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爱偷懒?教育专家这五招挺管用!

教孩子教了三遍还教不会,你是不是觉得很有挫败感?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蔡丹说,教三遍还教不会,那可能是超过孩子大脑的最近发展区了。

夸一个孩子聪明,你是不是常说:“这个孩子挺爱动脑筋”。

但其实脑科学家发现,没有人天生爱动脑筋,人的大脑总是喜欢偷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起来看看蔡丹、魏坤琳这两位专家对儿童大脑学习的专业解析吧~

遵循儿童大脑的发展规律

孩子上课总好动、坐不住,做题粗心、马虎,做事拖沓、磨蹭,老走神、容易发呆,自控能力比较弱、还容易发脾气⋯⋯

反复提醒或者奖励惩罚,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但其实并不能促进大脑更快地发展。

说了很多次,效果仍然不好,家长还觉得很辛苦。

上师大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蔡丹曾提醒大家:这些行为的背后都表明孩子的大脑处于发育状态,还不够完善。

蔡丹

比如辅导孩子作业,手把手教一遍还不会怎么办?

那就教两遍。教两遍还不会?那就教三遍。

教三遍还不会,请你也不要发火,起立,向后转,到厨房去喝口水,缓一缓。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了解孩子的认知与脑功能发育,知道他目前的“学不会”只是暂时的。

要记住一句话:教三遍还不会,超过他的最近发展区了。

维果斯基说,最近发展是通过你教了他能会的。你教了三遍他还不会,那就下个星期再试试看。

小朋友的认知发展能力有快有慢,有时候一个星期之后你就会发现,他好像发展到能学得会的阶段了。

所以做家长的,不要操之过急,要遵循儿童大脑的发展规律。

了解大脑学习的三大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脑科学这门学问,看起来太高深了。

我们到底还需要知道大脑运作的哪些规律,才能真的帮到孩子呢?

接下来,晓晓就从大家都特别关注的学习入手,讲讲大脑学习时的特点。

魏坤琳

1、大脑永远想偷懒

资料显示,成人的大脑约重1.2-1.5千克,占体重的2%-3%,却消耗整个身体20%的能量。

四五岁左右的孩子,大脑的重量基本就发育到九成,消耗的总能量约占全身的40%。

这些数字对比说明,正因为大脑耗能极大,所以大脑会自动优化效能,尽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偷懒,寻找省力的诀窍。

比如前文所说的,孩子一上课就好动、坐不住,做题粗心、马虎等等,可能就是因为大脑耗能太多,想偷懒了。

听课要动脑子,做题要动脑子,需要思考理解,大脑耗能高,就不想看了;

而刷刷手机多简单,手指轻轻一划,新奇有趣,大脑还不需要耗能。

2、大脑永远爱新奇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经常跟同事开玩笑说:“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但是今天还不能说,快下班了,我先走了”。

同事的好奇心被吊起来,会拽住魏坤琳说“你赶紧告诉我,要不我今天睡不着觉”。

这个例子你也可以跟孩子试试,保证屡试不爽,因为人的好奇心就是那么强,更何况是喜欢探索新奇的娃娃们。

3、大脑喜欢特定情境的记忆

有些知识和经验本身有很多维度、很抽象综合,只是表达出来后就被降维、粗浅化,丢失了很多信息。

孩子在课上和书本上学的通常就是被表达出来,降过维度的知识。

而人的大脑其实更擅长多维度的总结和记忆。

比如教孩子背单词的时候,与其让他们死记硬背一些字母的排列组合,还不如在背的时候,引导他们想想这个单词背后所代表的具体事物,这样就可以让单维度的记忆多维化。

5个诀窍对付爱偷懒的大脑

既然大脑如此爱偷懒、爱新奇、喜欢场景,那么如何逆向利用这些特征,提高学习效率呢?

魏坤琳也曾公开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晓晓将其整理成了以下5种。

1、尽量下课后记笔记

有些孩子喜欢做随堂笔记,下课了,把笔记本一合,就以为自己记住了课上学的内容。

但其实,大脑在偷懒,写下并不代表记住了。

正确的记笔记方法,应该是上课时只记几个要点,课后找时间通过回忆,把笔记补全。有不明白的地方,再查阅课本和资料,把这些地方弄懂。

这样消化吸收,才能形成孩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必要难度”,运用到这里就是说,想要真的理解吃透知识,就要给大脑施加必要的难度。

这也是为什么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当伸手党,要自己归纳总结的原因。

2、来点要考试的压力

老师问学生:“学会了吗?”

学生说:“我学会了”“我记住了”。

但是,这样的回答可信吗?别忘了,大脑总是喜欢偷懒。

孩子以为自己学会了,但考完试发现,这里思路错了,那里解题马虎了。

其实这些错题都是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

说实话,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喜欢考试。但是认知科学家们都说考试好。为什么呢?

因为考试让学习有了目标,有了指向,这可以让人脑记忆增倍。

考试的直接作用,就是逼着学生去重新梳理知识。

3、交错式学习

我们再以期末考为例,孩子们通常需要复习的科目在五六门及以上。

一种策略是一直复习一门课直到完全掌握,再复习另一门;

另一种策略是把一门课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先复习这门课的一部分,再复习另一门课的一部分,如此交叉复习。

你觉得这两种策略,哪一种更好呢?

魏坤琳指出,答案是后者。

后者被称为交错式学习,指将某一段学习内容分成若干节段或专题,各部分交替着学习。

交错式学习让学生必须不断克服不同学习内容间的干扰,迫使大脑注意到其中的异同。这是经过大量研究证明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4、善用大脑的好奇

前文说道,大脑天生爱好奇,那我们就顺水推舟,主动为孩子的小脑瓜创造些好奇。

比如你想让孩子读完一本很厚的历史书,如果直接命令他读书,他肯定叫苦连天,觉得学习很无聊、动力不足。

但是如果你换种思路,问孩子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这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勾起来,有了探求答案的冲动。

请记得:开放式提问会给孩子们无穷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看到任何不懂的事物,多问为什么,还有别的解释吗?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现有的方法都有什么利弊呢?

这些问题,家长可以经常问问孩子,孩子也可以经常问问自己。

5、换个场景再记忆

有时间的话,你可以和孩子尝试做个小测试:在限定时间内背单词,第一次是在同一个房间里,第二次是在不同的房间里。看看两次的效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魏坤琳说,第二次的效果会明显比第一次好。

因为大脑的记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喜欢跟具体的情景连在一起的。

不同房间的多样性情景,会产生不同的情景记忆编码,可以有效提高记忆效率。

所以,下次如果孩子说自己实在学不下去,那不妨带孩子换个地方透透气。比如去图书馆学习,让大脑换个场景,再试试看。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晓晓主要和大家分享了三部分内容:

1. 儿童大脑发展有个最近发展区,教三遍还教不会的,家长请耐心等待,下个星期再教,说不定孩子就能学会了;

2. 大脑学习的有三大特点:永远想偷懒;永远爱新奇;喜欢特定情境的记忆。

3. 应付爱偷懒的大脑有5个方法:尽量下课后记笔记;来点要考试的压力;交错式学习;善用大脑的好奇;换个场景再记忆。

看到这里,你觉得哪部分内容最有用呢?

关于孩子的大脑发育,你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欢迎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