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艺苗演讲:音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喜马拉雅FM年会演讲——
音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田艺苗
在线下讲座,大家喜欢叫我喜马拉雅小姐姐,在喜马做了一年半的节目,今天第一次来喜马的年会上演讲,非常荣幸。首先对喜马拉亚的小伙伴们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大家一年多以来的支持,我在这个过程里面学到了很多,与喜马一起成长。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音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首先我们来看:
在我们时代,古典音乐将如何传播?
先讲讲我自己的经验吧。
古典音乐很难吗?
去年八月,我和喜马团队一起工作,推出了日播的古典音乐节目:古典音乐很难吗?
当时属于知识付费的第一波节目。记得七月中旬,叶骅来上海大剧院找我的时候,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7月初刘雪枫老师在得到的雪枫音乐会非常受欢迎,这让喜马看到了古典音乐付费用户的潜力。
而我自己做了很多年的音乐讲座,一直想找一个机会把它做成一套完整的古典音乐课程。
后来这个节目连续九个星期排在精品付费榜的前三名,超过了很多商业理财、心理学、处理办公室人际关系的那些“有用”的课程。我也觉得有点奇怪,古典音乐一直是小众爱好,之前我的书只能卖5000册左右,可是到2018年1月,我的节目销量数据如下:
“到2018年1月,田老师的高校慕课《穿T恤听古典音乐》已累积听众7万+;喜马拉雅的《古典音乐很难吗》、《田艺苗的音乐启蒙课》等等售出13万+份;《名曲密码》正在蜻蜓FM、网易云音乐、知乎、掌阅、口袋童书、懒人听书、千聊、京东知识服务、相生一课、荔枝FM等20多个平台上线。”
我想:
第一个原因,是电台是非常适合古典音乐节目的媒介,每个城市的电台里面都有古典音乐频道。
第二个原因,是在此之前我在全国各地讲了五年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讲座,每天在微博发布古典音乐视频及解读,积累了四十多万粉丝。
第三个原因,是在大众的心目中,古典音乐课非常贵,我们上海音乐学院的课程动辄上千元,所以大家觉得古典音乐课程是值得付费学习的,而且199听一年非常便宜,去听一场音乐会的最低票价也接近200元。
第四个原因,是我自己不曾料到的,大家的评论居然都说我讲课的声音好听,有朋友给我留言,说出差晚上谁不着,听我讲课就能睡着,还有一位小朋友生病了,让妈妈放我讲课,一直听了两天,其实他不是古典乐迷,但是听我说话觉得安心。我想这就是声音治疗的原理,有些声音的频率可以发出阿尔法波,给人抽象的安慰。由此让我发现,做音频节目非常适合我,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
第五个原因,当然声音好听只是表面,还需要更多学者的经验积累,要讲干货,如果你的内容是可以百度到的、谁都能讲的,那就不是我需要的内容,我一直在寻求更全面翔实的解读和个人的文字风格,是一种更贴近生活感受,更有灵性和诗意的风格。
穿T恤听古典音乐
巴赫手稿T恤
在此之前,我做了一个讲座,叫做“穿T恤听古典音乐”,罗胖说,好的项目是自带风水的,这个活动也一样,一经推出,没有特别推广,就受到了关注,我应邀到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大剧院讲座。为什么这个项目自带风水,不用推广就受欢迎呢?
一是消除藩篱。古典音乐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正襟危坐的,有点装的,而且一直是有钱有闲阶层的附庸风雅,穿T恤就是一种姿态,穿什么其实都不要紧,主要是我想让大家更自然更轻松地去聆听。
到了网络时代,古典音乐在网络上传播,确实变得更平等了,普罗大众都可以来听古典音乐。
二是年轻化。我们现在去欧洲听古典音乐,发现都是满头灰白的听众,可是在中国,可以看到好多年轻人,文艺青年、琴童都来听古典音乐,音乐大师们来中国演出都很兴奋,他们觉说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这么多年轻的乐迷,琴童数量超过5000万。
尤其是我去深圳广州讲座,发现那里的青少年乐迷特别多也特别热情。穿T恤听古典音乐,是基于这种现状的一个口号,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我写了两本穿T恤听古典音乐的书,从音乐中的自然法则,音乐如何模拟人的心理活动定势等角度来写作古典音乐,想找到一条理解古典音乐的更自然的途径,让这个主题更丰满,实现体系化。
古典音乐的传播模式
小众化传播:在我们前辈的那个时代,古典音乐的传播载体,主要有唱片、电台、电视节目、讲座、音乐沙龙,这个我们在傅雷家书里面看到过,属于一个小众的小圈子文化。
古典音乐家如何突破小圈子走向公众?
