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984,阅读时间:8分钟
阵法究竟存不存在,三国的八阵图真的可以困住军队吗?
答:古典演义小说里常见的奇幻招数,就是“阵法”。经常是某位“大仙”轻摇羽扇,千军万马转眼就排出怪阵,仿佛张开血盆大口的魔兽,轻松就吞了对手十万大军。诸如“大破天门阵”等“斗阵”过程,场面常是“杀气冲天”“霹雳交加”“风雷火起”,简直比现代电影大片还炫技。
而这些“阵法”里人气最高的,当属《三国演义》里的“八阵图”。特别是在“托孤白帝”的那段剧情里,面对紧追不舍的东吴名将陆逊,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只在山川间摆了个八阵图,竟然就凭空造出一片飞沙走石的死地,差点叫刚“火烧连营”的陆逊搭在里面。如此神剧情,也叫八阵图至今在不少“历史票友”间圈粉。不少江湖骗子也常打着八阵图的幌子招摇撞骗,闹出一筐闹剧……
那么,古代如“八阵图”这样的“奇阵”,是否真有演义小说里的奇效,谈笑间就能困死千军万马?这事儿很有发言权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铁血强宋”。靖康年间金军攻打北宋都城汴京,大宋“一代名相”何栗突发奇想,信用江湖骗子郭京。竟然从汴京召集了7777名地痞无赖做神兵,在汴京城外摆开“神阵”迎战金兵,然后被金兵200人一个冲锋打垮。可怜坚挺了一个多月的汴京,就这么稀里糊涂沦陷了。
所以说,如果简单迷信“阵法”的威力,轻点会被骗子套路,严重点更可能败家败国。
那是不是可以说,“阵法”只是野史里虚无缥缈的传说?八阵图更是严重不靠谱?当然不是。其实所谓“阵法”并非妖法,相反却是古代军队各兵种的基本战术队形和作战操典,商周战国的“车战”时代里,阵法还比较简单,基本都是战车排开了对冲。此后随着装备水平的升级和兵种的增加,各兵种的作战操典更严格,步兵、骑兵、弩手、弓手等兵种需要严格配合,形形色色的阵法,也就不断衍生发展。
最生动的例子,就是春秋晚期的“孙武练兵”。在吴国大展拳脚的孙武,先拿吴王的宫女练手,逼着一百多宫女练阵法,还砍了两个不听话的倒霉宫女。凭着这个“示范”作用,把吴国军队好好练了一遍。熟练掌握阵法的吴军,战斗力满血上涨,创造了“快速灭楚”的战争奇迹。所以说,虽然“阵法”不是万能,但把靠谱的阵法练靠谱,就能练出铁血虎师。
关于古代阵法的“学问”,我们《了不起的中国军事》第一册里有专门的单元《拼尽全力练阵法》,既有生动讲述,也有趣味的插图,欢迎大家扫码支持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历代的军事阵法,都在不断完善。特别是野史里轻松圈粉的八阵图,其实是起于战国孙膑的“八阵法”,“八阵法”既阐述了步兵、骑兵、弩兵等兵种在不同地形里的作用,也总结了“方阵”“圆阵”“雁行之阵”“锥形之阵”“数阵”“疏阵”“钩形之阵”“玄襄之阵”这八种常规军阵。自此以后,“八阵法”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军阵的基本模板,更是常用的作战与训练方法。两汉时期汉军的校阅,基本都是“为八阵进退”。
许多军事强人也开动脑筋,对“八阵法”进行各种改良,于是也就有了《三国志》里诸葛亮“推演兵法做八阵图”。所谓“八阵图”,当然不是什么妖法,而是诸葛亮以石头堆砌出八阵的实物示范,用来训练将士,和近现代战争里的沙盘作业类似。
当然诸葛亮的“八阵”,也比战国的“八阵法”更复杂,八阵里不但有六十四个小阵,还和游骑配合作战。正史上也人气极高,比如到了诸葛亮去世数百年后的南北朝年间,他的八阵图依然被公认为“为平地御寇之方”。
不过,虽说阵法够好,但在实战之中,一支军队能否科学运用阵法,才是制胜关键。对阵法的执行力度,更是一支军队战斗素质的缩影。
比如以生猛著称的唐军,不但在阵法上形成了科学配置,轻骑兵突袭与重步骑攻击完美配合。更有强大的变阵能力。比如唐军讨伐薛延陀汗国的战役里,薛延陀汗国先用弓箭袭击唐军,导致唐军战马被大量射杀,然后再猛扑过来,谁知失去了战马的唐军骑兵快速变阵,手持马槊的骑兵们转眼就组成了步兵队形,然后一场硬碰硬厮杀,把薛延陀汗国打得全军覆没。大唐的“天可汗”辉煌武功,就来自这硬实力。
