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20万台手术,12年保持“零死亡率”!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如今,日间手术中心稳定承担华西医院25%的择期手术量。

在《2021中国综合医院手术量排行榜》上,华西医院位列第三,年手术量达16.4万台,手术量几乎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8.5万台)的2倍;有意思的却是《2021中国医院床位规模100强榜》显示,前者床位比后者要少了1700张左右。
在行业的普遍认知中,手术台数与医院床位数紧密相连,华西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不仅常年霸榜前五,而且始终保持高水平发展,与同济共同位列中国医学界五大王牌(南湘雅、北协和、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之中。
如何以较少床位在单位时间里完成更多的手术台数,以效率而非规模取胜?华西医院床位“高翻台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团队?10月18日,医学界智库对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服务中心主任马洪升,一探究竟。

成立12年,

这个中心完成了华西手术总量的25%

“我们是2009年10月28日成立的,马上就是12周年了。”
谈起日间手术中心,马洪升把日期记得很清楚,语气颇为感慨。来自辽宁的他,已经在华西求学、工作了二十多年,聊天时带着浓浓川蜀味道,偶尔也蹦出一两个东北语气词,四川人的细腻和东北人的利落同时在他身上交织着。
当年,领导找到他时主要谈了3个问题,希望日间中心成立以后能够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华西平均每天排队等待住院的患者可多达6000人,甚至有的等待时间以“年”为单位,医院希望探索一种模式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手术迟的现状;其次就是缩短平均住院日;此外,院领导还预测到国家今后可能出现收费制度改革,也希望通过改变手术管理模式来作为一种应对手段。
彼时的中国,日间手术还是个新鲜名词。上海申康医发展中心最早在2006年时进行了尝试,住院时间却是72小时。怎么建?如何建?马洪升手边的参考资料并不多。经过不断的摸索,马洪升决定日间手术中心管理采取以集中管理为主,同时分散到各科室按日间手术流程来做(这类手术患者会贴有DS标签,优先于择期手术)的模式,并不断打磨更新入院预排程的规则和流程。
自2009年启动以来,日间服务中心至今已经累计完成日间手术20万余台,并稳定承担起华西医院25%左右的择期手术。
华西日间手术中心
马洪升告诉医学界智库:“2019年的时候,我们做了27962台,占比25.65%。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少一点,只有23000多台。今年的话全年还没结束,但还是跟2019年比每月略有增长的。”

33张床位,

如何在24小时内服务43位患者?

华西日间手术中心共有33张床位,然而采访当天,马洪升一共收了43个患者,个个都需要当天手术。
如何在24小时内完成43台手术?马洪升的回答很简单,至少有10张床位是做日归手术,患者手术完成后两三个小时内就能出院,空出来的床位用来收新患者,手术量才能不断提高。
从2018年开始,马洪升团队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对模式进行了一些改变,使得原先24小时的住院再次缩短,实现当天住院、当天手术、当天就出院,这种手术被称为“日归手术”。如今这种新手术在日间手术的完成量已经占到30%-40%。据了解,主刀医生只要负责手术和记录即可,医疗文书等其他事情都由病房医生来继续跟进处理。这种让主刀医生心无旁骛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原先我们雷教授一天只能做六七台手术,现在能够做十二、十四台!”
雷文章教授做疝气手术
“我们都是按临床路径来进行管理的,就是每一个术式进入到我这手术中心,它的一切都是按既定好的规范来做的。”对于安全质量,马洪升始终非常看重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直到今天,手术中心依然保持着“零投诉,零死亡率”的记录。
术式方面:每一个新术式必须先交由科室评估,然后再通过专家会讨论认可,才能进入日间手术中心。
医生准入方面:首先必须做满一定台数,比如腹腔镜胆囊切除,医生必须要在大手术室完成150例以上,且没有任何医疗纠纷或者差错;其次要求医生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筛查评估患者的能力。
患者评估方面:入院前做麻醉评估,比如高龄、半年内发生心肌梗死、较重慢性病或者严重哮喘的患者就不太适合;出手术室做评估,出院之前做评估看能否出院。“年龄限制会根据我们操作情况不断改变,比如做腹腔镜胆囊结石切除手术,最开始我们做55岁,60岁以下,现在我们70岁都可以做成日间手术嘛。”马洪升表示道。
随访方面:医院开通了24小时电话,有任何情况患者都可以打电话咨询,随访护士也会根据每种不同的术式定期给患者和家属进行电话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并在30天时候打电话进行满意度调查。
五大维度,26个指标
马洪升强调:“应急预案我们是健全的。”住院期间,如果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或者改变术式,会被直接转入专科病房;出院后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医院也会第一时间为其开辟绿色通道。马洪升就曾经遇到过一例这样的患者。该患者手术当天感觉良好,第二天出现了发烧、黄疸、腹痛,收治入院后,医生考虑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通过经ERCP(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将石头取出,患者转危为安。
在一些医院还在苦恼如何说服患者接受日间手术的时候,来华西的患者们已经开始主动要求做日间手术了。马洪升给医学界智库算了笔帐,以前做腹腔镜胆囊结石切除的患者需要住5天,收费1万左右,如今改做日间手术,患者床位费医药费省了不少,便宜了2000多块;对医院来说,首先缩短了平均住院日,符合医改方向,其次收入结构得以优化,手术服务费比重提升,最后经济效益还翻了几倍。“这5天我哪怕就收4个患者,就有32000块,床日比肯定比传统手术好。”

