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秩序》|欧洲均势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美]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
随着基督教秩序陷入混乱之中,也带来欧洲“三十年”战争,而三十年战争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法国著名的政治家黎塞留提出“国家是一个具有自身存在价值的抽象的永恒实体”这一观点。也就是国家需求即国家理由应该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从1624年黎塞留飞黄腾达,在他的辅佐之下,使得法国逐渐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大国,迈向强国的行列,并且一直到1871年俾斯麦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成立这段时间之内,一直保持中欧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均势,始终是法国对外政策的方针,这一方针一直保持着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称雄地位。
【黎塞留:法国首相,外交家,政治家】
随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构成了国际关系的转折点,“国家”成为欧洲秩序的奠基石,而不是由宗教、帝国或者王朝确认。同时,也确立起来了“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理由”等近代重要的国际秩序概念和准则。这次会议使得欧洲形成两大均势,一个是维护大局未定的总体均势,英国是其捍卫者;另一个是法国作为主要操纵国操纵中欧地区均势,主要是为了抑制统一的德国成为欧洲头号强国。从整体看,两大均势是为了欧洲整体均势,从局部看来,两个均势之间也存在合作与冲突,为了防止“三十年战争”的重演,二百多年未能阻止欧洲的战争爆发,但是尽可能缩小战争的影响,战争只是为了维护已经实现的均势而不是以征服作为目标。
但是均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661年路易十四坐稳王位之后,改变法国倚靠世袭封建领主各自为政的统治模式,而是形成完全听命于他的官僚机构,对于国王的倚靠更加紧密。随后在1680年路易十四先自封“太阳王”又接受“路易大帝国”的称号,形成了强有力统一的法兰西王国。并且他在位几乎每一年都对外用兵,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会推广法国秩序,跟着也会出现一个敌对同盟。他在位54年的亲政时期,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主要有:法荷战争(1672–1678)、大同盟战争(1688–1697)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 。无疑,法国开始调整欧洲均势,企图建立以法国为主导的欧洲秩序。但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韧性在这个时期显现,一个个敌对法国的同盟建立,使得路易十四最终也没有躲掉败北的结果。
如果说路易十四是法国称霸欧洲的一个开端,那么拿破仑无疑是将法国打破欧洲均势,企图将为建立“法国秩序”而发起的战争推向巅峰时代。拿破仑时代也是欧洲理性之光最灿烂的启蒙时代。他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图依据地缘政治重新划分欧洲大陆地图,这也是他统治之下法国发动战争的国家理由和国家利益。但是,他面临两大障碍:英国和俄国。英国经过一系列措施和战争,尤其是1805年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打败法国,掌握制海权,成为西欧最大的强国。因此英国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下极力维护欧洲均势捍卫者的一方出现在欧洲大陆。此时的俄国正是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代,对俄国兵制进行了改革,大大提高军队战斗力。拿破仑发起了动员全国资源参战的时代,也是反法同盟一次又一次建立的时代,势如破竹般在横扫欧洲大陆,拿破仑的征服军倚靠被征服地区作为补养,当他遇到经受不住成功的喜悦和诱惑时,也不足以保障他庞大军队的西班牙和俄国时,招来的确是最终的失败。“滑铁卢”战役成为永远的拿破仑,也宣告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退出欧洲政治舞台,企图建立法国秩序的地缘政治设想落空,再一次宣布欧洲均势下的秩序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滑铁卢战役油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