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 冬至: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朗诵/敬一丹     配乐/巫娜 - 空山寂寂

冬至

摘自《二十四节气志》/宋英杰

数九写九,盼来奇迹。

每年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这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时,“冰益壮,地始坼”,天寒地冻。自此“数(shǔ)九”,进入隆冬时节。

从前,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们心性的季节。农耕社会,春播、夏管、秋收,繁忙劳碌,人们往往无暇品味时光。只有冬季,是一段长而闲的时光。苦寒时节,“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在寂寞的自处中,人们才有一份气定神闲的状态。熬冬盼春,玩出一番盎然雅兴,也算是一种消闲方式。

〔华北版本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版本九九歌〕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bì lì,古代乐器)。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专家的考证,中国最迟从北宋开始,“数九”的习俗便已风靡。记录冬至之后九个九天的每日天气,渐渐有了各地版本的“九九歌”,有了各种画法的“九九消寒图”。

明清两代“画九”“写九”的习俗在士绅阶层中颇为时尚,使“数九”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更加形象化。这81天,统称“数九寒天”。苦寒年代,人们希望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捱过漫长的冬季。很想把无趣过成有趣,把难受变成享受。好在,数着数着,可以等到奇迹。

〔九九消寒句〕《清稗类钞》记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销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共九个字,每个字的笔画数皆为九,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

安身静体,迎福践长。

“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阳气之萌并不如草木之萌那样直观,是偷偷地悄然萌动,所以被描述为“潜萌”。

因为“阳气”开始逐渐生长,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铺垫,“故曰冬至为德”,这个节气是在积“德”。

古人很重视“四始”,即岁始、时始、日始、月始。春节是岁始,立春是时始,冬至是日始。“一年之中,冬至日起,白昼由短而长,亦可谓日始。”

冬至的吃,注定丰盛。

每逢一个节气,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这个节气吃什么”,冬至更不例外。小雪卧羊、大雪卧猪之后,冬至的吃,注定是丰盛的。北方有“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那就好好吃吧!

北方食饺,南方食粑。

冬至如年,糯米做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一说)

冬至萝卜,夏至姜。

在寒冷的日子里,亲朋围坐在一起,暖暖和和、热热闹闹地吃,一个节气,一个节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