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啦创想课堂第二十七期实录 | 如何让身心俱疲的父母更轻松的教育孩子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吧啦创想课堂第二十七期

如何让身心俱疲的父母更轻松的教育孩子

鲍 阅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著有《爱的觉醒》

轻轻点击上方绿标

我们一起来听鲍阅课堂语音实录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让身心俱疲的父母更轻松的教育孩子,我想好多家长如果听到了这个主题,是不是会觉得:哇,有些暖心,因为我感觉我被理解到了,现在有些孩子我真的是一个身心俱疲的状态。

不知道今天来倾听这次课程的朋友们家长们有没有这样一种被理解的感觉,不要说从孩子出生,自从怀孕像我们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准父母们,如果晚一点去医院,那么孩子就没有办法建档,就没有办法给孩子接生,所以为了给孩子能够在一家正规的医院建档,有些准父母就要跑上好多家医院,这个时候这个生命还没有出生,父母就开始了忙碌的旅程。

当然,这个生命的降临会带给我们好多乐趣,但是好景不长,很多家长差不多在孩子一岁半甚至更早,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就要为他到亲子班来占这个幼儿园的位置,还有的家长呢,到了孩子好不容易上了一个好的幼儿园,又开始操心在什么区域买房子,以备将来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以上我仅仅说了一些大的事件,而生活中无数鸡毛蒜皮的小事件让家长头疼不已,比如说孩子就是磨蹭,怎么说都不管用,一件事要催上好几遍;有的家长说我们家孩子胆小,让我头疼,动不动就哭,哭了怎么哄都哄不好,还有的家长说“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做作业不主动怎么办;”我举的刚刚这些问题,都是在以往的讲座、沙龙里困扰大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几乎天天,反反复复的出现。

所以我们今天家长们的辛苦程度真可谓前所未有,我们不敢说是不是空前绝后,空前可能是,但是以后呢不知道还是不是这样的状态。那么我们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如此的费力呢?

我们经常会跟父母聊天,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那么见到的家长,无论是他们来求助的,还是我带着自家女儿在游乐场碰到的,绝大多数家长都带着一种焦虑、担心和困扰。

今天之所以我们的教育这么费力,其实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很想爱我们的孩子,但我们通常是往外使劲,我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了孩子的缺点,怎么帮助孩子改掉他身上的臭毛病。

但是这样的做法并非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上施下效。”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家长为了他的孩子能够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为了让他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接受到老师无条件的爱,他选择了一所非常昂贵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不但非常昂贵,还离他住的地方特别远,他们每天都要起的很早,驱车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而事实上最终的结果并非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如果他们收获一个很满意的结果,也不枉费他们付出的那么多精力、体力、时间。可为什么适得其反呢?原来这个幼儿园特别强调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与尊重,特别强调要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

而这个孩子的家长碰到的班主任确实做到了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和尊重,但是他会无情地指责和埋怨家长,一旦孩子出现了胆小的行为,这个班主任就会指责家长平时束缚孩子太多,才会导致这样;如果孩子迟到了,他就会说家长包办了太多。

这个家长付出了那么多,却每天生活的无比痛苦;她越来越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她越来越感觉自己太糟糕了,开始怀疑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后来痛苦不堪,她终于决定给孩子转学,转到一个离家近的,普普通通的幼儿园。

当然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她也决心自我成长。她发现应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她已经焦头烂额,所以她选择了心灵成长这条路,踏进了心理咨询室的大门,成为了心理成长小组的一员。

在她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她渐渐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择校的时候那么注重对孩子的爱,其实是因为她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这个完美的老师的需要其实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她自己内心的需要。

所以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不是我们整天想着如何改变孩子,也不是我们选择完美的环境消除我们内心的焦虑,教育的本质是我们能够不断地去修炼我们自己,成长我们自己,成为我们满意的样子。当我们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榜样之后,我们的焦虑自然会降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我们不在成长自己的路上下功夫,我们总是想着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玩手机,事实是家长总在家里玩手机;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有一个好成绩,但父母双方一年看不了一本书。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孩子拖拉磨蹭,只需要这样做,一治一个准》。

当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是不信的。因为做了这么多年的家庭教育工作,如果不是家长自身做调整,只在孩子身上使劲是徒劳的。就好比种庄稼,孩子是成长出来的庄稼,而家长所提供的家庭环境就是土壤,如果这块地是盐碱地,我们又怎能让庄稼丰收呢?