据我观察有这样几条路线。
1
造偶像
古典音乐人本身就是表演者,活在舞台上,每天晚上打扮得像新郎,他们比大多数文化人更容易成为明星。
最典型的例子是郎朗和李云迪。国外也有,像三大男高音,穆特,阿格里奇。他们以参加全民关注的大型文艺表演走向公众,比如春晚,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开幕式,露天大型表演,出现在报纸头条和娱乐版。在70年代之前好像没有古典音乐明星这个说法,但有些音乐家有明星意识,像卡拉斯,杜普蕾,卡拉斯基本上按照女明星的套路发展,出入名流圈,绯闻博出位。杜普雷私生活的争议性也比她的大提琴演奏更知名。
我们知道,在意大利,满大街都是帕瓦罗蒂那样的好声音,可为什么只有帕瓦罗蒂成为歌唱之王呢,光凭努力可以做到吗?
我想这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现象,也就是这样的古典音乐明星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商业化的产物。除了娱乐明星,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些艺术家形象作为表率,经纪人正是看中了他们比娱乐明星更“高级”的商业价值。
有很多钢琴家都来问我,他们表示纳闷,觉得自己比李云迪弹得好,为什么人家就是比他有名呢?
我想成为一个公共的明星,才华是重要的,但每个行业里面的明星未必是最有才华的那一位,因为相比音乐才华,音乐明星更需要的是平均分值比较高。此外社会并不需要太多的音乐形象,我们发现抬头低头看到的古典音乐明星,青年档只有郎朗和李云迪,中年档只有谭盾和马友友。
但如今,中国古典音乐市场俨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古典音乐市场,三五个明星是不够的,相信还会有不少年轻的音乐家可以获得成功。加油吧,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2
讲故事
和“中国好声音”一样,有故事的音乐人总是特别动人。最典型的就是贝多芬。其实听懂贝多芬的交响曲的人不太多,但大家都听说过他的故事,耳聋之后与命运战斗的故事。他就是最有故事的音乐家。
近年有一位旅法中国女钢琴家朱晓玫忽然受到关注。她在60岁的时候奇迹般走红,从一个保姆到世界一流的巴赫钢琴家,这样的身世非常具有传奇性,她的晚年的成功也让很多被文革耽误青春和事业的一辈人产生深切共鸣。
后来我看到一位俄罗斯的女高音如法炮制,向媒体讲述她从歌剧院清洁工到全球第一女高音的经历,其实这是学生时代在歌剧院打工的经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但这篇文章的转载转发率远远超越了她的其他访谈。
3
跨界
米其林美食
第三条路线,是跨界。比如古典音乐人与流行音乐人、与体育明星的合作,可以更快圈粉。很多音乐家发展自己的爱好,比如当美食家、葡萄酒鉴赏家,比如晒厨艺、出书,让更多人走进了在舞台上高冷的音乐家的心灵世界。
4
做网红
西本智实
到了网络时代,我们发现很多传统平台失效了,比如说眼下就算你在春晚表演一下,未必就能一夜成名了,就算你拥有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你的文章未必能刷屏了。
这样的现象真是大快人心,因为主流媒体不再拥有生杀权力,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越来越公平了,真正有才华的人迟早可以脱颖而出,一夜成名的方式也消失了,所有艺人都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其实这样的自媒体时代,圈层化的传播途径,对于古典音乐家来说是更好了,比如:
日本女指挥家西本智实的指挥视频在网上爆转。
