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之道|南粤有佳人 一袭香云纱
图 / 网络 一城风絮
青砖墙,芭蕉树下,斑驳的午后阳光投影出竹叶层层叠叠的画像。娇小玲珑的人儿坐在长廊石栏上纳凉,身上黑色香云纱衣裙在阳光中散发出银白色的光晕,此时正是安安静静观赏荷花的时光。
这是民国时期的南粤庭院画面,也是香云纱的鼎盛时光。
香云纱在纺织领域的名字是莨纱。
穿由莨纱做成的衣裳,走起路来沙沙作响,所以被称为“响云纱”。
莨纱产于民国初年的南海、顺德、番禺一带,在上海、广州都非常流行。那时候香烟颜色暗黑,和莨纱的颜色接近,上海人就把莨纱叫作“香烟纱”。
这名字回到珠三角,根据粤语的读音变成了“香云纱”。香云纱这个名字把莨纱的声(莎莎)、色(黑褐)、质感(柔滑)和神韵(飘逸灵动)都呈现出来了,因而广为流传,妙哉妙哉!
图 / 网络 春天家
香云纱是由上等的蚕丝织成布匹,再由广东特有的植物薯莨汁液对织物做染色处理,制作过程全部用手工。
香云纱是目前我国独一无二的珍贵丝绸面料,它的珍贵在于它的全天然——不仅原料天然,染料全天然,而且整个制作过程全靠人力手工,弥足珍贵。
香云纱还有凉爽宜人,高贵大方,好洗易干等优点,在民国初年到解放初期,不仅生活讲究的文人雅士流行穿,普罗大众也都钟情于它,更远销南洋、印度和欧美。
图 / 网络 民国初期穿香云纱的大家闺秀
宋庆龄先生是香云纱忠实的粉丝,她有一件极受偏爱,穿着多年的香云纱旗袍,现收藏于上海宋庆龄故居博物馆。
图
图 / 网络 宋庆龄的香云纱旗袍
根据香云纱文化研究会介绍,香云纱的纺织工艺起源于南海西樵儒林村的程家。
程家改革标梭平纹织机为织纱的小提花机和扯花机,将岭南建筑镂空图案融入丝织工艺中,绸面花纹立体柔软而富有身骨,轻薄而不易褶皱。
镂空的提花,折射度高,与莨晒的玄黑、棕褐、绛红主色调搭配,特有一种低调奢华的韵味。
过莨水:把上等纱绸浸入用薯莨根榨汁而成的汁液里,反复抚弄拍打,让纱绸充分吸收薯莨汁液(莨水),几十次浸泡莨水之后,白色的胚料就变成红褐色。
图 / 李立文摄 香云纱植物染料——薯莨
晒莨:在平整的草地上,把莨纱拉得绷直,然后压上竹竿,让莨纱暴晒。向阳的一面保持一直向阳。晒干后再过莨水再晒,直到变成赭红色。
香云纱的晒制过程对环境、日照有很高的要求,每年只有在清明到中秋之间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制作,其中7、8月份由于日照过强而停工。之后还需要存放六个月甚至几年以上才可能成为上品。
图1 图2 / 梁兆林 摄
过乌:将搅匀的河涌泥浆,均匀地抹在向阳那一面纱绸上。经过一个白天,傍晚时候洗去污泥,摊晒在草地上打雾(粤语,意思是让其吸收雾水),也叫摊雾。
摊雾:是最后一道工序,在日落后把纱绸平摊在草地上,让纱绸吸收小草身上的水分而软化。制成的上等香云纱一面黑色一面褐色。
图 / 徐懿君 摄
香云纱像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泥土,在香云纱的染色晒制过程,是每一个匠人经历日晒雨淋,追逐阳光的坚持!
独特的纱胚制作工艺、“三洗九蒸十八晒”的染色工艺、配合珠三角独特的河涌泥土,成就了品质卓,越独一无二的香云纱!每一寸香云纱都是一段足以传承百年的国风非遗传奇。
参考资料:
南海博物馆、香云纱文化研究会
西缇绸庄、香云纱博物馆、布联网
图 / 网络 《风声》演员周迅身穿香云纱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