当我把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才发现事实果真如此,因为文章提到的有效方法不是在孩子身上使劲。开始的时候,作者写到每次面对孩子拖拉磨蹭,她总会歇斯底里般的咆哮,但这并没起多大作用。于是孩子的爸爸想出了一个办法,罚女儿的零花钱。

孩子的父亲在一张纸上列了满满的清单,这里面要求孩子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事,告诉孩子得分标准,一周下来如果总分低于80,零花钱就要减半。

大家猜一猜这个方法管用么?答案是暂时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孩子看到满满的一页纸,当晚就完成了作业。在经济的制裁下,拖延症虽然有所收敛,但不能根除。一连四周,孩子的零花钱都被扣掉了一半。

虽然每次孩子来领零用钱的时候非常不情愿,面对表格却无话可说。到第五周,父母工作忙忘记记录表格了,孩子来领零花钱的时候父母照样给了他一半,这个时候孩子不同意了,哭着说我一拖延你们就制裁我,你们自己都没有记录表格,这难道不是一种拖延的表现么?

这些话戳到了父母,妈妈开始反思,确实自己的拖延好像更严重,明明给自己定的每晚十点上床睡觉,好像从来没做到;答应陪女儿一起练字,可是没坚持几天;老公更是整天捧着手机,吃饭都得叫上好几次。

被孩子反问之后,夫妻俩反思了一整晚。他们最终决定要和女儿互相监督,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女儿的时候,她是不敢相信的;当确定这是真的之后,女儿很快就学着父母的样子,开始说:“爸爸,你这脱下了的衣服怎么还不洗?”“妈妈,你这本书都一星期了怎么还没读完?”

小家伙挑起父母毛病时的姿态与父母平日里的如出一辙,这个时候父母忙于改变自己的毛病已自顾不暇,已经没有精力去监督女儿了。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女儿以前写作业拖拉的毛病已经改掉了。

孩子偶尔想放松一下自己,写完作业出来看电视,看到妈妈在收拾衣柜,她马上回去收拾自己的书桌。这个家庭几乎已不受拖延的困扰了,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做家长的就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如果我们不在自身上做改变,而妄图去改变复印件,这是不可能的。

而另一个比喻我也很喜欢。说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缺点恰恰照出了我们自身的缺点。比如常常有人问我:“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是急脾气怎么办?”“老师,我们家孩子内向怎么办?”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反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在意孩子的这个特点,得到的答案是因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不想孩子像我。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最想改变的孩子身上的缺点,恰恰是我们缺点的反射。是孩子这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对自己的不接纳和不满意,因此教育本就是一次共同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修行,对孩子最好的爱是先活成我们自己喜爱的样子。

一个人对自己有多么的不接纳,对外界就会有多指责;一个人对自己的缺点有多不喜欢,就会妄加在孩子身上去改变。

成长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完美的人,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完美的教育,但是要想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教育,前提是我们既能够接纳自己,也能够接纳孩子。今天我们的主题便是:不要把劲都用在孩子身上。杨澜曾经就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不要把劲都用在孩子身上》。

还有一位成功的父亲,首先他是一名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他在参加鲁豫有约时,鲁豫曾问过他一个问题;“您的孩子长大后会做什么?”他说:“我哪知道,我从不会做他人生的编剧或导演,我会一直做他人生的观众。”

这两位特别成功的人,我们发现他们都不会试图去掌控孩子的一生,而生活中很多人却想控制孩子,想要孩子听话。而事实上这些人的人生对自己并不满意,也正是如此才会希望孩子去完成自己的愿望。

