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是什么令农村青少年沉迷手游?

摄影师:王艳

《光明日报》2021-09-07第16版“深度报道”。

编者按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该通知被称为最严网络游戏新规。通知一出,与手机游戏战斗的家长们松了口气,然而在留守儿童多、家庭监护薄弱的农村地区,松口气似乎还太早。
……
1、家庭、学校等各环节的“失守”
……
2、为成瘾而做的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雳是互联网心理学专家。他告诉记者,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核心任务是自我认同,网络是他们寻求自我认同的新空间。
他将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概括为视觉匿名、身份可塑、空间穿越和地位平等。“视觉匿名并不局限于在网上别人不知道'我’是谁,更重要地体现在控制上,即'我’想向别人呈现一个怎样的自我。基于视觉匿名基础上的是身份可塑,网络空间转化身份很容易,青少年可以试验不同的表达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实际上是一个摸索自我身份的过程。空间穿越的特点为青少年突破了人际互动空间上的限制,他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所思所想的投契程度交友。而最后一点地位平等,是指上网之后现实生活中代表身份地位的东西就消失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知道更多的东西,接触更多的人,然后需求反馈来发展形成,网络空间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雷雳分析。
而在互联网世界中最容易让青少年成瘾的,或许就是网络游戏。
在曾冲上美国亚马逊分类图书畅销榜第一名的《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作者亚当·阿尔特(Adam Alter)提出,在美国至少有40%以上的人对手机上瘾,而我们之所以上瘾,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自制力,而是科技公司的刻意设计——“屏幕那边有数千人在努力工作,为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
从老虎机到经典游戏“扫雷”,几乎每一个真正成功的数字产品都内置了对人性的洞见,设计师们深谙人类对于连接、赞赏和肯定的深层心理需求。同时,科技公司拥有了越来越庞大的数据和越来越强大的计算能力,而成千上万网游公司员工付出大量心力,追求的正是不断增加用户黏性、获取用户更多的时间。
在此前接受采访时,阿尔特说:“所谓'行为上瘾’,就是你不断强迫性地重复同样的行为,因为它在短期内带给你愉悦或抚慰,但长期而言会从各个方面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当你尝试拒绝时,上瘾通常会涉及戒断反应。这反映了我们很多人与屏幕之间的关系。”
手机游戏的致瘾性及其致瘾手段的隐蔽性,使得未成年人很难抵制。孙敏认为,抵制手机游戏成瘾对玩家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控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两大主观能力是需要后天习得的。这要求监护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言传身教,还需特别注重恰当的教育方法。
而这恰恰是农村家庭教育的短板。
3、多方合力,改善农村青少年成长环境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