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旧说①|为什么说后渚港不是刺桐港?

本文3691字 图片17幅  阅读8’

【敬请点击右下方在看或点赞  以示鼓励 】

【编者按】前四期乡音君就某公众号推送的《古泉州衰落的真正原因:两次“人祸”一次“大地震”!》的谬论进行反驳,引起关注。石井郑氏后裔郑老先生特地发微信代表石井郑氏表示感谢,乡音君深为感动。也有好友称,乡音君花了近一个时间,用四期、1万4千多字的篇幅去对付一篇胡说八道的文章很不值。而乡音君则认为,当今一些自媒体为博眼球,胡编乱造成风,尤其是诋毁民族英雄的历史问题,必须认真对付,绝不能放任自流,以讹传讹。
关于“后渚港是不是刺桐港”这一个争论几十年话题,《天下之货仓》作者早在20年前由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等主办的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刺桐港考证及其申报“世遗”的文化意义》就从五个方面推翻了“后渚港就是刺桐港”的定论。此后,这一争论消停至今。前不久,乡音君看到2021年5月出版的《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又有学者提出泉州“诸港中以后渚港最为重要”的观点。因此,乡音君特地邀请《天下之货仓》作者分几期聊一聊这个话题。其实,作者在乡音文化策划国庆六场讲座(后因受疫情影响取消)的第一、二讲的主题就是“刺桐港并非后渚港”。那么,为什么说后渚港不是刺桐港?
“后渚港就是刺桐港”的由来

1974年当轰动国际考古界的泉州湾宋代古船在后渚港海滩被发掘出土后,“后渚港即刺桐港”亦成定论。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将后渚港当作中世纪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刺桐港。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泉州地名研究文集》称:”泉州湾……以后渚港最为著名,是湾内避风良港。又称泉州港、刺桐港。“1998年出版的《泉州港口史略》称:”南唐,泉州设置主管海外贸易机构'榷利院’,并拓建罗城和环植刺桐,古后渚港因此得称'刺桐港’。“

在新闻报道中,把后渚港当作刺桐港的说法比比皆是。1997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泉州历史文化是世界的》一文中称:”1 9 9 1 年新春佳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乘坐阿曼国王提供的'和平号’方舟,驶进泉州后渚港———古时的刺桐港……“。诸如此类的表述在介绍泉州的书籍刊物中也是屡见不鲜,以致外地游客问起刺桐港在哪里,当地人都会毫无疑问地指向后渚港。不少地方学者也认同“后渚港就是刺桐港”(以下简称”后渚说“)的定论。

宋船沉没后渚不能证明“后渚说”

一些学者甚至是学术大咖认为,“后渚说”有两大理由,第一理由是后渚发现宋代沉船;第二大理由是元军远征爪哇舰队从后渚启航。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第一大理由站不住脚。

先来看看宋船为何沉没后渚?

据专家考证,后渚沉没的这艘商船是蒲寿庚降元前的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秋冬之际,满载刺桐货乘北风放洋,当时刺桐城还是南宋的天下。①当年农历十二月(1277年1月),蒲寿庚举城降元,元兵迅速占领泉州。景炎二年(1277年)夏,张世杰率宋军乘元兵离闽出征西南之机,杀“回马枪”妄图夺回这座曾以巨额市舶司收入支撑南宋朝廷财政的城市。”七月……乙已(十八日),张士杰围泉州……九月,元帅唆都援泉州。戊申(廿二日),张士杰归浅湾(南澳)。“②

当这艘满载香料的宋船乘南风从三佛齐返航进入泉州湾时,一无所知的船员才发现离乡半年多,朝代已变,更令人恐慌的是当时宋军攻城正紧(宋军围城达三个月之久),船进不了南关港卸货,大家进不了城也回不了家,只好将船泊进后渚。船泊后渚是有道理的。从地理上看,后渚属洛阳江水系,周边又有山梁保护,如果泊在另一端的晋江入海口法石一带,则是平原老远就会被发现。

泉州湾后渚港地形图(局部)

兵荒马乱之时,船主、船员只好携走贵重物品弃船逃命。得知元兵驰援消息,围城宋军撤退,南逃宋军可能抢走该船的绝大部分货物。沉船出土时所发现的两吨多香料药物可能是没来得及抢走的货物,可见宋军撤退之匆忙。沉船出土的那些木签木牌很有可能是货物被抢时遗弃的,否则正常卸货木签木牌应当随货带走,亦有可能与沉船遗留的香料有关。

泉州湾宋代沉船出水的木签牌
(图源:《天下之货仓》)

后渚宋船显然是被人为破坏后沉没而不是遭台风倾覆,这是由于沉船出土时“基本水平”且不见桅杆底部。船上桅杆很可能是被人整根拔掉而不是被台风折断,如船遇台风倾覆或桅杆被折断,沉船不可能“基本水平”而且桅杆底部也会留在桅座之间。而人为破坏沉船者可能是南逃宋军。