常有人对我说:“老师,我小时候家境不好,没法继续读书,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她却不写作业,真是气死我了。”其实这里面就带有很多家长未完成的心愿,家长把这股劲强加到孩子身上,就会破坏孩子自身的动力系统。每个人都像一个种子,每一个种子都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家长管束太多会造成孩子自身系统的失衡。所以我们往往看到,控制型的家长是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的。

因为对孩子来讲,一个人能否有自己的成就的关键在于他能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这里的成就很宽泛,不只是指卓越的人,就算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份人生的成就。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第三部分的内容---如何让教育更轻松。

我出生在黑龙江,一个县级市,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在我4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去了另一个城市,我在父亲、爷爷奶奶身边长大。

我相信很多家长听到这都可以想象的到,一个不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小孩子是会缺乏安全感的,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而且会很讨好。因为奶奶在身体不好的时候,姑姑会埋怨是我拖累了奶奶,于是我内心很敏感,在意别人的评价。

以致于在工作中我也会不自觉的用这种讨好的模式,但是会有同事说这样好假,在这种时候我是非常难过的,其实我只是不会表达自己内心的需要,当同事都这样说我的时候,我失落到了极点,回去以后趴在男朋友的身上大哭,也是从那刻起我做了一个决定,一定要好好成长自己,调整性格中的缺陷。

于是从2012年开始,我就踏上了个人成长这条路,而且欲罢不能,越走越深。因为这条路带给了我太多意外的惊喜。跟母亲这些年的连接都不是太紧密,母亲非常爱干净,以至于会挑剔我的习惯,所以我们每次相遇也并不是很愉快。当我的女儿出生时,我抱着她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时候,我会控制不了的泪如雨下。那时候才意识到这些年自己对母爱的渴望,因此我也特别感谢女儿的到来。

所以看到有朋友说担心以后自己会成为掌控型的父母。其实我们有一句话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哪怕我们曾经复制了父母对我们的控制,但是我们能够及时去觉察,去调整,那就是有机会培养出健康的孩子的。

我在怀孕之前呢,就开始了自己的成长,孩子出生之后还是状况频出,我很焦虑。每当孩子奶奶用的不是给孩子专用的盆洗尿布的时候,我都会担心很多,担心会不会有细菌,孩子会不会感染。

但是因为知道了我跟孩子是一起成长,虽然生活有诸多不易,但我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努力做个好妈妈。于是在孩子6个月的时候,公司因为要加大业务量,加班很多,所以我毅然决定离职。想在孩子3岁之前,给她更多的陪伴。我要做到更富足的支配时间,所以我选择了自主创业。开始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今天有了特别好的回报。年底,我的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爱的觉醒》已经出版。

这是老天送我的一份礼物,也有很多意外的惊喜,比如女儿的身体非常健康,我给她母乳喂养到2岁7个月,几乎是自然断乳,没怎么哭。到了2岁8个月,她愿意到自己的小床上睡觉,当然冬天冷了,她愿意回到我身边我也接纳。也就是说,她的独立性非常好,说明她非常有安全感。今天很多孩子的身体状况,其实是跟父母的焦虑有关系的。很多父母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就会转换成孩子身上的某些症状,这是在提醒父母你们该成长了。

所以很多时候,无论是躯体上的疾病,有一种叫做心身疾病,很多身体上的症状其实是因为心理上的情绪导致的,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病了,其实是这个家庭病了,很多父母他们的情绪上是需要调整的。

有朋友问怎么做呢?我相信这个是每个家长关心的。我举一个例子来分享:“我跟女儿第一次分别是她2岁4个月的时候,要去上海出差,来回3天的时间,在即将去机场的路上,早上醒来,我的心很酸,很想哭。我想如果我自己不成长的话,那我一定会以为是孩子舍不得我走,是因为我觉得她太小了,她需要我。后来有所觉察之后,我知道那种心酸来源于我小时候与母亲分离的时候,没能释放的积压的情绪。所以我就找了个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让小时候那个鲍阅感觉到被理解、被拥抱,所以哭完之后她就变得轻松了。

