记忆里,我看过的第一种类型的书是连环画。那时我尚且年幼,识的字并不多,父亲的书对我来说仿佛是极为遥远的一件事。《中国通史连环画》是我看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幼小的心灵对书中的画作与文字有着无以名状的好奇与渴望。因为当时的字识得并不多,所以我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书中用笔描摹出来的鲜活人物。《中国通史连环画》共有八册,我便一本本挨着看。从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知道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知道了秦始皇的残暴。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心中对书多了一份幻想与痴迷。
买书,是我与父亲共同的心愿。说来也自卑,我们住的小镇现在竟是连一家书屋也没有,更别提大的书店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镇上还有个不算大的书店。那些年月,父亲常会节衣缩食省下钱来在里面选购喜爱的书籍。依稀记得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当考了高分父亲便会带我去镇上那个偏僻的小书店。书籍,一直都是父亲给予我最珍贵的奖励。
当时因为年幼,并不懂得这爱的深意。反倒是羡慕邻居家的小伙伴总会有穿不完的公主裙,吃不完的糖果,抱不完的布娃娃。那时总会因为家庭生活的拮据而在人前自卑地低下头来,满屋的书籍也无法填补我那颗因为无知而虚荣的心。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自己其实一直都是最富有的孩子。
父亲以前是供销社的主任,但是因为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父亲沦为了无业游民。记忆中,父亲是在我读三年级的那一年当上小镇里的邮递员的。那是我父亲一生的转折点,也无疑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邮递员不仅要送信送报,还负责送整个小镇的杂志。那一沓一沓厚厚的杂志便堆满了我的家。也是从那年开始,我爱上了阅读。
每当放学回到家,我便从那沓厚厚的杂志堆里抽出几本感兴趣的,然后偷偷地躲在小屋里如饥似渴地阅读。那时候看的莫过于《少年文艺》、《小学生月刊》、《故事大王》一类的杂志。但是这日复一日的阅读却渐渐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性情,也为我今后热爱文学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阅读杂志的习惯,从我三年级一直延续到六年级。六年级因为要参加升学考试了,父母便不允许我再看课外书籍。人的习惯哪是能说改就改,我依然放不下对阅读的渴望。那时候我便想出了一个鬼点子,每天晚上等父母睡下以后我便悄悄地起身,在被窝里打开手电筒,然后又开始痴迷在书的世界里。这在当时给了我无穷的快乐,却也在日后给我带来了一生的创痛,因为从那时候起,我成了一个“小四眼”。
六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爱书的作文,名为《我心爱的书》。11岁那年,书对于我来说,已是离不开的了。在这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问吾心爱何物,乃书也。
书何物?书乃人一大宝藏。众人皆以为钱是宝,金是藏,非也!
非也!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乃知识,乃财富。有知识就是有黄金,有黄金就是有财富,有财富就是有宝藏!
有书且爱书,何为此意?有书一大快事,看书一大乐事,爱书一大兴事!
……”
如今,再重温小时候写下的文字,便觉得颇有趣味。也许是当时在语文课上学了几篇古文,便满口“之乎者也”了。当时因为写出这样味道的文章来,心里还甚是欢喜,万分感激着书所赐予我的惠泽。
再重读这些文字,便忍不住暗笑其稚嫩与晦涩,但是心中也依旧是珍爱。殊不知,这些文字替我记下了自己对书的爱。
初三那年,在朋友那里接触到了台湾作家三毛的著作《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只读了只字片语便觉得甚是喜爱。内心开始对三毛的书籍产生了一种无法磨灭的渴望。把自己的心思在无意间向父亲透露了,当时父亲并没有说什么,只叫我努力学习。
初三毕业的时候,父亲说要送我一样礼物,打开书橱一看,三毛十九本文集齐刷刷的映在我的眼帘。当时的喜悦,只怕是再美的字眼也形容不出来的了。
整整一个暑假,我都把自己关在卧室里,捧着三毛的著作如饥似渴地看着。在她的故事里,我亦喜亦悲。有时候看的动了情,竟是声泪俱下。那时候甚至觉得自己会走上一条与三毛相同的人生路途,充满着人世的大爱大痛。阅读三毛的书籍,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所潜藏的巨大力量。
高二那年,一位友人借给了我三本安妮宝贝的书,分别是《莲花》、《二三事》、《清醒记》。寒假去县城学画的时候把这三本书一直带在身边。那时候的我,内心总是游离着一些光怪陆离的梦。阅读安妮的书,竟让我年轻的心得到了慰藉与救赎。她的文字里充满了爱的幻灭,隐忍,青春的疼痛以及人世的繁芜。
十七岁那年冬天,因为一个人的离开,我蹲在城市黑暗的街道哭成了泪人,手中紧紧地怀抱着那本安妮的《二三事》。
阅读安妮的书籍,就像走进了自己的灵魂深处。她的文字透着一股华丽的哀伤,这种深深浅浅的忧伤也恰好迎合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隐痛。她所带来的文字是无人可取代的,就像一个人的胎记一样。
十八岁以前,我阅读了安妮宝贝所有已出版的书籍。
如今回望记忆的来路,便觉得有书陪伴的年华充满了阳光的温存,充满了鸟的歌唱花的芬芳,充满了人世间最温厚的爱。仿佛,我就是在这爱的襁褓里长大的孩子,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润泽了我的眼目,让我因着它的陶冶与润泽拥有了一颗更为明媚丰盈的心。
十八岁那年,我通过了艺考和高考进入了四川的一所二本院校。记得当时进校我问师兄师姐的第一句话是,“请问,学校的图书馆在哪里?”
