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是他们?连续3年打造出国产爆款

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2572
国庆档战局已定。
票房方面,《我和我的家乡》提前锁定冠军。
而且,也只有它,有望突破30亿大关。
口碑方面,淘票票、猫眼,双平台9.3分。
成绩好,当然因为质量过硬。
故事有趣,人物生动。
你会因为沈腾的插科打诨而放声大笑。
也会因为范伟在雨中的趔趄流下热泪。
从宏观上看,影片展现了中国乡村可喜的变迁;微观层面,它塑造出了时代浪潮下奋勇向前的国人群像。
电影,讨论得够多了。
今天,派爷想挖点背后的“内幕”。
众所周知,《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一篇“命题作文”。
那么,主创是如何完成好这份答卷的?
以及,影片为何能在票房和口碑上双线飘红?
回答这个问题,派爷要再次提及它——
北京文化。
一个集合制宣发大数据等全产业链布局型公司。
听着不熟?
不过,他们推出的爆款,你肯定看过。
2017年,《战狼2》;2018年,《我不是药神》;2019年,《流浪地球》。
票房都在30亿+。
因为这些战绩,北京文化在业内被形容为“爆款制造机”。
炮制爆款到底有什么秘籍?
派爷有幸采访到了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他也是《我和我的家乡》的总制片人和总发行人。
所以放心,今天这篇文章,保证料足。
在接受采访时,张苗逻辑清晰,语气和善,但谈到“献礼”时,他特意做了说明——
《家乡》绝不是一次任务,北京文化在接到倡议之后,我们迅速做出了响应,我们感受到了对表达主题的一个高度共鸣。和我以前所理解的也不太一样,以前可能是任务的感受,然而这次是自己愿意去做这个创作。
这段话还有个关键词,创作。
北京文化有个传统,深度参与制作。
在接到项目后,张苗与宁浩先是明确了电影类型:喜剧片。
接着,根据当下的流行的短视频文化,确定了分段式的结构。
至于演员的选择,张苗也提出一个标准,要保证“张张是熟脸,看见就想笑”。
在拍摄中,北京文化也全程为创作者们保驾护航。
五部短片齐头并进,为了确保环节科学,张苗定下了合分合的模式:汇总创意,独立创作,最终合力完成后期和宣发。
2020年,电影行业因为疫情几度停摆,困难重重。
比如徐峥完成《最后一课》,经历了疫情和汛情;宁浩的《北京好人》一开工,就遇上了北京疫情的二次小爆发。
北京文化除了给每个导演组充足舒适的创作空间和氛围,提供资金等方面的全面保障,还会在第一时间协助解决创作中产生的困难。
北京文化团队深入到制作中去,与创作者共克时艰,最终使得《我和我的家乡》在疫情之下,顺利完成了拍摄。
这种态度和决心,取决于张苗的职业信仰。
对于电影,他信奉“内容为王”,所以,每个环节他都深度参与,兢兢业业。
也因此,北京文化很自然地发展出了“制宣发”一体化的模式。
在张苗看来,这种模式几乎是一种必然——
我给自己的定位:一半是创作者,一半是宣发者。“制宣发“一体化这个模式基本上是一个工业电影模式,我们相信内容为王我们就相信“制宣发”高度一体化这样的一个模式,“制宣发”都是以内容核心的附属力量,把内容当成产品的话,一个产品的包装和这个产品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宣传方面,北京文化这次用足了心思。
总策划张一白,北文营销中心,联同行业最优秀的团队开展了多平台的联合,深入探索了营销的新空间。
比如,映前预热。
北京文化与抖音、西瓜等平台合作,以“拍家乡上电影”为slogan,鼓励全民参与创作,记录家乡的美食和美景。
这种方式,无疑在更多人群中打响了电影的知名度。
并且,北京文化还联合了B站,推出了《我和我的家乡》幕后纪实节目,揭秘欢笑与感动背后的拍摄故事。
用意明显,他们想通过这个年轻化的平台,拉动更多“后浪”的关注。
再比如,音乐推广。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上映时,你一定被一段旋律“洗了脑”——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这次,北京文化沿用并强化了这种宣传方式。
他们与环球合力打造电影音乐厂牌魔音缪斯,推出了七首宣传曲和MV,实属空前之举。
这其中,就包括了青年版《我的祖国》、《让世界充满爱》《父的三北》。
老中青三代人通力合作,用旋律为电影助力,为电影破圈造势。
再比如,盛大首映。
北京文化携手携手CCTV-3,在祖国五地(北京、贵州黔南、浙江千岛湖、陕西延安、辽宁沈阳)举办线上首映,这也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首映礼。
此外,北京文化还有一项创举——
打造国民IP。
团队联合“家乡”导演,拍摄精美的番外短片,记录生活中平凡之人的艰难和喜悦,激起全民共情。