这种功底也是在不断地自我成长,在参加了很多课程,接受了一对一的个体咨询体验,以及参加了一些小组之后,才有了这种疗愈的能力。所以大家已经听出来了,表面上我现在带孩子的状态比较轻松,其实我背后付出的也挺多的,自从2012年个人成长以来,没有孩子之前,晚上和工作之余我都在看书,在学习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需要。

节假日呢参加成长小组,实现自我疗愈。然后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家长都知道,喂奶喂到2岁7个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好多家长可能就要质疑了,今天你分享的不是很轻松的教育么?怎么听上去这么费力呢?没错,您的质疑是对的,我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美国的年轻人,他们毕业之后可以在小山村里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就是给村子里的人挑水,这个村子里没有自来水,他们每挑一桶水都能得到一枚硬币。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A一整天都在挑水,一天可以赚20枚硬币;B只挑半天,剩下的时间去修一条管道,村子里的人都在笑话他,说要建几辈子才能建完。另一个年轻人每天可以拿到20枚硬币,吃的好还能喝到酒;而他只好省吃俭用。15年之后,这个一直坚持自己梦想的年轻人成功了。村民直接拿着桶按一枚硬币的价格来这里购买水。而这个年轻人此时一天的收入是上千枚硬币。原来那个吃着肉喝酒笑话他的人,已经弯腰驼背,最多一天只能挑10桶水。

这个故事的道理适用于很多领域,我们是先付出的更多还是后面付出的更多,有句话说“苦乐是有定数的,我宁愿我的人生先苦后甜,但我不希望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自己越是无能为力的时候问题才接踵而来。”

因此,我知道我在单亲家庭里成长,安全感不足,可能会成为掌控型的母亲,因此在还未成为母亲之前,我就开始了我的心灵成长之路。那么这样一个单身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我,养育的孩子与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我们到底在成长自己的路上下了多少功夫,这个才是关键。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如果我们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早开始自己的个人成长之路,那么我们未来应对问题的智慧则越来越多。我见到的父母分两种,一是开启了自我成长,一类则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得越来越焦虑,因为孩子渐渐有独立的意识了,而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上有差异。不仅有亲子教育的冲突,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另外,还会有很多家长把绝大多数的经历用在了孩子身上,而夫妻感情淡漠,没什么共同语言,沟通呢又都是因为孩子的事,这其实是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其实无论在任何时候,亲密关系应该大于亲子关系。

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婆婆用什么盆给孩子洗尿布我都会在意,但是随着不断自我成长,到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她的耳朵不小心摔紫了,刚好又是奶奶跟爸爸看着时摔的,我抱着孩子顾忌孩子的感受,我说:“宝贝,妈妈知道你疼了。”接下来我就马上说:“你要知道,爸爸和奶奶也不是故意的,他们也怕摔疼你。”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意识到身边奶奶也放松了。

所以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与隔代人之间有冲突,有时候他们没能按照我们期待的那样带好孩子,他们不是故意的。他们有着他们自己的限制,所以我越成长,我变得更加接纳自己,接纳身边人对孩子的影响。因为我相信,我活出来自己一个满意的样子,我做好了孩子的榜样,其他人对孩子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我不改变其他人,只改变自己。

最后呢,我邀请每一位养育孩子的父母都能够尽早的踏上自我成长的旅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收获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自己这方面下功夫,未来的路一定会更轻松。最后分享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诸事皆可实验,唯独教子不可重来。”

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由于对千聊还不是特别熟悉,让大家久等了。最后送上我的祝福,愿大家都能在成长自己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鲍 阅 X 问 答

