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四字吉语集萃
吉语印的起源颇早
目前业界共识为
古印的产生大约在殷商时期
最早的吉语印则是出现在战国早期
并于秦汉日渐流行
不断发展成熟起来
这一点从吉语印的选词
刻工上也有所体现
随着朝代的更替往往表现得各具特色
《韩非子·显学》:
“今巫祝之祝人曰:
‘使若千秋万岁。
’千秋万岁之声恬耳,
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
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孝口口思“
复合嵌接钮式制作之精准,
实为历来罕见,
由此可见秦人加工技艺之高超,
于秦代科技制造史研究许有益。
《礼记·中庸》十九章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效之私玺”
长宽高:19*19.8*9.5mm
《论语?卫灵公》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
《毛传》:
“宜民宜人,宜安民,宜官人也。
壹心慎事”,
强调 有憙 物 人人具相 的央”。
注 物博 是处事专 章有“大华个人修 一、谨慎。
“交仁必可”
“交”训俱,交仁就是人人俱相仁爱,
没有纷争。
“日敬毋治”
的“治”读作“怠”,
意即日夜敬奉,不可懈怠。
《仪礼·士昏礼》:
“戒之敬之,夙夜毋上士之右”之“右”即佑,
训辅佐。
“慎言敬愿”
出自《墨子·非命中》:
“初之列士桀大夫,慎言知行。”
慎言:即出言谨慎。
敬愿:即敬畏与愿望。
指谨慎做人做事,是对自身的约束与要求。
“正行'
意指行为应端正。
《晏子春秋·问下二一》:
「苟持民矣,安有遗道?
苟遗民矣,安有正行?」
“充地广邦”
足可证秦人欲为天下一统之志向。
《大戴礼记》,
原文: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
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
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
,亦可谓慎矣.人信其言,从之以行,
人信其行,
从之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
抚教万民而利诲之,
历日月而迎送之,
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论语 泰伯章》里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
“士不可不志向远大,
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
未来路途遥远。
“相思得志”为历代著名印人
(吴昌硕、沙孟海等)多以此吉语入印,
歌颂美好的情感,寄托美好的祝愿。
志:形声。从心,士声。
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
意为心愿所往。
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
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作为战国、秦汉时期
私印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吉语印的制作除少数专为殉葬外,
大多都是古人当时佩戴之物,
就如玉器一样,
所谓君子无故而玉不去身,
既是饰品,
又蕴涵着特殊的意义。
于是乎为了守俗,
文人墨客们就纷纷把一些带有
吉祥含义的词语刻入这一方方小铜疙瘩,
随身携带,书以明志。
说是印玺,倒不妨把它理解成为
中国古代文人修身自省,对幸福、
对人生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感谢您的查阅分享
释错留言更正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