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电影的声势,还让电影与人们的生活交相辉映,增添了国民的美好记忆。
在发行上,北京文化此次也有突破。
今年的国庆档,战况很激烈。
张苗笑说,《家乡》的热度仅仅是《姜子牙》的零头。
而通过努力,上映三天后,《家乡》的排片就成功逆袭。
压力,被他转化成了动力。
谈及这次的工作,张苗非常开心——
北京文化整体的发行我是比较满意的,在国庆档交了一份成功的发行答卷。发行上,北京文化学到了如何在一个档期里面去打一个成功的仗。
在派爷看来。
“制宣发”一体化的模式,说到底就是尊重内容,尊重创作者。
北京文化一路披荆斩棘走到现在,赢就赢在这里。
最好的例子。
《流浪地球》。
郭帆做这个项目,遭遇过资金危机。
关键时刻,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就决意投资,参与这次豪赌。
这种魄力,一方面基于他对郭帆导演实力和北京文化制宣发团队能力的信任;另一方面,《流浪地球》如果成功,也极有可能助长中国类型电影的长足发展。
上映之初,郭帆导演曾亲自写信感谢宋歌,感谢北京文化。
事实上,不止是郭帆。
北京文化扶植的创作者,还有新人文牧野(《我不是药神》)、饶晓志(《无名之辈》)等等。
现在,北京文化已经与华语类型片创作者里的中流砥柱,比如乌尔善,达成了长线的合作。
北京文化的发展脚步越走越快,越来越顺。
也不禁让人好奇,它的未来将会是怎样?
《我和我的家乡》是一次值得骄傲的答卷。
当派爷问到,北京文化在未来的电影布局上,是否会向这类“献礼”题材方向倾斜。
在张苗看来,做出好电影才是核心。
什么是好电影?
张苗的看法是——
看电影作为一个具有一定仪式感的社交型消费活动,电影观感的三个层次就变得非常重要,包括强刺激、强共鸣、强共情三个维度,这三点都有的话,是能够支撑起一部好的电影的。
就像《我和我的家乡》,也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强刺激。
影片类型明确,喜剧片,有哭有笑;
且是全明星阵容,对观众吸引力极大。
强共鸣。
电影讲的,是每一个你我都曾经历的事,“有你有我”。
强共情。
影片的落点都是人,和人情。
《最后一课》,老范怀念家乡,对走向讲堂教书育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执念,这让我们落泪。
《神笔马亮》,马亮瞒着老婆,放弃留学机会,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为百姓勾画出更好的生活,让我们动容。
《回乡之路》,乔树林,以骗子的姿态出场,却是对家乡用情最深的那个人,让我们惊讶和感动。
发现没?
项目变了,但他们的初心没变。
反而,通过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北京文化的“制宣发”一体化模式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很明显,这是一条正确的经营思路。
而对北京文化的未来,派爷无比期待。
这种期待,来自他们的待映片单。
张苗提到了三部影片,《你好,李焕英》、《沐浴之王》、《封神三部曲》。
《你好,李焕英》(贾玲执导,联合沈腾主演)和《沐浴之王》(易小星执导),这两部都是喜剧片。
张苗说得很诚恳,不管影片成绩如何,在当下,大家都太需要笑声了。
他希望观众都能有愉悦的观影体验,这是更重要的。
派爷更期待的,是《封神三部曲》,神话片。
看北京文化的魄力——
这个项目是一个超级大规模制作的影片,历时九年,三部连拍,投资30亿元左右,这么大规模的电影投资,时间跨度这么长,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
——宋歌
再看预告片里的成色。
这个系列要是成了,或许能将中国的英雄神话史诗电影推向一个新高峰。
其实,北京文化手里的牌远远不止这些。
再比如《东极岛》,战争片。
根据“东极岛营救事件”改编,光是场面,就足够让人期待。
细心的你会发现。
以上这些电影,类型各异,但都非常明确。
北京文化在连创爆款后,依然在致力于电影新类型的探索和开发。
相信大家都明白,类型片,才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基石。
北京文化的这种意识和决心,值得我们奉上掌声。
在采访中的最后,派爷请张苗用三个词来描述一下北京文化的未来。
他没有准备,想了一会后,他坚定地说:学习、合作、升级。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
北京文化,从来没有沉醉于“爆款制造机”的赞誉,而是一如既往得努力和谦逊。
这让派爷更加期待和相信。
这个制宣发团队能再创佳绩,继续打造出有温度、有担当的爆款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