婉柔:我小外甥女现在5周岁了,但是还是离不开她喜欢的那个枕巾,这应该怎么做?另外,脾气很大,总是打人,又该如何来做?每天花钱买玩具,不买就哭闹。

鲍阅:她离不开喜欢的那个枕巾,在心理学上称为“过渡性客体”。那这个“过渡性客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之后对妈妈有很深的依恋,往往这个时候被称为共生期。也就是说在她出生之后,与妈妈在身体上分离了,但心理上还以为和妈妈是一体的。而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注意,可能会有一个分离焦虑的产生,那么当孩子承受不了这种痛苦的时候会把这种对妈妈的依赖转移到枕巾、被子或者毛绒玩具上。如果一个5岁的孩子依旧依赖枕巾,那可能妈妈给的陪伴不是很多,所以她一直需要从枕巾上获得安全感。因此后面说的这些脾气不好、哭都是这种行为的外在表现。要想更好的解决这种现象,希望大家多去看我的公号或者去看书,一句两句说不完,只能答到这里了。

Gail:我家有三岁宝宝,出去玩时孩子之间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产生摩擦、发生肢体冲突,如何更好解决

鲍阅:其实负责任的讲无需解决,我们都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冲突是正常的,如果家长接纳你就会发现无需解决。而往往什么样的孩子会给他造成负面影响呢,就是我小时候我被奶奶保护着,我的表姐被姑姑保护着,如果我们两个吵架,大人不干预的话其实小孩子之间很容易就会和好的。最好的方式是我们把孩子抱过来,去抚摸她背部的表达情绪的神经,去问孩子,或者是通过语言来把两个孩子的出发点都表达清楚,而不是野蛮制止。

铜豌豆:我家孩子无论春秋冬夏常不穿鞋在地板砖上走动,冬天怕她着凉,常提醒她穿鞋,一会儿就又脱了。虽不是大事,却很头疼。

鲍阅:不用过度焦虑,因为小孩子是纯阳体质,不像我们这样怕凉。如果是木地板的话,或者孩子很容易就脱袜子、脱鞋,我们可以把他们经常活动的区域铺上垫子来隔凉。当我们希望孩子穿鞋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说:“宝贝,穿鞋。”或者直接给她穿上。当我在家的时候她穿鞋的频率比奶奶在家的时候要多。我观察了一下奶奶总是说:“你这个小孩总是穿不住鞋。”或者怎样。而我则是直接表达我的意思。相对而言,我是正向表达我的观点,而婆婆则是负面语言比较多。我的意思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孩子怎样就直接告诉他,而不是去给他扣一个帽子。

&&ZYH&&:我家宝贝七岁,按说都大孩子了,犯错误了,说两句就哭,难道是我们做家长的伤孩子自尊了吗?我家孩子也拖拉,永不着急,这是孩子性格问题还是家长问题?

鲍阅:首先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语气,语调是什么样的,其实我经常带地面的小组,让家长去扮演孩子,体会孩子的感受,我相信如果孩子不难受的话他不会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咄咄逼人的,特别想证明孩子错了,其实这个是没有意义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家长对孩子犯错要接纳,因为孩子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家长这其实是有一条悖论的,我不希望孩子犯错,犯错了批评他还不让他哭,这人性化么?其实这个家长已经发现自己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沐風:我同事的孩子,初一了,每天睡觉还是要抱着她的熊。后来她住校了,都要把熊抱到学校去,不然睡不着觉。

鲍阅:这个反映出孩子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初一的孩子了,还那么渴望母亲的怀抱,对孩子来讲有多少陪伴不是重要的,有多少高质量的陪伴才是重要的。有些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高质量的陪伴为零,这个是家长要反思的部分。

 鲍阅新书推荐 

/

/

《爱的觉醒》

送给中国父母的成长书

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不懂得自修的家长,眼里永远有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很多时候,你不止在爱孩子,还在伤害孩子!

人生早期99%的心理创伤来自父母没有界限的爱!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的自我疗愈。

献给所有在亲子关系中受过伤害的你!

献给每一个在亲子关系中迷惘无序的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