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2020年10月“本期聚焦”栏目:张金英诗词选(附文)||英子评诗微刊第171期之【诗词存档...

作 者 简 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祖籍广东,定居海口。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担任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

张金英诗词选

望蔡邕读书台

清溪涵绮树,烟岭隐高台。

遥想中郎事,犹叹旷世才。

拂云松起舞,养性鹤为媒。

更有娇娇女,琴书对几回?

冬日过海大东坡湖见白鹭栖于湖心岛

浅冬光正好,湖面散鳞波。

绿岛心何冷,清寒气未过。

风扇飞鹭羽,云倚碧丝萝。

摇曳枝头处,知谁绮梦多?

烟霞茶院

林泉何处觅,寻得半山幽。

烟转三香寺,枫红一段秋。

烹茶知几味,深坐到无求。

唯有泠泠水,邀霞共漫流。

父亲的后背

最忆儿时梦,犹存脊背间。

撒欢凭一跃,任性总重攀。

树荫花苗弱,云怜娥月闲。

如今风雨路,依旧恋苍山。

冬日谒王维衣冠冢

寒树无衣着,梨园欲问天。

风中摩诘句,云里佛家禅。

行到千山静,归来古县眠。

我温三寸土,好作一诗篇。

古  井

垄上青黄又一年,几多故事已沉眠。
时光捧起清幽梦,漫过心头是月泉。

涵田半岛雨中送别

昨夜酒声连雨声,天公许是动离情。

涵田岛上烟波冷,莫问春风第几程。

读词有记

灯也朦胧人影偏,风摇明月过窗前。

只因几笔真情句,坐到书斋不夜天。

浣溪沙·母亲

碌碌风尘染鬓霜,晨昏不计影身长。为家织就梦衣裳。

盼得儿孙成气候,赊来日月送春光。悄然倾尽一生香。

浣溪沙·春游龙鑫茶园

胜境应从何处看?香风引路到层峦。飞来好曲绕三湾。

云抱青山涵晚籁,茶蒸白雾漫仙园。采春莫问与谁还。

浣溪沙·月牙泉

谁卧鸣沙绿梦生?一湾碧玉满天星。尘心未染月心明。

许是瑶池难了镜,莫非人世万年睛。空荒大漠不荒情。

浣溪沙·疫后江边散步有作(新韵)

花信迟来半个春,江边难见那时人。波心寂寞待谁陈。

三径清风终解禁,一堤晚树未离分。今天与我两颊亲。

浣溪沙·整理书柜有作

总是无由忙一身,床头案上弄诗文。偷闲来扫旧书尘。

收拾心情方致远,清空意念始归真。小楼香到月之门。

鹧鸪天·那秫村

一屋门墙一屋残,幽幽小径旧时颜。风回碧树村边合,月浸清心井里寒。

碑字外,塔铃前。云中故事与谁弹。灵泉犹爱羊山出,流过春秋几道弯?

英子诗词美学追求

求真唯美,崇雅尚灵

张金英

诗词是文学殿堂的顶尖艺术,对诗词的评判标准因时因人而不同,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既有时代环境的影响,又有个人的思想倾向。从《毛诗序》的情志融合的审美观念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审美价值观;从刘勰推崇的情感教化力量的文学审美理想到钟嵘的“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诗歌审美情趣及“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从诗学的美刺精神、元稹“讽兴第一”的诗评标准到以才学义理为诗的黄庭坚的诗学美学旨趣;从李贽崇尚的冲突灵动之美到叶燮的诗学审美主客体论;从沈德潜的“格调说”到袁枚的“性灵说”……都阐述了不同的诗学评判标准,这些标准即是不同诗论家的美学标准。笔者认为,美感是构成诗词最主要的因素,而情怀、文辞、意境是诗词之美的载体。

一、情怀美

诗词的情怀之美,在于“真”。唯有真情,方能动人。这种“真”,是个人对生活真切的感悟,对社会真态的思考,对自然真性的认识,对自我真心的反观......“真”的基础是“善”,唯有善者,才会有真姿态。“真善”的情怀必然是美的,即便面对“不美”的现实,也会以“真美”的形式呈现,没有阴暗的心灵死角。情怀没有大小之分,只有真假之分。真性情之作,在于真性情之人。“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 袁枚的“言真情”诗学观受到众多诗人所推崇是有道理的。所以,要写出动人的作品,最终决定于个人品行的修炼。创作,是情感的自然宣泄,从自然出发,即为“真”也。庄子以自然天真为美,也是人之本真的回归。

二、文辞美

诗词的文辞之美,在于“雅”。诗词是高雅的艺术,需要清雅的语言去表现。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诗词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要在生活中“脱胎换骨”,避免俗气沾染。诗词有自身的语言特点,需要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来协调。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可以随便进入诗词的殿堂的,但过分雕饰必然失真。所以,诗词的文辞之美,亦在于“淡”,如淡而有味的清茶。以浅淡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真诚的情感,方为好作。

三、意境美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诗词的意境之美,在于“灵”。“灵动”意味着诗词的生命是鲜活跳跃的,这是作品的精神命脉。诗词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写实要讲究艺术,方能“清空”,方显空灵。诗词的意境之美,还在于“味”,“言已尽而意无穷”是作品的高境界。笔者认为以现代语营造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是完全可行的。

只有用真情去酝酿,用文辞去营造,用意境去传递,才能建构出独特的诗词美学艺术。

——载于《诗刊》二0二0年第十期“本期聚焦”栏目

《英子评诗》微刊第171期

作者:张金英;书法:李著豪、马随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