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类布线系统的发展现状(1)

摘要:文中阐述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和现状,简介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类,重点论述了6类布线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其标准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线系统  发展  分类  6Cat  标准

1.概述
  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现代商业机构的运作,常常需要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它的办公环境(建筑物)完全集成在一起,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安全保障,这就是智能大厦,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综合布线。组建网络必然涉及到布线技术。大到一个区域建筑群的网络连接,小到几台计算机的连网都有布线的需求,那么什么样的布线才是综合布线呢很多人并不是特别清楚。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用于传输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的标准结构化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使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接。综合布线的物理结构一般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形拓朴结构,它的系统结构包括6个独立的系统(模块):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PC、电话等)和信息插座之间的连接组成;水平区子系统:实现信息插座和管理子系统(配线架)间的连接,一般处在同一楼层;垂直干线子系统:将主配线架与各楼层配线架系统连接起来;管理子系统:由配线架和色标规则组成,用于连接垂直干线子系统与各楼层水平区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将各种公共设备(如计算机主机、数字程控交换机、各种控制系统、网络互连设备)等与主配线架连接起来;建筑子系统:实现室外连接。

2.综合布线的发展及现状

综合布线的发展首先与搂宇自动化(BA)密切相关。50年代初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在大型高层建筑中采用电子器件组成的控制系统。l984年,首座智能大厦出现在美国,但仍采用传统布线,不足之处日益显露。Bell实验室于80年代末期在美国率先推出了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综合布线发展到今天,布线标准经历了三类、四类、五类、超五类线和六类线。5类线是为带宽100MHz以下的4对电缆发表的业界规范。当前的5类标准有ISO/IEC11801国际标准,北美的ANSI/TIA/EIA568A的布线标准,此外还有欧洲标准CENELECEN50173。超5类标准同5类线一样,规定线缆达到100M的带宽要求。但超五类标准对系统近端串音干扰、远端串音干扰以及回程损耗等参数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还规定全部4个线对都能实现全双工传输。6类布线标准将是下一代布线标准,要求布线的衰减要低,频率范围要高,甚至规定接插件规格。TIA和ISO已经开始着手制定,草案已正式推出。该标准将规定达到200MHz的带宽。所以目前市场上仍以五类、超五类线为主。到底什么系统更能适合未来高速网络的应用,事实上一个布线系统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支持哪一种应用,而在于其对标准的满足程度如何。布线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与布线标准的制定息息相关。布线业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布线业有什么标准、什么标准能够广泛普及。标准永远落后于技术,由于布线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需要更高一级别的标准。

3.综合布线分类

布线系统的始于20年前,当Anixter发布其布线产品,并命名它们为“level 3”,“level 4”……这个设想是根据布线系统所能支持的最大比特率(每秒钟在设备间传输的比特数),建立分类计划并以此来划分布线系统。
    实际上,由各个部件(包括电缆,连接件……)组合的传输特性决定了整个布线系统的最大带宽(带宽是一段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数据的总数。对于数字设备,带宽或者比特率通常使用每秒通过的比特数bps表示。对于模拟设备,如布线系统,带宽使用每秒通过的周期数,或Hz表示。)。而带宽又直接影响到布线系统所能支持的最大传输比特率,这样信息就可以以某一接入速度在布线系统上传输。布线系统的主要传输特性有:衰减,串扰,回波损耗等。
  标准化组织(如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在制定布线系统的相关标准时,同意使用类似于Anixter开发的分类计划,确立了评估指标“类(Categories)”。而每单一部件如电缆或连接件必须符合相应的类别,这就是cat.3、cat.4、cat.5……并且,为了定义由某一类别部件所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性能等级,标准化组织建立了“级(Classes)”。如Class A,Class B,直至Class F。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标准化组织(TIA: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并没有使用“级(Classes)”来命名布线系统,而是使用相同的分类方法“Cat.3,Cat.4,Cat.5……”来区分各种部件以及由这些部件组合成的布线系统。
    在过去的几年中,标准化组织首先选择所要定义的布线等级,随后确定相适应的各个部件所需要的特性,并建立相关联系。构建最复杂情况下的布线结构模型,计算出相应的“最差值(worst case)”,由此确定各个部件所需的特性参数。此外,随着一些高速网络应用的出现,为了更好的支持这些全新的网络应用,更多的特性参数被定义,如各种功率和参数以及结构参数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