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大胆上书总书记,一封信改变8000万人的命运

像抗战老兵越来越少一样,作为一个时代印记的知识青年,也越来越少。如今再聊起知青的话题,少了些苦涩,多了些回味……

1982年10月,一名湖南湘潭女知青大着胆子写了一封信,惊动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促使中央作出改变知青待遇的重要指示。

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女知青和她写的这封信,但这封后来被人们誉为“知青福音书”的信件,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8000多万知青的命运。

女知青叫萧芸,1949年9月出生,湖南湘潭人,她父亲在常德农校当校长,母亲也是一名教师。

1965年7月,15岁的萧芸毕业后,与其他89名知青下放到湘潭县知青茶场。1968年12月,茶场解散,萧芸响应党号召,去了谁都不愿去的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在那里,她认识了大队书记的弟弟李开彦并与之成婚。

1977年,萧芸生下一个女儿。1979年7月,当了14年老知青的萧芸得到一个招工机会,成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的一名保育员。

当时从农村回城的知青生活很困难,基本上一无所有。所以,大部分人表面上有了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和刚入厂的新工人一样,从头开始。

萧芸的青年与晚年

单身的还好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负担。但对萧芸、李开彦这样下乡十多年的老知青而言,拖家带口又无一技之长,进了工厂也只能做最差的工作,拿最低的工资。当年响应号召支援农村建设所付出的青春年华,好像没有人记得了。这让知青们很憋屈。

很多人认为,当时是响应国家号召下乡锻炼的,现在回城工作,那么下放这些年的“农龄”应该算作工龄。

但是,这只是他们个人的想法,上面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工厂自然也不会拿他们的农龄当工龄。

湘潭和萧芸一样情况的人自然不会少,大家压不住怨气,想到了敢想敢干的萧芸,很多人就跑来找她想办法。

在这之前,萧芸曾给中央领导写过一封反“血统论”的信,这一次,同样受困于工龄的“战友”跑来和她说:

“再冒一次险,代表大家写一封信,把我们下放的农龄改成工龄,这样大家就能分到房子,涨工资。”

萧芸胆大不假,但那时候年轻,也是单身。现在不同了,有老公有孩子,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万一这事弄不好自己坐了牢,女儿咋办?老公咋办?她犹豫了。

萧芸与女儿

不过,她虽然口头上没答应,静下来越想越觉得冤,自己和老公下放的年限加起来快30年了,就这样白白算了吗?此时,她脑子里已经想着如何写那封信了。

战友们告诉她:“你写信后我们大家都签名,不会让你一个人承担责任的。真有事你坐了牢,你的孩子我们大家帮你养!”

大家的话让萧芸有了底气,1982年国庆节下午,萧芸终于把几易其稿的信写成了。

其内容如下:

萧芸写的信

萧芸在信的后面留出几页空白让知青们签名,谁料想,当她找到大家时,原本信誓旦旦要和她同患难的“战友”们只夸她信写得好,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签名。萧芸傻了眼,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被欺骗了。

萧芸再次犹豫了,她捧着这4页信纸,觉得像4枚能瞬间让她失去一切的炸弹。晚上,她躲进厨房,流着泪拿过火柴,准备把信付之一炬。可是她又不甘心,自己好几天的心血,10多年的汗水,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何况已经好多人看过信,即使烧掉“罪证”,如果有人存心要去告状,她一样跑不了。

萧芸一咬牙,把信的落款改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同时加上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写完后,她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大有一种要上刑场的感觉。

在把信寄出去之前,她找到曾经求她写信的几位老知青,含泪请求他们说:“信是我写的,名是我签的,责任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如果我出事了,恳请你们能看在昔日友情的份上帮我照顾好女儿。我不会埋怨谁,坐牢由我一个人坐,我不会后悔!”

萧芸与老公李开彦

那把信寄给谁呢?

萧芸想到了以前认识的潘运告同志。他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时任《美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萧芸当时认识的官职最大的人。萧芸仔细地写好信封,填上地址,郑重地把信投进邮箱。

寄完信,萧芸去园里请了3天假,之后回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接着买了几斤毛线,加上自己毛衣毛裤拆出来的线,给6岁的女儿打了几件毛衣。

忙完这些后,萧芸才平静地告诉丈夫,自己出事了。她向丈夫提出离婚,以免连累他,并希望他能找一位心地善良的女人结婚,善待女儿,给女儿一个家。

交待完“后事”,萧芸感觉轻松不少,平静地等待最后结果的到来。

转眼到了1983年。元旦后的一天,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

萧芸知道肯定是“事发”了,忐忑不安地来到信访办。

信访办主任劈头就问:“你给省里领导写过信吗?”

“写过。”萧芸有些心虚。

“写的什么?”

“希望能把知青的农龄算到工龄中。”

信访办主任没再问话,只是认真地看着眼前这位普通的女人,突然,他笑了用赞赏的语气说:

“想不到你还真有两下子,上面让我代表信访办通知你,胡耀邦总书记对知青待遇的问题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工龄的问题,即将行文。”

萧芸一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她一时说不清自己是喜还是悲,就是想掉泪。

后来,萧芸偶然碰到潘运告的妻妹,才弄清楚那封信是如何辗转送到总书记手里的:

潘运告接到信,认为萧芸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遂将信转交到湖南人民出版社领导,建议以本社收集民情民意的名义提交到湖南省委。领导采纳了潘运告的建议,在信后附上出版社党委的呈词,加盖了印章,转呈湖南省委办公厅。

恰逢湖南省委有一批急件要专人专机送呈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盖上了湖南省委的大印,成为总书记当年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不久,中央下发了第365号文件,将知青下放期间的农龄一律计入工龄。

萧芸一封信,不仅改写了全国8000万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她让那么多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岁月得到诠释,让知青们的血汗没白流。自此,在分房、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知青都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便利。

萧芸后来从幼儿园保育员到教师到园长,此后又调入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机关党委办任新闻干事。

1996年,公司人浮于事,萧芸主动提出“下海”。她表示,自己不能再霸占年轻人的岗位,要给他们留给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平台。自己工作了一辈子,要到另一个“战场”上再打出一片新天地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