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79课:善良的“善”字为什么中间有一只“羊”?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誩”部的四个汉字,实际上“誩”部也只有四个汉字,即“誩、譱、競、讟”。在现代汉语中,“競”字简化为“竞”,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入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而“譱”的异体字“善”其实也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入“善”字,用到“善”的篆书,即篆作“譱”),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競”和“譱”。标题中的问题,答案详见“譱”字词条。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誩。读jìng。是《说文解字》540部部首汉字之一。《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誩,競言也。从二言。读若競。”会意字。本义是争论。誩由两个言会意,会意方法很清楚,王筠《说文句读》:“下文又云读若競,则誩直是競之古文。”他认为“誩”实际上是“競”的古文。在现代汉语中,誩归“言”部,检索时请注意。

(争论)

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言之通义为直言。誩,犹二人直持其说,各不相让,盖争言也。但'争’者以手其有恶无美;誩者以言,其意有恶有美。”同样是争,但爫部的“爭”(争)字是用手相争,誩则用言语相争,用手相争的,基本全部是恶意,而以言相争者,有恶意的有美意的(比如互相谦让不下的争论)。

誩字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誩”的小篆写法如图:

(誩的小篆写法)

2、譱。读shà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义)、'美’同意。”会意字。本义是吉祥、美好。意义与“義”字、“美”字从羊的意思相同。《正字通·言部》:“譱,善本字。”《说文解字》没有收“善”字,因为“譱”其实就是“善”的本字。《汉书·礼乐志》:“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譱于礼;移风易俗,莫譱于乐。”颜师古注:“此《孝经》载孔子之言也。譱,古善字。”所以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改变风气转换习俗,没有比乐更好的。”

(《字源》中譱的字形演变)

譱的字形演变非常复杂,特别简写为“善”之后,关于“譱”字的构形意义,历来没有定论,有以为譱的“羊”是“美”的省形,所以是吉祥、美好之义;有以为譱的善形,是“膳”的本字。其实从西周直到汉隶,譱的字形都有沿用,战国时出现的“善”字字形小篆只有异体,“譱”字字形依然保留,其实就是为了保留“誩”与“羊”的会意。其本义一直是“吉祥、美好”。

因为“誩”既可以是两言相恶而争,也可以是两言相美而争,就是好意的相争(比如争着承担损失,争着承担责任等)。也就是两言相和为“譱”,至于中间为什么有一只“羊”,杨树达《文字形义学》:“譱从羊者,羊性柔驯,而言似之,故曰譱也。”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温驯的绵羊)

许慎专门解说“此与'義’、'美’同意”,指的是“義”字与“美”字均从“羊”。“羊者,祥也”,所以这三个字是同一意义。

譱字现在只见于《周礼》,其他典籍均作“善”。

“譱”的小篆写法如图:

(譱的小篆写法)

3、競(竞)。读jì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競,彊语也。一曰逐也。从誩,从二人。”会意字。许慎认为本义有两个:

本义之一、争辩。就是“彊语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彊语也谓相争。”《颜氏家训·省事篇》:“前在修文令曹,有山东学士与关中太史竞历。”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竞历,谓争论历法。”从前我在修文令曹时,有山东学士与关中太史争辩历法。

(争辩)

本义之二、角逐。即“一曰逐也。”实际上,依甲骨文字形分析,这个本义才是“競”最原始的本义。

(《字源》中竞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竞”字像前后相随、上戴头饰(或者是角逐的起点线,或者合起来就是奴隶的标志)的两个人,会相逐之意。这与许慎的“一曰逐也。”正好符合。《诗·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朱熹注:“竞,争。”君子总是在思索,持心不争意志强。《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有角逐有争辩。

(竞走)

本义之外,竞还有其他用法:

(1)强;盛。《尔雅·释言》:“竞,强也。”《增韵·敬韵》:“竞,盛也。”《左传·僖公七年》:“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杜预注:“竞,强也。”心志假若不坚强,怎么能又怕屈辱?

(2)繁剧。《左传·哀公二十三年》:“敝邑有社稷之呈,使肥与有职竞焉。”杜预注:“竞,遽也。”敝邑有国家大事,使肥事务繁忙。

此外,竞还通“境”,《字汇补·立部》:“竞,又借作境。”《古文苑·秦(诅楚文)》:“饰甲底兵,奋士盛晌,以偪(bī,同“逼”)俉(wù,遇)边竞。”章樵注:“(竞)读作境。”

“竞”的小篆写法如图:

(竞的小篆写法)

4、讟。读dú。《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讟,痛怨也。从誩,賣声。《春秋传》曰:'民无怨讟。”形声字。本义是怨恨。《方言》卷十三:“讟,痛也。”《汉书·五行志上》:“作事不时,怨讟之言也。音读。”劳作之事不合时宜,怨恨不满之情在民众中沸腾。

(民怨沸腾)

本义之外,讟还指诽谤。《方言》卷十三:“讟,谤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杜预注:“讟,谤也。”如今进入郑国,百姓并不感到疲劳,国君也没有受到怨恨诽谤。

“讟”的小篆写法如图:

(讟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