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我和同社区的富豪消费金额差了一套房子......
11月12日,央行首次对外公布了双十一的消费数据:据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发布数据,“双十一”当天网联、银联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7.79亿笔、金额14820.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49%、162.60%。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下单超过1笔,人均下单1000元!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90.03万亿元,也就是说,一个“双十一”相当于去年GDP的1.65%。“11.11购物狂欢节”,这个词在十年前刚出现的时候或许会让人匪夷所思,我们一直是倡导理性消费的社会,岂能将“购物”和“狂欢”连在一起?然而事实证明,现今“购物狂欢节”不仅常态化,而且越来越“狂欢”。双十一结束的零点,淘宝就给消费者推送了“我的双十一战绩”。在这个走路步数都要看排行的时代,购物也有排行了。看到有人晒出自己和区域内的土豪购买金额差了 85 万,没有参与这场“狂欢”的我着实震惊了。
笔者不禁疑问,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今年大家又在买些什么?双十一之前就有人发现,不仅猪肉在涨,羽绒服也涨价了。某品牌羽绒服去年秋季羽绒平均售价七八百元,今年就涨到一千元以上。与往年不同,今年美妆类用品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可能跟流量主播如李佳琦等人的带货影响有关。羽绒服涨价了可以不买,改为对美的追求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像一种消费降级。
《2019年中国白领网民生活消费报告》抽样调研了全国1236名白领,结果显示:51%的白领网民认为今年有消费降级的趋势,因此在购买商品时更加追求经济实用。同时,30.2%的白领认为自己的消费意愿变低了。
在相对较低的消费预期下,对于吃穿住行等日常花销,消费者选择了最先减少在服装上的支出。这点不难理解。对于大部分白领网民来说,与住房、出行和食物等更为基础的需求相比,服装消费往往并不是刚需。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购物节“剁手族”与理性投资者是截然不同的。购物狂欢必然伴随着头脑发热、冲动消费。“剁手族”考虑的是购物带来的一时快感,甚至不计后果。而投资者是为了让资产可持续发展而进行资金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在消耗资产,一个是在保值增值。(暖灯君注:“剁手族”是指网上购物,不知不觉间花费大量金钱,回头一看账单懊恼不已,自嘲要剁手。)现在国内房价已经涨到一般人买不起、有钱人不想买的地步,于是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租房,供需关系的短期失衡导致了房租价格的快速上涨。已有房产的人或许也面临着房贷、车贷、教育的支出增加,挤压了过去衣食行,以及娱乐、奢侈品方面的花销。大家的可支配收入都在受到挤压,但有些人的消费欲和消费能力成反比,有些人却能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花钱花得最多的人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有钱人,他们将有限的可支配收入集体贡献给电商,甚至不惜刷爆信用卡和蚂蚁花呗。去年笔者也经历过类似情况,觉得不买就是亏本,买到就是赚到。双十一凌晨两点坐在床上,脑门一热,“啪”地结算了十几个订单。结果第二天一觉醒来就开始琢磨着退货,十几个订单退了一半,剩下一半等实物到手了再决定去留。购物狂欢硝烟一散,成堆的快递盒现出欲望原形。买时一时爽,买后心情丧,理性占领头脑高地后就开始选择退货。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了消费者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当然,笔者相信大部分投资人都是理性消费的。消费可以降级,但是投资不能降级。消费有后悔药可以吃,但是投资一定要保持理性。并不是说让有闲钱的人把钱紧紧攥在手里一毛不拔,关键是看花出去收回来现金流(房产投资就是保障现金流的妥当方式),还是花出去付诸东流。那么,你是哪一种呢?2019年《全球财富迁移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私人财富总额达204万亿美元,2018年,全球一共有10.8万名百万富豪移居到了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财务自由后开始追求生活自由。如果有想移居日本做投资经营,办理经营管理签证的朋友,欢迎联系暖灯君。(暖灯小助手微信:A8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