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里重读一本至爱的书,因为看得入了迷,所以直到中午管理员阿姨下班关门了我都没有觉察到。等我意识到饿了的时候,才发现图书馆的大门早已锁上了。我就那样被锁在了图书馆里。奇怪的是,当时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抱怨与害怕,反倒是心里暗自庆幸又多了一段看书的时间。
那天的天气很好,金灿灿的暖阳透过木窗照在一排排的书橱上,爬满外墙的藤蔓也伸出了枝枝蔓蔓依附在格子窗上,一片清浅的欢喜。我靠着书橱的一角,捧着书本,面向阳光照进来的方向,无比惬意地继续沉浸在了恬静明朗的世界里。
进入大学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取到父母汇来的生活费,第一件事便是去书店买书,这习惯也是受我父亲的影响。他以前对我提起过,他读书的时候会用一大半的生活费买书,每次他都会带着一箱子的书回家。他还告诉我,因为钱不够生活了,他便常常在食堂里吃别的女孩剩下的饭菜和馒头。
与父亲一样,我常常是看到一本好书就不愿放下了,一心想要买下来。所以每次走出书店的时候,我的双手就会捧着一沓喜爱的书籍,当然,我的钱包也在那一刻迅速干瘪了下来。因为买书,我时常会过着拮据的生活,但是看着床头上日渐叠加起来的书籍,我便感到生活充满了阳光。我想,我是在积累我的精神财富。
每次放假回家,我的行李箱都会放满了书籍。父亲见状甚是欢喜。母亲在一旁说道,“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
因为忙碌的大学生活,所以看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能安心融入专业的学习,我便收起了自己所有的书籍。我开始陷在这样矛盾的苦恼里,但是书籍依然在不断地增加着。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阅读书籍,是一辈子的事,而学习,只剩下这短短的几年大学时光了!
这样想着,便觉得心安了。
亲人朋友都知道我爱书如命,所以我也会时常收到他们送来的书籍。这礼物对我来说,是那样珍贵。物质上的丰裕只是暂时的,没有定数,而精神上的财富却可以珍藏一生。
我也会时常把自己心爱的书借给朋友们看,朋友生日我也会送予一本至爱的书籍。我想,那书里也隐藏了我对于朋友们真心的疼爱。我告诉友人,书,是我永远的情人,谁都无法割舍我对于它深入骨髓的爱。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心愿,我希望自己在成为一个相夫教子的女子以后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书房里会有很大的檀木书橱,那些至爱的书籍都会甜蜜地安睡在那里。书房里会有一架钢琴,一个画架,一张藤椅,还会有一扇面朝阳光的木窗子。就像伍尔芙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女人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如今的我,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目之所及的,感知以心的都是一些纯净的人或事。想着若是再过几年走入社会,组建家庭了必是要面对太多现实的残酷与人世的艰辛繁芜。那时候,若是还能守着那颗初心,多么艰难。所以,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有这样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啊!纵使经历再多的挫折磨难,纵使被一片柴米油盐的琐碎包围着,我依然能从这书海里,伴着书香,伴着琴声,伴着隔世的梵音寻到我心灵里那片清明澄澈的居所。
朋友们常说我是一个明媚美好的女孩。我想,看完这篇文章你们一定会知道我的美好生活,是书本所赐予我的。在彼此陪伴的日子里,它赐予我爱的光泽,赐予我生活的灵性,赐予我生的欢喜。
我曾在日记本里写过这样一番话,若是有一天我突然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我想我最放不下的就是那满满一屋子的书。所以,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倾尽自己全部的真心去珍爱它。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这一生能与书结下一段姻缘,何其幸运。
【见素简介】
衣饰、什物、成长、蜕变、世情……这本散文随笔集散了几多烟火,但纵有千般人生,万般思绪,在素心如简的湘西女子的眼里心里,均归为最真、最纯、最富灵韵的美和爱。
十年的成长波澜,没有磨蚀掉她的灵气,只让她的心变得更素净通透,所以她的文字艳而不妖、哀而不伤,字字句句叩击灵魂的最深处。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她的心性始终保持着向阳明媚,所以她的文字亦是带着暖意的,让你从字里行间感受生命的美好,梦的珍贵。
吧啦,原名李菁,湘西女子。现为大学教师,另主编公众号“雪小禅”“吧啦原创文学”。沙龙艺术网专栏作家。曾在《时代人物》《作家文摘》《青春美文》《金陵晚报》《青春风》等刊物发表文章。喜美学,痴写作,擅长平面设计。2014年1月出版散文随笔集《见素》。个人微信ID:344253345
新浪微博:吧啦的恬静园
公众微信:吧啦原创文学
名人推荐 1、这些文字,有的还不失成长中的稚嫩,但是有生命的热力和动感,像那个曾经坐在我对面,话语潺潺无法截留的欢快女孩吧啦本人一样。
——作家 黎戈
2、如果说有一种文字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成为一个人一种很强的迸发动力,那就是吧啦这样的文字。
——作家 红娘子
3、提到当前的散文,很多人会与“无病呻吟”挂钩,这似乎成为萎靡文学的一个通病。然而看完吧啦的散文集《见素》后,我心中有一些欣喜,一个行走在文学世界的女子,用她精巧的文字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这些梦会让许多读者沉醉……
——作家 贾飞
4、《见素》竟读半本了,吧啦擅长写人物直面内在。我如她这般年岁是比不上她的沉稳。让生命自在自由像水流自然向海,我手写我心。很欣慰见到新世代散文高手,第一本书已不凡,应求最高标准相信十年后定是大家。
——作家 林文义
5、《见素》一书,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太入我心。
——作家 仙枝
·END·
有生之年,以文会友,欣喜相逢。
期待您的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