金承志的彩虹合唱团,从《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到《感觉身体被掏空》到《春节自救指南》,每一首都在我们的朋友圈刷屏。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网络时代成名。西本智实拼的是中性偶像的气场,金承志以他独特的音乐幽默感,以古典音乐的一本正经方式搭配网络化的“胡说八道”,真正感人的是他对世俗生活的天才感触。
我见到西本智实,是在她爆红之后很多年了。她在排练,不修边幅,比那些明星衰老的厉害,她这副样子让我起敬,因为她根本不想做什么偶像明星,她追求自己的音乐,为之殚精竭虑。可是反过来想,她是最适合做明星的,为什么拧巴着一定要做更好的音乐家呢,毕竟音乐家是非常讲天分的,或许她再努力也只是小克莱伯的起点而已。可是靠脸吃饭的人,都希望自己还可以靠才华。当然每个人都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理想。
5
生活方式
这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音乐如何成为生活方式。除了上面四种古典音乐的传播方式之外,我的一个愿景,是希望可以让古典音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理念。
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做passion,《受难曲》,它讲的是一位真实的钢琴家的生活故事,他有恋母情节,有自虐癖好,有各种神经兮兮的毛病,但是他对学生讲了一句非常酷的话,他说
“你要做囚犯吗?你要活在辛苦和服从中吗?你要为这个(钢琴)放弃人生吗?你觉得这是种成就吗?那就不是艺术了,因为你有企图心,因为你很希望成功,因为你认为这个木头等于你的生命。”
他说的没错。音乐是有生命的,他来自生命,来自生活,很多关于音乐家的电影都告诉我们,生活本身才是比音乐更重要的东西。
那么,如何让音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呢?
对我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你一旦爱上音乐,音乐就会成为你全部的生活。我没有一天觉得自己是在工作,觉得从早到晚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忙碌,也很累,但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对这样的生活已经满心感激。每一天的音乐生活让我觉得无比充实愉悦,也想把这样的生活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分享。
听着巴赫去跑步
我之前在喜马拉雅FM推出的”听着巴赫去跑步”。巴赫的快板音乐里面音符节奏密集,充满律动,很适宜跑步的时候聆听,于是我挑选了13首巴赫的代表作,做了一个音乐专辑,分成音乐纯享版和音乐解读版,让巴赫陪伴大家日出日暮的跑步时光,也方便大家一边跑步,一边学习如何聆听巴赫,让巴赫与我们的生活有了联结。
相关链接:这是一个越听越瘦的“跑步歌单”
三岁以下的娃娃必须每天听音乐
跟随我的节目“儿童音乐启蒙课”提出了“三岁以下的娃娃必须每天听音乐”。当然三岁以下的娃娃是听不太懂音乐的,但是音乐中的节奏可以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而且五音不全的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具备音乐细胞,三岁之前也是最佳的训练时机。这是“无用之美”的音乐特别实用的部分。
田艺苗的田
这是我做的古典音乐生活美学的公众号。既然大家都用手机刷屏,做微信公众号就是一种必然吧。做古典音乐的公众号,最难的是做流量,流量做不上去,大概就是因为古典音乐太抽象,不生活。也是基于这一认识,我想结合自己对美学的爱好,做成一个音乐生活美学的平台。
目前做古典音乐的公号里面,我们的阅读量大约仅次于我们的亲友号“橄榄古典音乐”。
如何做好音乐公众号?
