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书法的原始基因;学会这些知识, 成为一位有文化的书法家

中国书法是以文字(汉宇)作为书写对象的艺术。称其为书法艺术的前提有三大因素不可缺,即书者(人)、工具材料、汉字,具有情感的人以富于表现力的毛笔(硬笔写字虽然也算书法,但没有丰富的表现力。毛笔为软毫,正如蔡邕《笔势》曰: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书写具有音形义的汉字,赏者得到美的享受。这里能体现书法美的主要是汉字的形,因音与义,似乎与书法审美关系不大,但是没有文字也不能有书法的存在,至于一件书法作品的文的彰显的意蕴则是属于书法的二度创作了,一件经典的书法艺术作品是离不开的文的,如那几件被誉为天下第一、二、三…十的行书,其文也是经典,赏者不但获得书法美的享受,同时也获得文章审美的愉悦。

汉字的基本笔画

因此,文字是书法赖以诞生的基本基因,也是书法美赖以表现的载体。

正因为如此,中国书法美学必须以文字作为初始范畴。

对文字的基本特点,鲁迅做了诠释,他指出:

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汉字所具有的最基本特性就音、义、形。

第一“口诵其音”的“音美”,和书法的关系甚微,展示书法作品不是非得有声音播放,或者说书者、赏者不必要把文字读出来(书法装置艺术除外)。

第二“心通其义”的“意美”,文字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和书法美的实用功能性质有联系,但这还不是主要的,它是非本体的、不是由自身必然地产生或非产生不可的性质。当然,由文字组成的“文”的文学美,与书法创作、欣赏也存在着特定的关系,但这也还不是最主要的。

第三“目察其形”而的“形美”,和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它对书法也最为重要,所谓“形美感目”,书法所产生的美,就在于一点一画按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汉字。从造字之初就茹含着“感目”的美的质素。这种初始的形式美,正是使其自身得以升华为艺术的重要契机。因此可以说书法是重在表现形式美的艺术。

汉字自身内在产生的这种性质是外在形式,可称其为“形式质”,这种“形式质”是中国书法性质群体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质,它是构成书法美的基因。

书法行楷八十法

汉字符号的形式美,是中国书法美学的初始,其他一切的美都由此起步。就书法字体而言,以最规范、法度全备的楷书艺术作为参照系,至于其他书体,则没有楷书那样有十分明显的规律可寻。

所以张怀瓘《书断》说:“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苏轼《论书》也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作为楷模、法式的楷书汉字成为艺术形式美代表,书法的形式也主要赖于汉字的一下特性:

笔画交构性

汉字的笔画形态,是极其丰富的。书法史相传的“永字八法”,就是以八种笔画来概括汉字笔画的多形态性。“八法”虽已成为笔画甚至书法的代称,但它远不能概括汉字笔画的多样性,更远不能概括汉字笔画的复杂交构性。而这种笔画的多样性特别是笔画的复杂交构性,正是汉字得以升华为书法艺术的重要契机。

汉字都是由许多点、线组成的,形体复杂,所表现出的美也能十分复杂。而假名书法,或其他国家的文字,由于其每个字的线条构成单鈍,如不充分考虑空间利用,所表现出的美就显得单调贫乏了。中国书法的特有性,也表现在汉字的结构复杂性。

楷书 隋《苏慈墓志》

汉字笔画众多,具有纷繁错杂的交构性,即便有些字虽然只有两三笔,如“人”、“十”、“九”、“下”、“之”、“也”等,不但笔画各异,而且还体现了种种相接相交之美,或是撇与捺相接,或是横与竖相插,或是钩与撇相错,或是点与超相交……通篇或繁或简的字,无不利用了汉字笔画交构相杂的形式之美,从而构成一个个“八面点画皆拱中心”(陈绎曾《翰林要诀》)的交构空间单位。由于汉字笔画形态本身就异常丰富,而其交构的方式又多种多样,这就具备了艺术升华的充分条件。

偏旁合体性

汉字的结构可分为独体和合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现我们统称为“文字”,偏旁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统观汉字的构成,绝大多数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拼合而成体,这就是所谓“合体字”,而合体字中包括,形声、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 “形声”字为最多,形声四汉字中占绝对优势的庞大队伍。偏旁合体性,这是汉字初始形式美的又一重要特征。合体字的偏旁组合,有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模式。这类模式,就蕴涵着汉字一度创造的美的因子。

“永”字八法

块架独立性

汉字不论独体字,还是合体字,都是一个个独立自足、互不连续的方块形体。这一系列的块架存在,构成了汉字的表意符号系统。其中,汉字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方块框架的独立性。这一特性,也是汉字得以升华为书法创造之美的形式契机。

方块框架的独立性对于中国书法来说,可说是一种美的“凝聚”剂。楷书用笔点画的流动性,都必须“凝聚”为独立的方块间架结构,这就是所谓“结字”。楷书的所谓间架,如果没有接近于正方形的独立框架,就失去了空间的定性和凝聚力,就不可能在独立的方块空间之内经营位置,精心结构。正因为如此,古代书论十分强调结字。如古人在书法论述中强调书法的结构性:

颜真卿楷书《东方朔画赞》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冯班《钝吟书要》)

正书,未有不先讲结构者。(翁方纲《跋竹山联句》)

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赵宦光《寒山帚谈》)

欲使其四方八面,俱拱中心,钩、撇、点、画皆归间架……(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所谓“皆归间架”,也是说,楷书从笔画——结体——章法之中,笔画是没有独立性的,它要以结体成字为初步归宿。而结体又首先必须有独立的方块空间,才能做到四面八方的点画“俱拱中心”,从而使每一个字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生命单位,并使其走向楷书章法的完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