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唱了这么多年,你知道它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
每当国歌的旋律响起,小编就忍不住热血沸腾。国歌为何有这样的力量?唱了这么多年的国歌,你是否知道它原来是一部电影的插曲?国歌的诞生有什么样的精彩幕后?今天开始,咱们就讲一讲国歌的故事。
1935年,距离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已经数年,一首为电影《风云儿女》所创作的一首插曲《义勇军进行曲》,随着电影的热映,火遍了大江南北。
电影《风云儿女》海报
电影《风云儿女》讲述的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的诗人辛白华,在得知好友牺牲在抗日前线后,毅然抛弃在上海的安逸生活,奔赴华北前线,在进军的号角声中,与战友一起奋勇杀敌的故事。
随着影片公映,许多青年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这首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就像一支时代的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反抗,团结一心挽救民族危亡!
田汉(右)与聂耳(左)
《义勇军进行曲》由剧作家田汉写词,音乐家聂耳谱曲,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被选定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众所周知,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能够吹响这样一首时代的号角,前后历经了以田汉、聂耳为首的数十人的生死接力才奏响在中华大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奋起抗日,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等各种形式的抗日队伍,进行武装抵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义勇军中积极开展工作。到1932年4月,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30余万人。
1932年,日本又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中国民众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电影界的认识和觉悟的逐步提高,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始在中国电影界开展工作, 并于1932年正式建立了党的电影小组。
《毕业歌》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品。电影插曲《毕业歌》的创作者正是田汉与聂耳,正是因为两人合作的第一首歌曲大获成功,电通公司负责电影创作的孙师毅决定趁热打铁。他找到田汉,请他为公司创作一部电影本子,并说“题材由你定,只是希望在时间上能快点。”得知孙师毅的来意,田汉非常高兴,因为这个时候他正在构思一部关于抗日题材的剧本。就这样,两人约定2个月后,也就是秋末冬初交稿。
就在国家危亡的重重忧虑和电通公司急切催稿的双重压力下,田汉写下了一个故事梗概,并给故事取名为《凤凰涅图》。完成之后,田汉将稿子交给了孙师毅,就在田汉交稿几天后,他却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
夏衍
田汉被捕后,电影本子经过上海的地下党转到了夏衍手里。田汉入狱后,夏衍在田汉留下的电影故事本里,竟然发现了一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纸虽然曾被茶水浸湿过,字迹有些模糊,但仔细辨认还是能看得清楚。夏衍和孙师毅兴奋不已,他们立刻将歌词誊抄了下来。这首歌就是田汉为电影写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写这首歌的时候,也是灵感忽然就来了,所以才匆匆将歌词写在了随身带着的一个香烟盒的锡箔衬纸上,并取名《军歌》。随后他便迅速离开了旅馆,所以这首歌才没有来得及誊写在纸上。
田汉前脚刚走,后脚追捕他的特务就赶到了。幸好故事本子和歌词都没有落到敌人的手中,得以保存下来。有几个字看不清楚,孙师毅就根据歌词内容设法填补。实际上只不过改了两三个字,即原词的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田汉
田汉后来回忆说:“原定要把这主题歌写得很长的,却因为没有时间,写完两节就丢下了。”虽然是在匆忙中写成,但歌词蕴含着“九一八”事变后,田汉多年的忧患感受,可谓厚积薄发。在创作中, 他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种亢奋终于在1935年2月19日化成了一首日后闻名世界的歌词:“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