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铜矿之国”的非洲国家,资源丰富却很穷,人均日收入仅30元

文/格瓦拉同志

一般来讲,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即使无法做到“大富大贵”,但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还是很有可能,然而事实却并非总是如此。环顾全球,资源丰富却一贫如洗的国家其实并不在少数,譬如号称“铜矿之国”的赞比亚,无疑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赞比亚是位于非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北部与刚果(金)接壤,东北毗邻坦桑尼亚,东接马拉维,东南和莫桑比克交界,南部同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为邻,西界安哥拉,国土面积约7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60万,首都是卢萨卡。赞比亚是个以黑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奔巴族约占总人口的33.6%,大部分国民信奉基督教,官方语言为英语。

赞比亚行政区划图

赞比亚因境内最大的河流-赞比西河而得名,文明开化的历史比较晚,直到15世纪说班图语的居民迁来之前,当地依旧处于原始社会阶段。16-19世纪,赞比亚境内先后建立过强大的隆达、卡洛洛和巴罗兹等王国,巅峰时还曾控制过刚果(金)南部和安哥拉东部,并在非洲奴隶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非洲中部地区奴隶的主要供应者。

从18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相继入侵赞比亚,并肆意瓜分领土、掠夺资源。1888年,英国殖民头子塞西尔·约翰·罗兹(又译作罗德斯)取得在赞比亚、津巴布韦的开矿权,并用其姓氏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南、北罗德西亚。1911年,英国南非公司取得对北罗德西亚的控制权,1924年将其转让给政府,由总督进行统治。

赞比亚“发现者”塞西尔·约翰·罗兹

北罗德西亚接受英国殖民统治将近80年,直到1964年1月才获得内部自治,并在同年10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定国名为赞比亚共和国。赞比亚独立后,依然保持着跟英国的特殊关系,至今仍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并沿用英国的法律体系,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不过,赞比亚虽然“翻身做了主人”,但经济发展却长期滞后,至今仍没能走出贫困的泥沼。

平心而论,赞比亚的资源非常丰富,完全具备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其中,已探明的铜矿储量为12亿吨,铁矿24亿吨,钴矿35万吨,煤矿1.1亿吨,铅锌矿约500万吨,锰矿200万吨,金、银、镍、磷、石墨、云母、宝石等资源的储量也相当丰富。与此同时,赞比亚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大面积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烟草等作物。

赞比亚铜矿山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赞比亚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好上述资源,如果执政者能够按照常识治国,就算不能实现“大富大贵”,但摆脱贫困、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大有可能。然而,由于赞比亚长期忽略农业发展、国有化政策严重失误、国际市场铜价的大跌、吏治腐败、政府工作效能低下等缘故,导致该国经济发展长期严重滞后,始终无法摆脱赤贫如洗的窘境。

时至今日,赞比亚依旧是个贫困的工矿业国家,虽然近年来农业、旅游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但距离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还相距甚远。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赞比亚2018年的人均GDP仅有1540美元(约合10780元人民币),人均日收入仅有29.5元,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赞比亚因天灾迁徙的民众

经济的一贫如洗导致赞比亚民生维艰,给社会保障带来难题,从而严重影响民众的幸福感。截至2017年,赞比亚贫困率高达63.8%,文盲率高达25%,失业率为11.5%,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1.3‰,成年艾滋病感染率为17%,国民营养不良率高达46%,人均寿命仅有61.8岁,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类发展指数,赞比亚在189个国家中排名第143位,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

在无力独自解决生存难题的情况下,向外国或国际组织寻求援助,便成为赞比亚政府的“不二之选”。例如,2008年,美国向赞比亚提供2.69亿美元艾滋病专项资金援助,并宣布在今后5年内继续提供8.64亿美元用于支持赞艾滋病防治事业。除此之外,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爱尔兰、欧盟、联合国等在援助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卢萨卡夜景

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于帮助赞比亚度过重重难关,但并没有在实质上消除它贫穷落后的根源,要想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关键还得靠自己。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赞比亚政府近年来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争取到2030年建设成为繁荣的中等收入国家。 然而,由于赞比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和教育水平极其落后,加之吏治腐败、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要想彻底摆脱贫穷、走向小康,恐怕还有相当漫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书目:《列国志:赞比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