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金庸馆,没有古龙馆和梁羽生馆?
2017年2月28日金庸馆在香港文化博物馆揭幕,这是香港首个以武侠小说家金庸为主题开设的常设展馆。金庸馆开馆当天,郑少秋,张纪中,汪明荃,陈芷菁等名人悉数到场,为金庸馆开馆当天增色不少。
金庸馆中展示的展品超过300件,展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历程,这些展品都是和金庸先生有关的藏品,其中包括一些金庸武侠小说的手稿等,十分珍贵。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这么说:“金庸不过是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写的是庸俗的作品,根本进不了文学界,这样的人凭什么可以在文化博物馆建单独的展馆?”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你有什么资格对金庸说三道四?”
怼过这种言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金庸馆的话题,为什么会开设金庸馆?
因为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
中国有那么多写武侠小说的人,有那么多武侠小说写的好人,除了金庸之外,有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李凉等。
有这么多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为什么只有金庸馆,却没有古龙馆和梁羽生馆?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庸武侠小说的内容
金庸先生写武侠小说,不单单写的是江湖的刀光剑影,更多的是家国情怀。金庸先生将侠客的个人恩仇和家国情怀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书写了一篇篇大侠保家卫国的辉煌篇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大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他们的人生目标都很明确,就是保家卫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这是金庸笔下大侠们的理想,也是金庸先生武侠世界的最崇高的理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不管是《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还是《射雕三部曲》中的郭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抑或《鹿鼎记》中的康熙皇帝”盛世滋定,永不加赋“,无一不透露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想。
这是金庸武侠小说区别于其他武侠小说的最根本因素,古龙的武侠小说天马行空,古龙笔下的江湖,鲜衣怒马,快意恩仇,是纯粹的武侠。虽然很精彩,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小说中缺少一种思想,就是为国为民的家国思想。
古龙小说缺乏这种思想,梁羽生、百剑堂主、温瑞安、李凉等人的武侠小说也缺乏这种思想,金庸将这种思想在武侠小说中演绎到了极致,可以说没有人可以再写出萧峰、郭靖这样传统的大侠了,这两人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诠释到了极致,弘扬了正面价值。
除此之外,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还包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第二:金庸的名气
曾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仅此一句,就足以显示出金庸武侠小说的流传之广,读者之多。可以说,在华人世界没人不知道金庸,除了在华人世界,金庸的武侠小说还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在外国流传,这都直接说明了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之多,金迷的群体之大,更说明了金庸的名气有多大。
虽然金庸本人不在乎虚名,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金庸就是武侠小说写得最好的人,金庸就是武侠世界的武林盟主,正如《倚天屠龙记》中的”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一样,金庸的名气之大,足以”号令“全世界庞大的“金迷”。
第三:金庸的身份
金庸不但是武侠小说家,还是香港著名的新闻学家、社会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是《明报》的创始人。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江湖的文笔,一支是写社评的侠笔。金庸的武侠小说写得最好,社评同样也是一绝。正是金庸的这两只如花妙笔,撑起了《明报》,金庸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报业巨子。
金庸在写武侠小说封笔之后,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校订、修正,让小说更加严谨,体现了金庸先生一丝不苟的做学问态度,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金庸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参与起草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还是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并在2000年的时候获得大紫荆勋章,2008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这一系列荣誉,都是对金庸的肯定,这些荣誉,是其他武侠小说家所没有的。
综上所述,所以到目前为止,只有金庸馆,没有古龙馆,没有梁羽生馆。
用十五句话来概括金庸十五部小说,原来每部小说表达的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