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哪位将领喊出没有被俘的军师长 举枪自尽为国尽忠

唐淮源(1886-1941),字佛川,云南省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人。抗战期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军中将军长,率部驻守山西省中条山达3年之久。1941年5月中条山会战中,因陷敌重围,弹尽援绝,誓与阵地共存亡,于樊泉沟尖山之巅,举枪自戕,以身殉国。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1941 年春,日军为彻底消灭中条山根据地的抗日军队,拔除这颗插在他们身上的钉子,秘密集中十余万精锐部队,并作出准备在风陵渡渡河,进攻我黄河南岸的态势以麻痹我方。国民党军队方面虽作了一定的战斗准备,并将第三十四师归入第三军战斗序列,但终因上级军事主官对敌情分析、判断不甚明确,影响了战役决心和行动部署。

1941年5月7日, 日军兵分四路发起猖狂进攻。日军首先以异常密集猛烈的强大火力集中攻击我第三军和九十八军防地。又用数百架次飞机轮番狂轰滥炸随之,上千门重炮一齐开火轰击, 整个中条山成了片火海。紧接着日军的坦克、装甲车扫射开路, 大量日军跟随其后, 空降兵自空而降强占了一些重要的制高点。我军将士同仇敌汽, 予以迎头痛击。可是由于我军缺乏大战恶战准备, 没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更没有后续预备部队补救。当天我军前沿阵地即被敌军攻破数处, 战场形成犬牙交错之状, 我军相互之间联系配合均受到极大影响。

日军发起总攻的第二天,5 月8日, 防守中条山战区中心晋南垣曲的我四十三军, 在失去几个阵地之后, 于下午提前撤退, 使得日军乘虚而入, 将中条山我军阵地分割成两半, 整个中条山战场局势危急险恶。战区司令长官部下令撤退。

唐淮源所部第三军驻地为中条山主脉, 首当其冲。敌军于日突入第三军左侧后, 分袭各部, 截断我后方联络给养线。第三军将士在唐军长的率领下浴血奋战。唐淮源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 以守土卫国, 寸土必争的精神, 沉着果敢指挥所部官兵, 展开异常猛烈的运动战。

唐淮源在收到司令长官蒋鼎文的撤退电令后, 已经陷入重围,无路可退。当我军其他部队已经突围撤退时, 唐淮源仍在指挥第三军将士以死相拼, 反复冲杀, 声震苍天, 气吞山河。

5月10日, 唐淮源率三军将士向南突击, 与深入之敌遭遇于温谷村附近。为争温谷村以北之高地, 第三军将日前赴后继, 厮杀拼搏, 血染黄河。

5月11日, 山口与黄河各渡口,均被敌占, 敌主力以分进合击之势合围第三军, 必欲置之死地。第三军伤亡过半, 四面受敌, 粮尽援绝, 后路已断。危急关头, 唐淮源召集手下三位师长, 毅然说道“现在情况极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 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唐淮源下令以团为单位, 化整为零, 以分敌势, 分头突围。他亲率十二师之一部, 向县山且战且走, 遇到日军大部队, 左冲右杀, 无法逾越, 不得已转向西,处于不利地势, 又被敌军阻于东交口附近。几经激战冲杀, 至12日晨到达县山。马蹄沟、水泉沟、大寺坪等处之敌追踪而至, 环攻甚急。敌我尸横遍里孙血染黄土。

唐淮源自知势不可挽回,决心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誓死不当俘虏。他屏退左右,举枪自戕于县山之顶,时年55岁。其部下仍奋勇抵抗日军进攻,大部壮烈牺牲。

1942年1月4日《云南日报》为悼念唐淮源和中条山战役阵亡将士曾发表社论《哀痛悼忠魂》,社论中说:“回忆五年来之战史,如中条山之能坚守四年之久者有几?能以寡敌众,在械劣、粮缺、弹乏险恶之条件下屡挫敌锋,数度实施反扫荡而均获成功者有几?高级将领能身先士卒,杀身成仁者又有几?……(唐)将军等之死,实为国家之无上损失。将军为国之干城,抗战之支柱。国家损此干城,抗战失此支柱,将增加抗日之困难,平添战争之阻碍,吾人为国惜才,更难禁为之一哭!”

唐淮源之死,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1942 年2 月2 日,国民政府发出《追赠陆军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唐淮源牺牲后,蒋介石为唐淮源和同在中条山阵亡的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两将军题写挽联:“百战殊勋著河上,双忠大节壮中原”。国民党行政院长于右任的挽联是:“国土未复失壮士,碧血千载染中条”。国共两党要人均为其题词题写挽联,唐淮源被视为“名将风范”、“铁血流芳”,被称誉为“滇军完人”。

1986 年,经民政部批准,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追认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上将为革命烈士”的通知。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