1974年泉州湾宋代沉船发掘现场

(图源:《天下之货仓》)

发掘出土后的泉州湾宋代沉船

(图源:《天下之货仓》)
后渚宋代沉船出土的香料等
(图源:《天下之货仓》)
卸去水密隔舱后的宋代沉船
(图源:《天下之货仓》)

虽然文献找不到泉州湾宋船及其沉没的记载,但从它返航时间、沉没原因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1277年夏,宋军围城之战是导致宋船进不了南关港而被迫停靠并沉没后渚,也就是说后渚并非该船返航的目的地,因此后渚发现宋代沉船不能证明“后渚港就是刺桐港”

1974年后渚宋代沉船出土时基本水平
(图源:《天下之货仓》)


元军自后渚启航

也不能证明”后渚说“

一般学者认为,元军出兵爪哇自后渚港启航说明”后渚港就是刺桐港“。其实,“后渚说”的这第二大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
《元史》记载:“至元廿九年(1292年)征爪哇……十一月,福建、江西、湖广三省军会泉州,十二月自后渚启行。”③这当然是很权威的史记,不过,这一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后渚港就是刺桐港”。

13世纪末,蒙古大军继占领南方大港广州后,又在广东江门崖山海战全歼宋军,南宋灭国, 忽必烈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征服。元在统一中国后,陆上扩张延伸到海外征服。1292年12月元军会集三省的2万兵马、1000多艘船及其一年之用的粮食、辎重,由泉州后渚港启航远征爪哇。此次海上远征两年后以惨败而告终,从而为蒙古帝国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军事扩张画上句号。后渚有可能是作为元军最后一场对外征服战争的始发港而载入史册的。

蒙元远征爪哇之战以失败告终
(图源:网络)

蒙古大将亦黑迷失此次率军远征爪哇是继1274年、1281年元军两次征战日本大败之后而进行的第三次越洋之战。特别是第二次征战日本,10万军队、4400多艘战舰遭遇台风几乎全军覆没的教训不得不使这次远征前的包括军队训练、船只调度、粮草后勤甚至气象情报等军事准备都必须更加充分。而帆樯林立的南关港不可能为元军大规模的海上军事集结提供充足的泊位和航道;再者,人烟稠密的城南一带也容纳不下2万大军及其一年粮草的囤积。这样一来,江面开阔的后渚港自然而然成了元军千帆待发的临时军事港口以及远征“海军”兵马集结的临时营地。因此,后渚港只是元军越洋出征爪哇临时集结的军事用港,仅此而已。

清末进入南关港的多桅木帆船
(图源:《天下之货仓》)

据傅宗文考证,后渚港作为官方用港很晚。据史载,整个南宋百多年间,泉州官府大的剿抚海寇战役就有11次之多。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泉州太守真德秀所上《措置沿海事宜状》中拟建军寨的港口中,有南关港的宝林寨、法石港的法石寨、石井港的围头寨等,惟独没有后渚港。④后渚在史籍上既无设军寨、亦无建榷税的记载,而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市舶司后,即使远在安海也要派吏建津榷税,号曰:“石井津”。⑤ 庄为玑认为,南宋中后期兴起的“新港”应当是法石港沿江一带。⑥但它仍然是以南关港为依托。

就在元军发兵爪哇同一年的1月,马可·波罗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波斯的13艘船的船队传言从后渚港启航,有学者据此来证明“后渚港就是刺桐港”。但也有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船队是法石港出发,因为法石古代商业街有条马可·波罗巷。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厦大庄为玑教授根据元军发兵爪哇的历史线索多次到后渚考古调查,除偶然发现宋船外,在后渚沿岸及滩涂上仅发现后山乡船主杨氏造船祀神所建的5座风水小塔、1座小码头等残迹而已。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初,泉州启动申遗工作,后渚港列入“江口片”考察范围。然而经过半年多的考古调查,专家们在后渚一带并没有发现诸如港口管理机构、码头驳岸、仓储等遗址遗迹。

综上所述,后渚发现宋代沉船以及元兵远征爪哇的大军从后渚出发都无法成为证实“后渚就是刺桐港”的充分理由。

①〈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11月。
②《宋史.瀛国公本纪》
③《元史》卷210,<爪哇>。
④《真文忠集》卷8,<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
⑤《安海志》,卷1,〈沿革〉
⑥庄为玑:《古刺桐港》,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0-58页。

  【编后语】乡音君认为,《天下之货仓》作者以上的分析有理有据且符合历史逻辑,且“后渚说”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港口远离城市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既然后渚港不是刺桐港,那么,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看到的刺桐港的具体地理位置又在哪里呢?下期,《天下之货仓》作者将带你循着历史轨迹继续寻找,欢迎诸位看官继续关注,顺便点击右下方“再看”,乡音君这厢有礼了。

深度解读宋元刺桐  更新泉州历史知识

《天下之货仓》 双11五重特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