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于进谏的态度:先铜匦笼络,后罗织打压,最后当耳边风
唐王朝继隋而兴,高祖、太宗记取隋炀帝拒谏亡国的教训,虚心纳谏,君明臣良,天下大治,号称贞观。太宗临终前作《帝范》十二篇,语重心长地向太子传授修身治国的体验。然而《帝范》并没有发挥效力,继位的高宗昏庸软弱,一切都听从宠妃武则天摆布。
一、皇后废立事件
永徽六年(665年),在武则天的策划下,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此事遭到元老派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的强烈反对。商议废立之时,褚遂良坚持认为王皇后无罪,不当废;武则天曾经侍候过先帝,不宜立为皇后。他把笏版放在殿阶上,摘下官帽叩头至流血,结果被贬为潭州都督,后迁桂州,又迁爱州刺史,最后死在被贬地。侍中韩瑗上书为褚遂良申辨,结果被诬与褚勾通图谋不轨,贬为振州刺史,最后也死在被贬地。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被诬谋反,流放黔州,最后被逼自杀。
褚遂良三人的贬死是唐立国以来第一次严重谏祸,此后将近十年没有人敢直谏,高祖、太宗数十年培养起来的进谏风气被一扫而光。武后与佞臣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作威作福,震慑群臣,连开国元老之一的英国公李绩也唯唯诺诺,专说奉承话。
有一次高宗问近臣:“我虚心求谏,为什么没有一个进谏的?”李绩讨好说:“陛下处理事情很正确,所以群臣无事可谏。”直到永淳元年(682年),高宗在嵩山之南建造奉天宫,才有监察御史里行李善感上疏谏道:“近年灾荒严重,正是陛下惕然反省以感动上天消除灾患的时候,可是陛下反而大造宫室,劳役不休,天下臣民都感到失望。”高宗既没有因此停止工役。也没有处罪李善感。这件事传开以后,人们感到稀罕,都说是“凤鸣朝阳”,以为是难得的好兆头。
二、铜匦笼络人心
唐高宗死后,唐中宗继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经过几度废立,终于篡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是历史上稀有的女性,她有强烈的从政欲望,也有相当不错的执政才能(君主权术)。她善于随着局势的变化改变政策,有目的地调整各方关系。即位之初,她为了笼络人心,下令铸造一个结构特别的大铜匦摆在朝堂上,以收受臣民上书。铜匦四面颜色不同,各开一门。东面的门称延恩匦,专供谋求官职的文人投献诗赋文章;南面称招谏匦,专收议论时政得失的奏章;西面称申冤匦,专收冤家诉状;北面称通玄画,专收关于阴阳灾变和军事策谋方面的文字。这一前所未有的创设一直继续到唐末。它虽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毕竟在形式上发展了自古以来的谏鼓、谤木之类。
三、“罗织”进行打压
自从发生徐敬业称兵造反的事件后,武则天觉得士大夫靠不住,基本策略从笼络利用转为打击迫害。她任用酷吏,大兴冤狱,派出大批“告事”(密探)侦察士大夫言行,鼓励告密,动不动以“谋反”的罪名把人抓入牢狱,严刑逼供。用刑的残酷达到了极点,光是大枷的名号就有所谓“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等,令人不寒而栗。被捕的人受不了刑,审问什么就承认什么,只求早死。于是牵连攀引,大批无辜者陷入刑网,违心地承认“谋反”。
当时把这种现象称作“罗织”,人们认为比汉末的“党锢”还要惨毒。从宗室贵族、公卿大臣到一般士庶,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死于“罗织”。后来武则天感到“罗织”得差不多了,就把酷吏周兴、来俊臣、王弘义等人杀的杀、贬的贬,以平息天下怨气。
当“罗织”风肆虐的时候,许多人往往是说话不注意,被酷吏抓住片言只语作把柄,任意诬陷而嫁祸的。给事中徐彦伯出于对同类的同情心,写了《枢机论》告诫世人。文章阐发孔子的“慎言”观,认为言谈话语是关系一个人安危荣辱的“枢机”(即关键),它“可以济身,可以覆身”,劝人们守口如瓶。《枢机论》的问世说明当时言祸的严重。