除了硬实力外,在正确的时间地点选择正确阵法,同样是制胜关键。这事儿吃了不少血亏的,还是“铁血强宋”。宋初的禁军,一直以训练强度高战斗力生猛著称。但“帝王级军事爱好者”宋太宗,偏偏炮制出奇特的“阵图制度”,作为“八阵图”铁粉的他,每次大战都不顾前方战局,生搬硬套给前线将领“赐八阵”,然后换来大臣一句著名吐槽:“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需授之方略”。
反而是宋太宗的亲舅子兼宋初战神李继隆,满城大战时被宋太宗“赐八阵”,却是毅然把宋太宗的“心血”扔一边,坚决按自己的阵法打。结果一场满城血战,放开手脚的宋军一通大杀,斩杀辽军数万,给刚刚蒙受高粱河惨败的宋军结结实实争一口气。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钱有兵的大宋,败仗常见大一堆。很多次惨败,前线将士真是不能背锅。
而在不同的朝代,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历代的阵法也常得到完善。比如弓弩技术登峰造极的宋代,就出现了能够发挥弓弩优势的“叠阵”等阵法。而到了冷热兵器混合的明清年间,火器也成了阵法里的新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步兵营里,鸟枪、快枪、铳等火器的装备比例就已近半,鸦片战争前的清军,鸟枪装备比例也达到了近百分之五十。各种发挥火器威力的阵法,也就应运而生。
比如明代的火器阵法,就在戚继光的部队里得到了最合理配置,作战时火枪手、火箭手、步兵、骑兵以战车为掩护列阵。然后根据敌人的动向,以“天鹅声”为信号向敌人发起攻击,让敌人陷入到一片火海里。正是凭着这种打法,戚家军打出了明朝北疆“不见胡尘十六年”的和平,万历朝鲜战争里的稷山大战,数千明军也是凭着火器与骑兵的密切配合,硬杠数万日军,打出扭转战局的“稷山大捷”。
明亡清兴时代,清军能够得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并非弓马骑射,相反是积极学习火器战术的结果。康熙年间时,清军已经形成了多种火器阵法,清代乾隆年间的清军精锐,也装备了大量冲天炮、鸟枪等火器,且能够以正确操典,向敌人发起火力打击,再以步骑兵发起冲击。正是靠着这样娴熟的阵法,才有了康乾盛世时代的赫赫武功。
但是,再好的阵法,再先进的装备,如果放在一支腐败不堪的军队身上,也是完全被废掉武功。比如号称“明亡清兴第一战”的萨尔浒之战,后人都说明朝十万精锐葬身萨尔浒,但事实上由于明朝多年文恬武嬉,以许多明朝名臣的话说,这些即将参加萨尔浒战役的“精锐”,竟连基本的火器战术都没操练过,都是“袭其形似”,也就日常看着威武。明军在明末的各种挨打表现,多是这种“摆样子”的苦果。
而号称“满万不可敌”的清军,到了鸦片战争期间,也是腐败不堪。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由于兵员素质太差,往往是英军枪炮一响,清军“战阵”就如鸟兽散。遇上这样的兵,什么样的好阵法都救不了命。
等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之战时,僧格林沁的清军,确实属于精锐,还有看上去很圆满的“阵法”,连咸丰皇帝都认为“能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则可操胜券矣”。这想法很好,也确实是清军多次重大战役里胜利的法宝。可战斗打响后,碰上英法联军的近代火箭、枪炮等武器,以及对手先进的近代战术,精锐的僧格林沁兵团立刻崩溃,一场战斗打下来,双方交换比甚至达到了1::300。故步自封的后果,这一边倒的战斗场面,就是最好注脚。
没有万能的阵法,没有一成不变的阵法,阵法的演变,缩影的不止是战场的成败,更有多少兴衰的教训。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了不起的中国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