我们和橄榄都觉得,做曲单,比如抑郁症听什么,拖延症听什么,献给母亲节的乐曲,十二星座女朋友喜欢听什么,想追男神送他哪些唱片等等等等,真是屡试不爽,曲单的阅读、转发和收藏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儿童如何学音乐这类实用性的文章,很受家长关注;再次是口号文,就是讲为什么学艺术,学音乐有什么用,我们需要培养美学鉴赏力这一类,如果真的讲古典音乐的具体内容,其实看的人又寥寥。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讲古典音乐,用灵魂啊,伟大啊这些大词,就会有很多人转发。我觉得这样的读者群多少是有点问题的。因为如此描述古典音乐是假大空的,是不诚实的,这大概就是用曲单去媚俗的不良后果。所以我想后面做公众号,我们会提出美学观点和生活态度,输出价值观,重申古典音乐的细节之美,重申文字之美。再高冷的音乐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没有那么多伟大的光荣的所谓的使命。
场景化
我想,古典音乐作为一种生活,首先是将它具体化,场景化。
比如像:
“美好的早晨,从练习钢琴开始”,有一些喜欢音乐的朋友跟我讲,她每天起床要先弹一段巴赫,才能心平气和地去上班,堵车的时候,也会听巴赫,所以我们提出,每天早起练琴。我的节目都是关于如何聆听音乐,聆听之后,很多朋友都跃跃欲试,想自己来弹奏一首,想为妈妈的生日演奏一曲,想在公司的年会表演一下。
我的工作室也推出配套的产品,比如小而美的复古钢琴。
复古钢琴
“跑步听巴赫”,这是在喜马拉雅电台推出配套的仅售一元的音频节目。
听着巴赫去跑步
“下午茶时间的室内乐”,推出配套的音频节目“田艺苗和你的音乐下午茶”,下午茶时间适合听一些治愈系的小型室内乐组合,由此我的工作室也即将推出适合音乐下午茶的英式红茶。
红茶和音乐是可以互相阐释的,像口味浓烈的红茶,如李斯特,清淡高贵的,像门德尔松,回味悠长的滋味,让人想起小提琴的余韵,苦涩清远的香味,是雨后的肖邦夜曲。喝茶,听音乐,也是听茶,品音乐。音乐如茶,茶也是一曲音乐。
“带娃去听音乐会”,我们提倡父母带着孩子去听音乐会,并且推出亲子款音乐会晚礼服。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会去音乐会吵闹,其实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打扮地像个小大人,去听音乐会,就像一个成人礼,让它感觉自己被当作大人被隆重对待了,所以大部分孩子听音乐会都非常安静。尤其是学乐器的孩子,带他们去听音乐会,可以给他很多启示,对于学乐器来说,模仿音乐家的演奏方法,比所有指令性的教学都更有效。
“晚安曲”,为此即将推出系列的“大师熊样”音乐玩具,比如2018年5月上市的“巴赫熊”,里面有让孩子在音乐中自然醒的晨曲,有催眠的晚安曲,还有供孩子开发右脑、给成人消除疲劳的音乐治愈系乐曲和“小夜曲”香水。
上面是一些音乐场景和配套的产品。
是的我做了一些音乐产品,放在公众号和微博上展示,有同学觉得我打着学者幌子,其实是热爱赚钱的生意人,后来连我写的文章也被他们看成是产品推销文。其实相比我在各大APP上的音频节目,音乐产品是花钱而不是赚钱的,而且制作、推广和销售的过程非常繁琐。即使如此,我还是坚持做音乐产品,我觉得在这个恋物的时代,产品是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具体化,它们在切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提升之路。
而古典音乐传播的最大障碍,就是它太抽象太遥远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关联。
把它们落实到实物,让它们像我们的早餐水果和心爱的首饰盒一样具体而精美,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将会更持久更甜蜜。
很多年前,童年那只会眨眼睛的洋娃娃,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她穿的红衣服,被我们弄破的肚子里露出的脏棉絮,都那样清晰地刻在脑海里,成为贫乏童年的遗憾。到了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们难道不应该拥有一只会唱莫扎特的洋娃娃吗?这些名曲会像“小燕子,穿花衣”一样,永远留在他们的心里、回忆里,陪伴他们每一天上下学的孤单成长,陪伴他们日后每一段失意的或庄严的时刻。
我想这就是我作为一位音乐人的最大的成就。
古典音乐的延伸阅读
2018年,我的公号“田艺苗的田”推出了新的栏目,“复古的哀愁”和“什么成就了经典”。
他们都是古典音乐的内涵与外延。热爱古典音乐的人,大多是复古者,向往从前慢的生活,慢下来才能感知古典音乐的细节之美,不急不燥,才有耐心一遍一遍欣赏长达一个小时的交响曲。所以我把古典扩展至复古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音乐,也是一种生活与处世的态度。“什么成就了经典”,也是来自古典音乐的“classic music”,古典音乐更准确地说,是经典音乐的意思。
从经典音乐,到经典歌曲、经典文学、经典电影,经典的指向非常宽泛,但经典有一些共同的品质,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反复推敲,这是快餐时代稀缺的精益求精的品质,我希望“什么成就了经典”可以成为我们公号的一个研究课题,日后和大家一起共同探求经典的各种品质。