武则天最恼恨别人不承认她的称帝资格而劝她退位,凡有这方面言论的,不管大、布衣必定遭殃。宰相裘炎、刘祎 之说话中流露要她退位还政的意思,武则天借别的事把他们处死。地官尚书魏玄同被诬陷要请她还政,结果被赐死于家中。
垂拱二年(686年)九月,新丰县(现在的陕西临潼)一场风雨雷电过后,突然冒出一座高二十丈的山(可能是地震所致),周围现出三百亩大的池沼,池中有“龙、凤”形状。武则天一向讲迷信,认为是天降祥瑞,值得庆贺,就把这座山命名为庆山,把新丰县改名为庆山县,各地纷纷上奏章祝贺。荆州布衣俞文俊却上书说:“地气不和才会冒出山丘。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刚柔倒置,所以地气阻塞,产生灾变。陛下当作庆山,我认为无'庆’可言。”武则天大怒,把他流放岭南,后来把他杀死在流放地。
四、但听而不纳,只当耳边风
对于一般批评意见,只要不涉及帝位问题,武则天多能忍受,但听而不纳,只当耳边风,合意的表示赞同,甚至给予奖励,不合意的也不加罪。这种态度可以称之为“耐谏”,其实是一种和缓的拒谏方式。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典型的如右补阙朱敬则的一次进谏。
武则天私生活颇为风流放荡。她喜欢玩弄男性,身边经常有几个供她满足欲望的弄臣,如薛怀义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人称“五郎”、“六郎”)。她还不满足,希望得到更多漂亮的男子,尽管自己已是六七十岁的老妇。朱敬则看不过,有一次当面劝她节欲,说:“陛下的宠男有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也就够了。近日听说朝官中柳模夸说他儿子长得漂亮,这等无礼无仪的事竟在朝臣中传扬。我身为谏官,不得不为陛下指出。”武则天听罢既不害羞也不发怒,还表扬朱敬则说:“不是你直言,我还不知道呢。”于是奖给朱敬则彩帛百段,而柳模也没有查处,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也照样受宠。
又如她派遣存抚使到各地考察人才、安抚百姓,存抚使回来后荐举了一大批士人。她不问贤愚全部授官,高等的为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等的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等。当时有人编了几句顺口溜讽刺授官泛滥,辞云: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
被荐举的士人中有个叫沈全交的,在这首顺口溜后面续了两句:“糊心存抚使,眯目神圣皇”,被御史纪先知查获。纪先知上报他诽谤朝政,建议先处杖刑,然后交法官治罪。武则天却大笑说:“如果你们这些人荐举不滥,何必怕人宏讽刺呢。”命人释放沈全交,免予治罪,反使纪先知感到羞惭。事情就这样一笑了之,对于“糊心”的存抚使如何处分,如何补救已经发生的授官过滥现象,如何防止今后发生类似现象等,一概不提。自己“脒目”也不作自我批评(有人认为是有意滥授官职以收买人心)。
结语
做了十多年皇帝,年老多病的武则天感到疲倦了,渐渐有退位做太后、恢复大唐国号的意思。原先讳莫如深的帝位问题,这时也允许议论了。大足元年(701年),冀州武邑布衣苏安恒到长安上书,劝武则天退位。武则天召见上书人,招待他吃饭,还说了些表扬鼓励的话。《旧唐书・忠义传》记载,过了二年,苏安恒再次上书劝武则天退位,说如果不传位于太子,
“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能使天下移风易俗”;“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臣愚以天意人事,还归李家”。
书奏上以后,没有反响,还是“耐谏”的老办法。
又过了二年,武则天终于退位,中宗第二次即位。为时十五年的武周王朝宣告结束,大唐帝国经历这次灾难性的危机之后,等待它的又是一天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