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广:我的书法缘

忆青春年华,眉眼间满是青涩。岁月如梭,当年的青年如今留在他们脸庞上的是从容大气。在平凡的岁月中,他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用汗水成就了自己的梦想,站在了书法的原野上,其担当、学识、艺品都堪为青年楷模。青春和奋斗,热血与理想,《中国书法报》特别策划“忆青春”栏目,约请书坛名家回忆青春岁月,一同走进书法家们那滚烫的青春,再现求学问道、读书学艺的青春记忆……

与聂成文老师在工作室合影

20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辽宁抚顺。孩提时期,有幸结识邻居张子明老师。少年无知,常去张老师家玩耍,每每看到张老师写字、画画、刻印,久而久之,耳濡目染。70年代末,张老师带我去省城,结识了著名书法家沈延毅、杨仁恺、聂成文等诸位先生。特别是经恩师聂成文先生的指引,我迈入了书法这道门槛。80年代中期,在聂成文先生的极力倡导下,排除一切阻碍,辽宁省书协在全国率先举办临帖班,这条“识古人、学古人、临古人”之路,至今已走过38个年头。在此背景下,先生帮我定帖、定路、定方向、定目标,耳提面命,手把手传授技艺,直至如今。抚顺到沈阳行程约五十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每隔一段时间甚至一两个月,我便带着习作到先生家或办公室请教。被表扬时喜形于色,被批评时满面愁容。现在看来,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一种愉悦和乐趣。先生常常对我说,“褒贬是买主”。就是在这种愉悦和乐趣中,唤起了我对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书法艺术的向往与追求。我常言,能入书法学习之门,要感谢两个人,一位是启蒙老师张子明先生、一位是恩师聂成文先生。

董文广《品读唐诗并记》  1990年

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我系统临习了汉碑《西狭颂》、索靖《月仪帖》《出师颂》、王羲之《十七帖》、怀素《小草千字文》《自叙帖》等,逐渐领悟了书法的徐疾、疏密、开合、起伏、润枯、浓淡的奥秘。从此,也走进了书法艺术这条研习之路。在学习过程中,先生极力强调,在临帖时,先要把笔稳下来,精道起来,提高控笔能力。二是要大胆去写,在“准”字上下苦功夫。三是在创作时,要注重收、放交替,放一段时间便收起来写,收一段再放开挥洒,不断将收的体验融到放中,同时也将放的精神贯注收中。收中有放的气度,放中寓收的内涵,互为滋补。也正是先生常常提到的,“刚柔相济、阴阳重合”之原理。我认为,学习书法要直追魏晋、两汉,取法要高古。古雅而今俗,古代流传的经典法帖历千百年取舍,承载着传统的审美规范。因此,学习古代经典是学书者必经之路。

董文广《水调歌头》  2021年

自1988年始,我的作品陆续入展全国第四、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及首届青年展;全国第一、二、三、四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全国首届、二届草书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名人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推名家五百人书法精品展及全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等,共参展30余次。其中,荣获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提名奖,2000年被授予辽宁省优秀中青年书法篆刻家称号。上述成绩,三分之一以上为青年时期所取得的。

1992年10月(当年29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政治部联合主办“董文广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是对我近三十年来书法成绩的丈量,也留下了青年时代书法之路的印记。

董文广书诸葛亮《诫子书》  2021年

转瞬间,学书已四十余载。我深深体验了学书之路的艰辛与痛苦,也在痛苦与寂寞中享受快乐与幸福。经历了“望尽天涯路”的困惑,“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寻觅,体味到“灯火阑珊处”的欣喜与若狂,使我更加迷恋书法。那是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对书法艺术经典的敬畏!书法,这个古老的东方线条艺术,像甘冽的美酒,流淌在我的血液;像优美的旋律,萦绕在我的耳边;像曼妙的舞姿,触动我的笔端;但愿青春年华永驻,艺术之树常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