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480两白银却辞职赶考,因照顾母亲而死,探花刘世安书法欣赏

大清200多年历史,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许多人因出色的书法、绘画、文学才能,而留名青史,更多的人早已埋没在历史之中,不被世人所了解。封建时代的文人才子,多出自于科举选拔,优胜者从政或从艺,大多都有可观之处。我们所熟悉的晚清名臣,除了极少数是依靠世袭制度而做官,多数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们的书法,许多都有可观之处……

但,更多的科举人才,因自己的选择或其他原因,而并不为世人所知。本文中这位——光绪15年探花刘世安,不但当代人已很少了解,大概在民国时期已经不为人知了。

为什么呢?

首先,他不是状元。考中探花之后,也并没有担任多久官儿……这样,受关注度就小得多了!

其实,在他生活的年代,他可以算是名门子弟:祖辈是居住在沈阳的汉人,清军入关前成为汉军镶黄旗人,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后,他的家族从沈阳迁居广州,因家族关系,生活自然比穷苦人家要安稳些。

另外,他的祖父武功出众曾担任6品骁骑校,其父亲也继承了尚武传统(并且文武兼备),最高(1889年)担任同文馆提调,身份是正2品武职。

受惠于父亲的影响,刘世安自幼勤奋攻读儒家经典,同时精通满文、汉文,年纪轻轻就获得了秀才头衔。不久又考中举人……借着势头,他参加了全国性考试,却铩羽而归。

回到家乡后,刘世安并不气馁,以开馆授徒为乐。

不久(1887年),他被聘任为广州同文馆汉文总教习,年薪是每年480两白银,另有笔墨纸张书籍等款项每月4两、每日的饭钱是120文——这样的待遇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但他并不以此为乐事,心中总想着读书人的愿望要实现!

两年后,就是父亲担任同文提调的同一年,刘世安逼着自己辞掉了工作,进京赶考,这一次他的愿望没有落空,不但成为进士,而且还是一甲第3名——探花,从此他可以不依靠家人的关系,堂堂正正地当官,规规矩矩地做事!

但,刘世安就是没有这个人生际遇吧,他先在翰林院供职,又曾担任科考官员,最终出任甘肃学政。一路走来,还算顺利,只是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机会。

不几年,刘世安的父亲因病辞世。母亲又染上时疫,他辞官请假去照顾。谁知,刚把母亲掩埋了,刘世安自己又染上了病,救治了一段时间,却回天无力,也辞世了!当时是1899年,他高中探花的第10个年头,他刚刚48岁……

也正是这个原因,刘世安的家族由此衰落,他的名字和他的事迹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民国时期,知道他的人就已经不多了,现在又有几个呢!

作为科举考试的优胜者,刘世安的书法自然不弱,楷书、行书皆能写出味道,余韵悠长,笔下功夫十分出色。但因为其辞世太早,而作品历经百年沧桑,如今能找到的已经很少。不过,通过这些作品大抵能了解他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