3年拿下4项国自然

SCI、国家、省级奖项拿到手软

“写论文这个(我们)也恼火,(不过)我们现在跟日间手术相关的论文有100多篇了,SCI的文章也(有)10多篇了。”说到这个,马洪升颇为自豪,补充介绍道,中心还拿过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中华医院管理协会的科技创新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的卫生管理等6项国家、省级奖项。
作为国内最早推行“日间手术”的医院, 2018年华西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项资助(资助经费近40万元),实现了日间手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2021年,团队再次拿下2项国自然,资助经费60万元。
国自然奖项
“过去很多人觉得日间手术都是一些常规的小手术,霍?常规手术怎么可能写成SCI噻?”马洪升把“霍”字拉的老长,带着四川人特有的夸张语气,随后又轻松地透露自家写论文秘诀,“实际上,只要你找好切入点(就可以了)啊,都有套路的。”
随后,他分享了2个投稿案例。去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心同事写了一个关于新冠疫情下日间手术的运行策略的论文,投到SAGE出版社旗下杂志。考虑到国外不少医院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审稿人看到以后立马加速评审,一个月左右就直接发表了。
又比如,新冠疫情刚起的那段时间,每个住院患者都必须做CT筛查,结果一检查又筛出来很多早期肺癌患者,于是主管肺结节方向的日间中心同事赶紧又就这个事情写了一篇Perioperative preparation in thoracic day surgery: Battle against COVID-19论文发表了。
据了解,日间手术中心的每一个刚入职的医生和护士都会被要求培养科研意识,平时工作时就收集齐全资料和数字,积累到足够的时候就把它写出来,既是工作总结,又是现成的论文材料。
“不要觉得SCI高不可攀,把它神化了。你只要掌握套路都是一样的。你看,现在申课题、写SCI论文的也都是(我们中心的)年轻人!”对于年轻的医生,马洪升大多持鼓励开放的态度,并把自己对日间手术中心的那份热爱和自豪传递给新生代力量。
“不要看它很简单、常规,只要你用心去做,同样可以申请课题,包括国自然,同样可以写论文,发SCI不在话下。同样你也可以获奖,不单是你当地的,甚至全国的奖项,甚至你可以著书立传,(这些)都是可以的!”

专家介绍

马洪升,男,1963年10月出生,籍贯:辽宁沈阳,1985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主任,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日间手术中心建设和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日间手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日间手术医师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日间手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慢病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日间手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业务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结构-过程-结果(SPO)理论的日间手术质量安全体系构建”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日间手术相关课题研究。作为负责人的项目“日间手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获得2019年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医学管理奖;负责的项目“大型综合医院日间手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应用”获得2015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创新奖(一等奖)。
本文来源:医学界智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