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课堂报名 | 作家林培源: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小说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辑 | 老去的枝
“立志于写出好小说的人,无不被焦虑赶着跑,焦虑就像一条吞食自己尾巴的蛇。写作于我,不是逆人流而行,而是在人世间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也许不同于其他人的路。”
——《钻石与灰烬》
这是吧啦创想课的第十二期线上公开课,在微信千聊直播。
记与一位小说家简短的问答里最动容的两句话:
“写小说是穿越一片沙漠寻找湖泊的过程。”
“依靠才情,一个小说家是走不远的,学会生活,或许更重要。”
一个会生活的人,写出的文字是有心跳的,每一步的行走与跳跃都掷地有声。一个活在生活里的小说家,小说即是他灵魂的逆光。
从《薄暮》、《锦葵》、《欢喜城》、《南方旅店》、《第三条河岸》到《钻石与灰烬》,你与他相识多久了呢?
在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这位会生活小说家,林培源。周六晚,林培源与你一起分享,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小说。
林 培 源
青年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生
已出版《第三条河岸》、《钻石与灰烬》等作品
即将推出最新长篇力作《以父之名》
林培源作品赏鉴
/
/
《薄暮》
(2009)
穿越时光的藩篱,静默地踏上记忆之旅。岁月赋予我们的征兆以及感怀,被十指翻阅。薄暮过后,漫漫长夜终会被破晓的晨光所终结。时间迁徙,冷暖交替,一支蘸满深情的笔在细细勾勒。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泅渡长河的故事。侧耳聆听的少年,化成一艘纸船,溯游岁月长河,直抵遥远彼岸。这不是终点,不是仇恨的死穴,祭奠无法补偿和释怀的一切,化成一朵凝重暖煦的希望,撑起整个生命的光亮。
《锦葵》
(2010)
《锦葵》围绕着爱这个敏感而永恒的主题展开叙述,行文严谨而流畅,关于情感的描写直接奔放,大开大合,极易感染人心——正如作者所言:
“爱是上帝赐予人类趋向光和热的一种本能,生活,生存,成长,直到死亡。它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体里,因爱之名,蔓延至骨血,扎入灵魂深处,使你无法躲闪,也不能伸手将它扼杀。这就是爱,它像一个解不开的魔咒,像一个虔诚无比的信仰,它让你感受到活着的气息,赐予你抵抗浩瀚宇宙的力量。纵使这世间会让我们坠入爱的陷阱、陷进憎恨的泥淖,依然要心存感激,拭泪而笑。”
《欢喜城》
(2011)
《欢喜城》注重叙事的平稳和内敛,在故事题材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力求做到客观传神、简练明快。与大多数书写年轻人成长故事的小说相比,《欢喜城》在讲故事的技巧上以及所描述的人和城的关系,所传达的对世界、对人生的体悟上,都会显得更加成熟老练,力求摆脱校园爱情故事的“学生腔”,以更加精准的文字,描写人情世故,爱恨悲欢。
《南方旅店》
(2012)
大学毕业后周岐山进了一家报社当记者,他采访的案子发生在一个叫清平镇的地方,死者是一名叫刘素彩的女大学生。她被发现因服食大量安眠药死于家中,但家人都不相信刘素彩是自杀的,对她的死耿耿于怀。这让同样经历了女友赵淇自杀身亡的周岐山感到万分痛苦,灰暗的心理阴影纠缠着他,使得他每天都活在悲伤沮丧甚至自责的状态中,他一方面想要知道女友自杀的原因,一方面又极力逃避探究原因。这时女友遗留的一本名为《南方旅店》的小说反复出现在他面前,而这本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说又和刘素彩的死,和清平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南方旅店》的不断发展,刘素彩的死因也慢慢浮出水面……
《第三条河岸》
(2013)
《第三条河岸》的灵感来源于巴西小说家吉马朗埃斯罗萨的短篇《河的第三条岸》,这也是作者对经典的致敬:我们独坐世界一隅,艰辛写作,是为了用写作的光,烛照自身孤独和迷茫,在时间河流的第三条岸上寻觅出口,渴望能被洗礼和安抚。如果你耐心读完这部短篇集,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清平镇”的地方,清平镇有条清平街,清平街上的男女老幼,就生活在这里,在这里生老病死,繁衍生息;而故事的主角大部分是“少年”因为故乡始终是他绕不开的根、他的魂;而“少年”更像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用想象力搭建小说的世界,以*赤城的心构筑这个世界中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木,赋予故事真正的灵魂。他用小说去虚构丰盛,抵抗现实,以期深入岁月深处,打捞沉寂的光影。
《钻石与灰烬》
(2014)
《钻石与灰烬》,有“文学创作犹如在生活的灰烬中去芜存菁,提炼出晶莹剔透的钻石”之意,这正是作者在传统文学写作道路上艰难跋涉多年后,对于创作经验的体认。用叙述引领我们直接走进人物幽闭的内心,而是去直面现实的荒唐、残酷和绝望,而是去正视那种边缘的底层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分享时间:2016年9月17日晚 20:30
分享地点:微信千聊直播间
1.怎样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作者;
2.阅读如何给写作提供营养;
3.写小说应该遵从哪些习惯和规律;
4.怎样才能出版自己的作品。
对 话 林 培 源
/
/
Q:每一部小说的创作在最初始时都是有具体意象吗?创作更偏向于朝着已知的主题还是边写边明晰呢?
A:并不是每一部小说开始写的时候都有具体意象的,有时候就是一个场景,模模糊糊的,然后写下去了,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意象也好,线索也罢)会变成一件武器,就像契诃夫说的,大意是舞台出现了一把枪,这把枪就一定会打响。我的创作偏向后者,写着写着主题才会明晰起来,写小说是穿越一片沙漠寻找湖泊的过程。
Q:读博对小说创作的哪方面影响最为明显呢?
A:其实读博和写小说没有直接的关联,可能我本人更爱读书吧,求学是无涯的。如说有好处,应该是丰富了我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小说的理解。
Q:在被标签化的生活里,你最愿意自己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最舒服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A:最愿意自己是一个“小说家”的身份,最舒服的状态,是有所爱,有所期待,写自己想写的小说,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Q:在创作过程中,你认为重要的是灵感天赋多一些还是生活阅历多一些?
A:十年前刚开始写小说会觉得灵感天赋很重要,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依靠才情,一个小说家是走不远的,学会生活,或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